蘇式裝備性能高出日軍一大截,從諾門坎戰役就可以知道。行伍出身的老蔣先後派楊傑,孫科等出訪蘇聯談判,收到裝備後,自然很有信心,除了撥付前線補充損失,撥了很大部分裝備了第74軍,第1軍、第2軍、第71軍和第85軍5個蘇械軍,規模遠超淞滬會戰前那幾個德械師。
?
?
(蘇聯機槍)
第5軍在1939年12月開始的昆侖關血戰獲勝,也損失慘重,之後老蔣有意保守勢力,僅派第74軍在前線打,其他的都開始保存實力。
後期蘇德戰爭爆發,蘇日簽署協議,援助完全中斷。美歐開始援助,這些軍隊又開始火急火燎的裝備美式裝備。長期沒有大量參與到抗戰一線,光裝備好的武器又怎麽樣?與抗日根據地天天與日軍鬥智鬥勇的八路軍,新四軍及武裝民兵比起來,實戰差遠了。
這麽多武器來自於蘇聯,肯定要考慮撥付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國民政府軍事代表團訪蘇時承諾,南京政府應把 1/4 到 1/5 的武器分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實際上,中共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隻在1938年領到了200挺機槍,其中120挺為DP轉盤機槍,80挺重機槍,其他再無記載。
?
?
(蘇聯戰車裝備的國軍第200師)
我們看看當時從山西太原會戰開始出征的八路軍,賀龍的120師,大部為留守部隊,有35挺重機槍,每挺機槍備彈1600發。115師在出征初期打了平型關大捷,繳獲20多支機槍,裝備比較好,每個戰士也僅有100發子彈。
129師最苦,9000餘人出征,僅有29挺重機槍,每挺機槍800發子彈,全師僅有各種手槍彈、步槍彈、機槍彈11萬餘發,每個戰士隻有不足10發子彈。所以初期多次伏擊戰,早早與日軍肉搏,就是沒子彈。很多人手中拿的是大刀紅纓槍。新四軍剛從南方6省大山走出來,好多戰士幹部穿著跟乞丐差不多。
?
?
(八路軍新四軍大多武器來自繳獲日偽)
沒有多少外援,抗戰勝利後,每個師發展出大量的武裝,武器哪裏來?外援不多,國民政府初期撥那一丁點,自產產量低,主要還是8年血戰,從日偽軍手上繳獲。
在援助初期,斯大林在跟國民政府談判代表楊傑,孫科談判時,就對國民政府排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感到不滿。孫科馬上拍電給蔣,為此蔣介石才逐漸撥付款項,滿足日常生活需求,但是武器基本上少的可憐,衛立煌感念八路軍的幫助,倒是給了一些的。
相關曆史資料記載,從1937年到1941年這段時間裏,國民政府總共向八路軍撥付了軍費,總計金額達到了2561餘萬元法幣。從蘇聯停止援助後,就再沒有了。
?
?
(孫科因為曆史淵源,在蘇聯談判爭取援助非常有利)
國民政府1940年報告顯示,八路軍在1937年每月可獲得63萬元,其中包括30萬元經常費、20萬元戰務費、5萬元補助費、1萬元醫藥補加費以及7萬元米津及兵站補助費。到了1939年8月,又增加了2.5萬元兵站臨時補助費,使得每月撥款總額達到65.5萬元。
新四軍方麵,一個軍撥款僅相當於一個丙種師。1938年1月,國民政府核定新四軍四個支隊每月各發經費1.5萬元,軍部6000元,共計6.6萬元。僅僅兩個月後,每月又增發2萬元,總額達到8.6萬元。到了6月,國民政府重新核定新四軍經費為每月11萬元。1939年,又加發戰臨費每月2.2萬元,使得每月撥款總額達到13.2萬元。
而同期蘇聯提供給國民政府的貸款是多少呢,第一次貸款5000萬美元,相當於2億元法幣,第二次貸款5000萬美元,第三次是1.5億美元,用於采購武器,實際上第三次在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就停止了。總共援助1.73億美元。
?
?
(斯大林曾向孫科表示了對國民政府對待共產黨態度的不安,孫科馬上發電給蔣“急應改善”,“自動解除其疑慮”,“以實現與蘇精誠合作”,不久第一筆貸款落實)
可見國民政府給八路軍撥付款項,與蘇聯提供援助的時間幾乎是掛鉤的。蘇聯在1941年4月與日本簽署《中立條約》開始減少供應,到蘇聯因為德國入侵停止援助,國民政府馬上切斷。
其撥付的資金,遠遠低於之前跟蘇聯達成的協議撥付共產黨軍隊的數額,武器更是幾乎完全違約。而國民政府從蘇聯獲得貸款利息遠比歐美低,僅有3%,歐美的達到4%,甚至超過6%,在1940年前不準用於采購武器。
?
?
(延安留守部隊)
從蘇聯采購的武器,都是蘇聯最先進的,而且呢低於市價20%。1938年6月,孫科曾對中國駐法國大使顧維鈞談到,最近從蘇聯爭取到1.6億盧布的軍事援助,而在國際市場上實際可賣4億盧布。
蘇聯給了這麽多優惠,國民政府多給幾支槍都不可能,多撥一點資金都不可能,並且在不援助後,馬上停止給八路軍撥款。所以,按照老蔣的體量,要是沒有蘇聯的一係列援助協議,給八路軍新四軍撥款,那是很難想象的。而在蘇聯是主要的外援情況下,根據協議,還要不斷克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