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認知才能開闊眼界

認人待物,不斷學習,提高商業和經濟方敏銳的洞察力
正文

淞滬會戰的火炮比較

(2025-09-18 19:06:51) 下一個
  • 火力被全麵壓製:中國軍隊不僅缺乏能與日軍240毫米305毫米重炮抗衡的武器,即便在常規的75毫米150毫米級別火炮上,也數量稀少彈藥不足。這使得日軍可以輕易地摧毀中國軍隊的陣地,而中國軍隊很難進行有效的炮兵反擊。

  • 血肉磨坊的成因:在羅店、大場等地的殘酷爭奪中,中國軍隊許多時候隻能依靠士兵的生命去填補火力的鴻溝。正如記載中所說,羅店陣地易手達12次之多,中國軍隊傷亡高達3萬餘人

對比分析
核心重炮 150毫米榴彈炮:16門(8門日造38式,8門德製SFH18) 150毫米榴彈炮:20門
240毫米榴彈炮:4-8門
305毫米榴彈炮:1-2門(七年式305mm榴彈炮)
日軍投入了絕對優勢的重型榴彈炮(150mm及以上口徑),尤其是240mm和305mm巨炮,專為摧毀堅固工事,中國軍隊完全沒有對應型號
師屬山野炮 75毫米山炮:36門(卜福斯M1930型) (常見聯隊配屬)75毫米山炮:4門/聯隊 (四一式) 中國軍隊師屬支援火炮數量有限,且性能往往不及日軍同級火炮。
團營級支援火炮 82毫米迫擊炮:為主力,每個師約24門 70毫米步兵炮:6門/聯隊 (九二式)
50毫米擲彈筒:144具/聯隊
日軍擲彈筒射程和精度遠超中國軍隊手榴彈投擲,形成有效壓製。
炮彈供應 極度匱乏 充足,例如150毫米榴彈炮每日消耗0.5基數(每基數100發) 日軍炮彈供應充足,可以持續進行高強度炮擊;中國軍隊炮彈則常常捉襟見肘。
工業基礎 極其薄弱。戰前主要兵工廠年產量:75毫米山炮約96門,82毫米迫擊炮約565-1800門(史料記載不一)。無法自主生產150毫米及以上重炮。 亞洲領先。具備完整的軍事工業體係,能自主生產包括240毫米、305毫米在內的各型重炮,且彈藥供應充足。

工業能力的代差直接決定了雙方火炮數量和彈藥儲備的根本性差距。

海上的火炮覆蓋

軍艦類別 代表艦隻(舉例) 主要艦炮配置(單艦舉例) 備注
裝甲巡洋艦 出雲號(旗艦) 4門203毫米主炮(老式,射程有限) 戰役期間發射次數很少,據稱僅開火3次
輕巡洋艦 天龍號、龍田號、由良號、名取號、鬼怒號 7門140毫米主炮(如由良級) 是艦炮火力支援的主力之一
一等驅逐艦 春風號、鬆風號等 127毫米連裝炮2基4門 + 單裝炮1基1門 具備較強的炮擊能力
二等驅逐艦/炮艦 菊號、葵號、安宅號、鳥羽號等 多為120毫米或更小口徑的艦炮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