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認知才能開闊眼界

認人待物,不斷學習,提高商業和經濟方敏銳的洞察力
個人資料
正文

台灣的罷免製度源於**《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以前一直有;這次是規模最大的

(2025-07-26 18:29:13) 下一個

台灣的罷免製度源於**《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並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具體實施。它是台灣民主政治的重要機製之一,允許選民在任期內透過投票罷免不滿意的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長。以下是台灣罷免製度的發展與曆史案例**


一、製度曆史與法律依據

  1. 憲法基礎

    • 《中華民國憲法》第133條明確規定,選民可以依法律罷免選出的公職人員。

  2.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

    • 1947年憲法施行後製定,規定罷免流程。

    • 關鍵修法:

      • 2004:降低罷免門檻(從原先過半投票權人同意改為有效票過半,且同意票數達選區選舉人總數1/4)。

      • 2016:再降低門檻,強化公民權利,使罷免更容易實施。

      • 2020:廢除投票率35%門檻,隻要同意票過半且大於不同意票即成立。


二、罷免條件

  • 提議階段:需選區選舉人總數 1%以上連署。

  • 連署階段:再取得 10%以上選民簽署。

  • 投票階段:同意票需超過不同意票,且達到選舉人總數的 25%以上2020年後沒有最低投票率限製)。


三、台灣曆史上的罷免案例

台灣罷免案相對少,但2020年後明顯增多,尤其因政治對立、地方議題而活躍。

早期(1947-2016

  • 因門檻高,罷免成功案例極少。

  • 1994年花蓮縣議長林參天罷免成功(罕見案例)。

2016年後(門檻下降後,頻率上升)

  • **2016年:**修法後首次罷免案為基隆市議員陳文昌,但未成功。

重大成功案例(2016-至今)

  1. 2020年 韓國瑜罷免案

    • 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因未滿任期即宣布參選總統,引發民怨)。

    • 投票率42.14%,同意票93.9萬(97.4%同意),成為台灣史上最轟動罷免案。

  2. 2021年 立法委員陳柏惟罷免案

    • 台灣基進黨立委陳柏惟因政策爭議及地方派係動員被罷免。

    • 同意票7.8萬,超過門檻,成功罷免。

  3. 其他嚐試

    • 黃捷(高雄市議員)罷免案未通過(2021)。

    • 台北市議員林昶佐罷免案(2022)未成功。


四、現象與趨勢

  • 罷免門檻下降 罷免政治化
    修法後,罷免成為政黨攻防手段,地方派係與政黨對立加劇。

  • 動員與社群操作
    社群媒體、LINE群、地方動員成為罷免成敗關鍵。

  • 爭議
    罷免製度是否被報複性政治利用?學界持續討論。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