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6世紀開始,由於荷蘭海軍的迅速崛起,荷蘭不僅僅建立了全球的貿易市場,也輸出自己的文化,到了17世紀初,荷蘭成為了西班牙後的最大的殖民國家,在崇禎十五年,荷蘭軍隊先是打敗了侵占台灣北部雞籠(基隆)淡水的西班牙殖民者,又對台灣當地的民族進行殘酷的殖民高壓統治和剝削,逐漸的將台灣全部占領。在高壓殖民統治過後,荷蘭人在思想上派遣基督教傳教士向台灣人民灌輸宗教思想,創辦學校,推行奴化教育,妄想長期統治台灣。
在1661年,鄭成功奉命收複台灣,領大軍進攻台灣,在攻島的時候遭到了荷蘭人的激烈抵抗,在初期鄭成功也損失慘重,也未能在第一時間攻上台灣島,於是鄭成功改變戰略,采用圍城戰術打消耗戰,斷絕了荷蘭人海上的援助,經過九個月的戰鬥拉扯,荷蘭人終於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支撐不住。
在1662年的2月,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長官揆一(Frederick Coijett)在投降書上簽字投降。
這份投降書也被保存到今天,據筆者了解,投降書中文版並沒有流傳下來,下圖的中文版本其實是根據荷蘭文翻譯過來的,荷蘭的原版現今被保存在海牙國家檔案館。
從投降書的內容上我們可以看到,雙方同意對於之前發生的事情不再追究,城內所有的武器彈藥,錢財等統統都歸鄭成功,荷蘭人隻允許帶走海路上的一些補給品,被鄭成功俘虜的荷蘭人歸還給荷蘭方麵等一些條款內容。可以說這是中國對西方的戰爭的一次徹徹底底的勝利。
有趣的是第三條中,荷蘭人雖然戰敗了,但還是要求保留葡萄酒、燒酒、肉、米、麵包、火藥、子彈等生活必須品,顯然酒並不是生活必需品,也許在荷蘭人心裏,戰爭隻是生意,戰敗隻是生意失敗了,而生活還得高質量的繼續。
荷蘭人揆一在簽下投降書後帶領殘餘的荷蘭兵馬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也因為這次的戰敗,揆一在荷蘭被送上了軍事法庭,最終被終身流放。不過可惜的是,鄭成功在不久後病逝身亡,但是在台灣百姓和閩南人心裏,他一直以另一種方式活著,現在在福建泉州、台灣等敵方仍可以看到很多鄭成功的雕像,我想這就是人們紀念他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