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千秋功過(2)
蔣聞銘
甲午一戰,中國完敗。清廷和民間,拿中日兩國的洋務運動做比較,反思檢討中國失敗的原因。 一比較,一目了然,中國的問題,是治標不治本,沒有引進西方的思想理念和社會製度。於是朝廷內部,就有了變法圖強的聲音。光緒在慈禧的默許下,說幹就幹,信用康有為梁啟超,抄日本人的作業,搞起了戊戌維新。
當時的中國,民智未開,沒有實行如此規模宏大的社會改革的民意基礎,所以維新變革,隻能自上而下。變革要成功,必須有慈禧的全力支持推動。慈禧對變法的基本態度,是支持不是反對。 即使在如何變的問題上,她與康梁,也沒有根本分歧。比如光緒罷免頑固派剛毅的內閣大學士,慈禧是認可的。再比如變法失敗後,有人指責李鴻章同情變法,是康梁同黨,慈禧當麵問他,李鴻章回答,說如果同情讚成變法就是康梁同黨,把我算進去,也沒錯。後麵沒說出口的,是如果這麽算,你也是康梁同黨。然而,一下子要滿清朝廷,搞滿漢平權君主立憲,她下不了這樣的決斷。
康有為梁啟超卻以為變法受阻,是因為光緒的權力不夠大。他們異想天開,居然派譚嗣同去策反袁世凱,謀劃兵變想推翻慈禧。戊戌以後,慈禧最恨康梁,不是恨他們的政治主張,而是痛恨他們離間她和光緒的母子關係。
慈禧的政治生涯,最大的敗筆,是被對洋人的仇恨搞昏了頭,以為她可以借用義和團的民意民氣,對抗西方列強。義和團運動的本質,是中國農民堅持野蠻愚昧,對抗西方文化西方文明。愚昧無知拒絕進步,到什麽程度呢?就看當時的這首短歌謠:
男練義和團,女練紅燈照。
砍倒電線杆,扒了火車道。
燒了毛子樓,滅了耶穌教。
殺了東洋鬼,再跟大清鬧。
這個事,慈禧一開始是明白的,所以她派袁世凱到山東去鎮壓。袁世凱不是左屠夫,不想多殺人,就把義和團往外趕,趕到了直隸。這些人到了天子腳下,把反清滅洋的口號,改成了扶清滅洋,得了清廷一眾同樣野蠻愚昧的守舊派的支持。剛好戊戍變法失敗後,洋人把慈禧當作了守舊派的首領,處處維護光緒跟她作對。 把她氣得一時失去了理智。居然做出了主動對列強宣戰的蠢事。
經過了義和團八國聯軍,慈禧痛定思痛,下了變法維新的決心。她晚年實行的政治變革,各種舉措,包括興實學廢科舉,走得比康梁更遠。隻是她終究敵不過權力的魔咒,君主立憲這一步,怎麽也邁不出去。到她死的時候,滿清王朝已經是風雨飄搖,窮途末路了。
把滿清王朝送上末路的,不是東洋西洋鬼子,而是孫文革命黨。甲午海戰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興中會。興中會的成立,與甲午戰爭,中國敗局已定同步。戰爭還沒有結束,孫中山就去日本謀求財政武器支持,籌劃發動廣州起義。
孫文革命黨的根本主張,是中國要富國強兵,必須向日本學習,搞政治變革。但是滿清是異族,指望清廷搞滿漢平權,民權政治,君主立憲,是緣木求魚。中國要富國強兵,障礙攔路虎,不是西洋鬼子,也不是東洋鬼子,而是滿清政府。甲午戰爭之前,中國的政治氛圍,算得上祥和,孫中山和他的革命同誌,縱有這樣的認識思想,海內海外,都沒有市場。
但是甲午一戰,清廷三十多年的武備,毀於一旦,後麵戊戌變法失敗,義和團八國聯軍之禍,再加上清廷的君主立憲,一拖再拖,使中國新一代的青年知識精英,全盤接受了孫文的革命主張。大家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武裝起義,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清廷原本指望著用來抵禦外辱對抗列強,在全國各地建起來的新式軍隊,不是造反就是逼宮。於是1911年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革命黨和袁世凱聯手,推翻了滿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