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聞銘

開這個博客,有感而發,聊中國美國的事,講現代文明的故事。
個人資料
正文

文明簡史(4):唯有讀書高

(2024-06-21 14:13:36) 下一個

文明簡史(14):唯有讀書高

這一篇我們聊中國傳統的皇權科舉製度。近代的中國人,一邊講要有文化自信製度自信,一邊對在中國延續了過千年的科舉製度,批判詬病不遺餘力。中學課本裏,一篇是《範進中舉》,另一篇是《孔乙己》,說科舉製度害死人,八股文從整體上毀壞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創造力。事實呢?恰恰相反!科舉製度,是集權大統一的中國最根本的社會製度, 是維護社會總體安定的保障,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中華文明的精髓。

中國到了春秋戰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秦國用法家治國,從商鞅到李斯,代代相傳,到了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天下,將財權人事權集中到了社會組織金字塔的最上層,用中央集權的體製,消彌區域之間的戰爭。

不過依靠大一統的集權製度維護社會的總體安定,開始的時候,不怎麽行得通。統治天下的權力,如果集中在精明強幹的皇帝手上,用人用權得當,壓得住,就是太平盛世。老皇帝死了,接下來的新皇帝,如果也是一樣的文韜武略,會用人會用權,沒問題。但是如果他或者年幼或者不怎麽聰明能幹,大權就會旁落,不是落到太監,就是落到外戚,或者是權臣手上。這個大權旁落的問題,實際上是社會管理,皇帝可以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 秦漢兩朝實踐下來,得到的答案,是誰也信不得靠不住!不能靠兄弟姐妹,不能靠娘家人,不能靠幫你打天下的朋友,不能靠一天到晚伺候你的奴才太監。誰也信不得靠不住,一信一靠就悲劇了。

誰都不能信不能靠,怎麽辦?解決的辦法,是另起爐灶,硬生生的造一群能相信能依靠的人。怎麽造?從小孩子開始,儒家的倫理道德,社會理念天天講,用四書五經給讀書人洗腦。中國人對社會全體的分工,士農工商。士是讀書人的群體,是勞心者統治階級,農工商是勞力者被統治階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人從識字開始,天天講忠孝仁愛,禮義廉恥。這樣的一群人造出來了,實實在在的可信可靠。不過一大群讀書人,具體用誰不用誰呢?這個大家公平考試,比誰的文章寫得好。考上了做官,沒考上的繼續學習。這就是中國延續了過千年的科舉製度。

中國人現在還在說的一句話,叫打天下坐天下。這句話說全了,是皇帝打天下,皇帝和他的子孫坐天下。 皇帝不能跟幫他打天下的人,一起坐天下,他必須找另一幫人來跟他一起坐。跟幫他打天下的人一起坐天下,皇帝坐不穩,他的子孫,就更不行。所以他要開科取士另找人。

皇帝通過獨立公正嚴格的考試,選拔幫他治理天下的人才。這樣皇帝和跟著他打天下的兄弟們,才不會你爭我搶,你死我活。開國功臣,皇帝可以跟你做親家,把女兒嫁給你兒子,但是如果你兒子不讀書,通不過考試,也做不了官。這就是中華文明,馬上得天下,讀書人治理天下的智慧。

中國傳統的政治體製,決策權在皇帝,執行權在讀書人手裏。 在這樣的政治體製之下,皇帝不可能無法無天,為所欲為。中國社會的勞心者,讀書人的群體,有獨立的集體人格。社會治理,具體的事,皇帝決定,但做事的總體原則,士大夫階層有一整套全體認可的道德理念標準。皇帝做事,如果違背了這些原則標準,手握執行權的士大夫階層就反抗,他想做的事,就做不成。皇帝想無法無天,士大夫們不能造反,但是他們能以死相抗,文死諫,把脖子伸直了讓你砍。這叫做讀書人有讀書人的脾氣。

你可能要問,這能有什麽用?有用。皇帝也是讀書人,從小讀了一堆曆史書。曆史書從頭到尾,都是帝王將相的行錄。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懼怕的,不單是亂臣賊子,皇帝也怕。犯顏直諫,皇帝殺了你,你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臣烈士,皇帝就成了昏君,要擔千古罵名,了不得。皇帝活著的時候,什麽都有, 但是死後的名聲,由不得他。要說誰怕誰,楞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中國的讀書人有為名不要命的臭脾氣,所以一般講來,倒是皇帝怕讀書人多些。舉個例子吧,康熙皇帝,英明神武,天下的事沒有他擺不平的,兒子們也一個比一個能幹。但是這些能幹的兒子們,弄得他一天到晚心驚肉跳,擔心他們謀反。 誰謀反,都成不了,但謀反是死罪,哪個兒子謀反,他都不得不擔殺子的不慈之名。不殺行不行?真不行。事情如果到了那一步,全天下的讀書人,都會來逼你。所以一個太子,立了廢,廢了立,立了又廢。

最後一點必須講清楚。共產黨過去現在,在中國搞的專製獨裁,是現代西方的獨裁製度的變種。這樣的政治體製,既沒有現代民主的智慧,也沒有中華文明傳統的科舉治國的智慧。共產黨建國的時候,中華民國的一大幫子讀書人,留在大陸,想入朝做官幫毛澤東治天下。不幸列寧主義裏麵,沒有信任依靠讀書人治國這一條。所以毛家王朝,這幫子留下來的讀書人,就慘了。毛澤東列寧主義的中國,社會治理,共產黨內部大家一起坐天下,結果就是獨裁者沒有真能信真能靠的人。大家不講仁義禮智信講權術搞陰謀詭計,不停地內鬥,沒有一刻安寧。對比中國古代的皇權科舉製度,中共建國後實行的政治製度,倒退兩千年,回到了秦朝漢朝焚書坑儒的水平。現在也一樣。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全書目錄鏈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蔣聞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hyang_wxc' 的評論 : 看不出您講的這些,跟我的文章有什麽關係。
dhyang_wxc 回複 悄悄話 你將中國獨有的士階層與西方的知識分子階層混為一談了。索維爾對知識分子階層有深刻地批判。

錢穆講,士階層公認的第一流人物,是無表現的,如退位讓國的、遺世獨立的隱逸。第二流是失敗的人物,如屈原、諸葛亮、文天祥等。第三流才是成功的那些。往遠了講,士誌於道;近了講,士保守人格。

這不是中國人想這樣就這樣,而是深刻的文化邏輯造成的。無論東方或西方,現在和將來,有知識的人,想要避免掉到索維爾指出的陷阱的人,都逃不出這一邏輯。

死讀書的人很多,因而士裡麵類似於知識分子的人也很多,但有80/20定律——歷史不是80%創造的。



蔣聞銘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花似鹿蔥' 的評論 : 我是在解釋,中國人為什麽祖祖輩輩,到現在都是唯有讀書高。從根子上,都是想升官發財罷了。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何止古代社會,中國人祖祖輩輩都認為惟有讀書高啊
油翁 回複 悄悄話 蔣聞銘的文章有趣幽默,深入解讀了古代科舉製度的作用和意義。真實的曆史事實和邏輯證明了他的觀點,讓人歎為觀止。
大號螞蟻 回複 悄悄話 萬惡的科舉 (2023-06-30 10:00:00) 下一個
美國高院正確正義地否定了高校反向種族歧視。使得一些老鍾士大夫們又想起了科舉的美好時光。隻能說,想多了。過猶不及。

東亞士大夫讀書人,出於他們的階級屬性和慣性,總有一些推崇科舉的潛意識。甚至認為科舉是一項公平的製度發明,是東亞少有的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創新性貢獻。其實不然。科舉隻是一個揚湯止沸的輕描淡寫,甚至隻是一貼貼在膿瘡上的創口貼。

為什麽東亞也隻有東亞有科舉製度呢?恰恰是因為東亞是歐亞大陸文明最落後的地方。科舉即是文明落後的結果,也是加速文明墮落的推手。這一切都起自於周秦之變。

人類文明在大部分時間大部分地區,其實都是實行某種形式的封建製度。哪怕是如今的所謂民主製度,骨子裏還是封建製度。大規模實現大一統製度的就是東亞,還有就是俄羅斯蘇聯。後者不如前者曆史悠久,但是在現代化方麵反倒是開宗立派的。

秦統一六國可謂是統一首次擊敗了分離,從而也打開了魔盒,開創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先例。秦漢對匈奴之戰,楚漢爭霸,都其實是統一和封建的鬥爭的延續。匈奴在春秋戰國時代並不那麽顯眼,為什麽秦統一了,匈奴突然也強大了呢?這是因為匈奴其實才是諸夏(封建)的正宗傳人,是孔子的真正信徒。孔子的中興周禮,就是中興封建。君臣父子原本就是講的封建關係本位論。

東亞人種基本上就是兩大類。一個是萬年前沿著印度洋海岸線,劃著獨木舟(賽龍舟)一代一代擴散過來的馬來百越人種。一個是三四千年前在馬匹馴服以後,由大草原走廊(所謂絲綢之路不過是官方命名了早已存在的路)東來的草原人種(雅利安人,突厥蒙古人之類)。以及這兩種人之間的各種混血。

商周秦晉(趙)燕等都是西來客家人。和草原人(匈奴部落之類)都是套環的親戚。封建時代互通有無,多腳平衡。秦統一導致了和草原諸侯的決裂,加上燕趙殘部的加入。匈奴才坐大。以前草原和內地的征戰,和春秋一樣都是地方諸侯之間的亂戰。後來秦漢對匈奴之戰,實際上是統一六國的延續。隻不過草原諸侯先天上難以統一。最終到滿清,長城內外也是一國兩製。草原是封建製,中原才是大一統編戶齊民奴隸製。最終毛統一滿蒙疆藏還是靠的是引進大航海文明的技術裝備。

最終匈奴還是領頭把秦漢人殺了個光光。便宜了鮮卑,另一支草原人建立了魏隋唐。這期間統一和封建的鬥爭一直存在。比如七國之亂就是南方人百越人的反擊,和匈奴人北方人的反擊其實是類似的。所謂九品中正製和世家大族都是鬥爭的妥協結果。但是東亞人的自立能力的確也是差。大一統的優勢在不斷加強中。於是隋唐開始有了科舉。科舉就是鞏固統一的產物。完全沒有什麽照顧底層的初衷。恰恰相反,是為了最頂層服務的。隻不過在唐代依然有很強的推薦性,遠不是今天的考試第一。而且唐代真正大一統的時間也不長。

所以科舉大興是宋明和半個清代。民國也算半個。共和國其實也是恢複高考以後才算是又完全恢複了科舉。元是大草原人的殖民者,根本不待見科舉。清也是大草原的殖民者,科舉一直也是被八旗壓著。宋明算是編戶齊民的費拉政權。科舉的興盛或者光環主要就是來自這兩個國家。

有人說科舉是底層上升流動的渠道,對社會有益。這個純屬虛構。宋明對底層的壓榨程度是明顯超過唐元清以及租界這些外來殖民統治者的。道理很簡單。封建就有多方平衡。市場條件下,傻子都不容易受騙。而大一統下,絕對權力,當然不必客氣了。科舉就是大一統帶來的官僚體係的需求。就是以公社書記取代鄉紳的手法。是底層人民的災難而不是希望。是選拔皇帝打手的公平。

為什麽要拚命考科舉,因為不然就沒活路。盤剝的太厲害。範進中舉為什麽那麽興奮。因為發大了。彩頭從哪來?考上科舉又不是發明新技術,提高生產力,創造新財富。當然是挖了東牆補西牆了。比如所謂的投獻。其實就是當皇帝的奴隸不如當舉人的奴隸待遇好。不難想象當編戶齊民的下場多麽慘。

所謂科舉的上下流通,其實是這麽回事。一個人可以生產十個財富,基本生活消耗五個。在封建社會聯產承包,上交兩個。多出三個可以慢慢積累發展。大一統統購統銷,上交五個甚至更多。然後舉行科舉考試,每一千人裏麵考上一個。從收上來五千個裏麵拿出五十個給這位舉人。條件是舉人要去把這五千收上來。然而舉人也不傻,過程中又火耗貪汙了五百個甚至更多。

結果就是上上下下沒有人願意也沒有人能夠去發展生產。大家都是想盡辦法在分配中多往自己兜裏劃拉。而搶奪科舉位置就是一個重要的戰場。是以比較公平的方式去做最不公平的事情。這就是千年來東亞停滯不前,人心齷蹉的根本原因。大一統是虎,科舉是倀。

解決階級矛盾的根本辦法是縮小階級差距。而不是一邊猛燒高壓鍋,一邊指望高壓閥。給非法移民開一個門縫,依然解決不了走線狂奔。而美國國內州界大開,也沒有幾人投奔加州紐約,反而是加州紐約出走的屢見不鮮。就是因為美國之內的落差很小,美國之外的落差很大。

而科舉不僅是階級固化階級落差的結果,更是推波助瀾的。科舉製度嚴重傷害了教育的普及。一方麵稀缺的科舉位置,使得讀書成本極高,教育的壟斷性極高。士大夫讀書人盛讚科舉公平,是因為他們自己是實際上把持了科舉傳承的人。另一方麵科舉的所謂公平是建立在考試極其狹窄無用的知識上的。教育資源和精英的注意力都消耗在這些無用功上麵,嚴重傷害了精英對社會的領導力和貢獻。代表著一個社會文明水平的決定性落後。罪孽深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