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聞銘

開這個博客,有感而發,聊中國美國的事,講現代文明的故事。
個人資料
正文

11.2 經濟大蕭條引發的世界大戰

(2023-10-15 03:59:37) 下一個

11.2 經濟大蕭條引發的世界大戰

資本主義製度遭遇到的最深刻的危機,是1928年開始的十年大蕭條。金融危機,在美國爆發,向全球擴散。股市崩盤,銀行,企業成批倒閉,引發了規模空前的失業潮。所有的資本主義強國的經濟社會秩序,都被推到了崩潰的邊緣。自由市場,第一次喪失了調節指導,使社會生產走出危機的能力。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末日預言,仿佛是一夜之間,惡夢成真。

在這種情況下,公權力必須以超出常規的方式,介入自由市場的運作,恢複生產和社會秩序。這在當時,多多少少是共識。問題是如何介入,要超出常規到什麽程度。在英法美,主流的看法,是在不觸動民主的政治製度的前提下,政府可以打破不直接參與經濟運作的禁忌,用大規模的投入來刺激經濟複蘇,緩解高失業帶來的社會壓力。這一派,在實踐中,以羅斯福(Roosevelt)的新政 (New Deal) 為代表;在理論上,也出現了凱恩斯 (Keynes)鼓吹政府對經濟做大規模投入的宏觀經濟學。根據這種新理論,政府哪怕是先雇人在沙漠上挖個坑,再雇人把這坑填上,對經濟複蘇,比什麽都不做,也要強很多。這樣的理論實踐,有沒有將這些國家帶出經濟蕭條?答案是沒有。 但是有相當長的一段,這種做法使因為失業引發的社會危機得到了一定層度的緩解,讓自由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製度,在英法美避免了崩潰的命運。

你要是認為凱恩斯的挖坑填坑的經濟理論腦殘荒唐,也可以想一想,到底是什麽,將自由資本主義的世界,帶出了這場持久深重的經濟社會危機。答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時經濟,政府做的,可不是挖坑填坑的無用功,而是組織指導社會全體,造飛機大炮殺人。戰爭來了,失業自然也就沒有了。凱恩斯到底書生氣,他想到的,不過是挖坑填坑做無用功。用造飛機大炮人殺人的辦法解決失業問題,他無論如何是想不出來的。將太平洋艦隊的總部,從聖地亞哥搬到夏威夷,逼日本人攻擊珍珠港,將美國拖進世界大戰的招數,隻有羅斯福想得到做得到。

另一派,就是法西斯主義。發明實踐法西斯主義的,是意大利的墨索裏尼(Mussolini)。他認定了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危機的根源,是民主製度導致的一盤散沙。要想走出危機,避免經濟和社會秩序崩潰,就必須用專製獨裁取代民主製度。自由民主,有飯吃的時候,是好東西,但是大多數人吃不飽的亂哄哄的自由民主,不要也罷。

將法西斯主義的理論實踐推到極致的,是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希特勒信奉的,是弱肉強食的社會達爾文主義。他早年搞啤酒館政變,要推翻德國的民主政府;政變失敗,吃了一年多的牢飯,在獄中寫了一本書,將他的思想基礎,社會理念,和他對德意誌民族未來的規劃,一條一條都說得明明白白。他後麵的作為,照著書裏寫的,一步一步來,八九不離十。《我的奮鬥》(My Kampf),當年在納粹德國,和毛選在文革中一樣,人手一冊。所以後麵希特勒幹的事,無論好壞,都不是陰謀是陽謀。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 1928年開始的大蕭條對德國經濟的衝擊,比對英法美更嚴重。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意誌民族的思想意識,完全停留在國家之間爭鬥掠奪,互相征服,英雄崇拜的層麵上。希特勒以民族主義做旗幟,利用全球大蕭條對德國經濟造成的毀滅性的衝擊,以一己之力,組織納粹黨,推翻魏瑪共和國,建立了法西斯主義的個人獨裁專製。隨後,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途徑,將獨裁專製在統籌調動社會資源方麵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短短幾年,德國不僅走出了空前嚴重的經濟社會危機, 而且經濟軍事實力,也得到了全麵的恢複發展。 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劇增,又賦予了他掠奪征服世界的潛能。 於是他循著舊文明的思維邏輯,人征服人,一步一步地將全世界拖進了規模空前,血腥無比的戰爭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代表舊文明的專製獨裁的社會製度和代表現代文明的自由民主的社會製度的一場生死存亡的大對決。戰爭初期,德俄聯手,狼狽為奸,瓜分波蘭。德國軍隊,湧現出了像古德裏安 (Gudarian),曼斯坦因 (Manstein),隆美爾 (Rommel) 這樣的軍事天才。納粹德國,從勝利走向勝利。但是民主國家,不管經曆多少次失敗,都能夠不停地做調整,在失敗中等待時機。張伯倫的靖綏政策失敗了,就換丘吉爾;戰爭勝利在望了,丘吉爾搞和平建設,非其所長,就把他撤了。而獨裁專製,勝利越大,獨裁者就越會忘乎所以,把狂想當做現實的可能,將國家民族,帶入災難之中。 希特勒在法國投降後,勝利衝昏頭腦,轉過身去攻擊蘇俄這個最大的盟友,結果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雙方的實力對比。在軍事危機麵前,希特勒一意孤行,自以為誰也不如他懂軍事,懂戰爭。撤古德裏安,撤曼斯坦因,殺隆美爾。 最後,這場新舊文明的生死對決,以專製獨裁的法西斯主義的徹底失敗而告終結。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全書目錄鏈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