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GE 的這篇,我看了個開頭和結尾,中間直接skip了。
很多年前讀過GE 前總裁Jack Welch 的自傳,當年非常火,但我讀的沒有一點感覺。現在想來,那時正是Made in China 剛剛開始發展的時候,這種大肆鼓吹的科學的管理體係,是有很大的市場的。但是,我就是不喜歡,或者我骨子裏就非常厭惡那套類似軍隊的管理和晉升體製。那本書裏,我唯一記住的,就是Jack Welch 說他們買了一個谘詢公司,很快發現,GE那套管理模式對他們完全無用,好像就隻是買了一個辦公室的座椅板凳。 看到這兒,我就笑了,我想GE那套也不適合我。我沒有必要繼續讀下去了。 不是我有更先進的一套管理經驗。而是,我很早就決定,堅決不再進工廠, 堅決不做需要直接麵對一線工人的工作, 惹不起他們,我躲,躲得遠遠的。是管理體係太不人性化,還是工人太刁蠻, 兩邊都能找到充分的證據。 是誰有錯在先,如同先有雞還是蛋的問題。
但,無論是貿易公司,還是品牌商,到最後,都會眼饞工廠掙得那點血汗錢,或者出於差異化的考慮,做到一定規模都去投生產,不單導致現在中國的產能在很多行業都嚴重過剩,而且到最後一核算可能還不如找代工廠劃算。當然有開工廠賺到錢的。我隻是沒那個本事, 隻能說葡萄酸,還警告別人葡萄酸。
該文後麵,作者表達了對GE不願意承擔更多社會責任的不滿。這個問題,我覺得作為這樣的傳統行業,他們能活著,能合法交稅,就是承擔了社會責任。這以外的,可以是某個股東的個人行為,但不應該是公司行為。所有高舉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都是拿這個幌子騙消費者好感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讓消費者感覺他的購買這家的產品就會幫助到一些人。 這種虛偽比不作為更惡。
但現在的高科技企業,比如網遊,社交媒體,他們開發出比毒品還讓人上癮的產品,“不作惡” 的底線,早已被突破了。他們就必須承擔社會責任。
哈哈,有意思,這篇,我隻看了個頭尾,就斷定了內容,不僅拒絕閱讀,還發表了一通意見。這種行為叫:偏見。 同樣的行為,也可以被稱為是經驗。判斷的標準是結果和說這話的人的成功程度。以我的程度, 隻能叫偏見了。
前麵有幾個文章我沒有提及,比如銀行家和百貨店老板的故事,那之類反應猶太人精明的小故事之前也有讀過一些,沒有提筆記錄的感覺。前麵有兩篇,寫伯爵和財政部長的,以及他們的女人的,其實我也很感動,但,直到佛洛依德那篇才有了動筆的衝動,也就不想倒回頭補記那幾篇了。
最後一篇,我覺得也挺有意思。講大蕭條時期的社會,包括:互助的風氣(這點我也深有同感, 大幾十年後,美國人依舊開放並樂於助人);族群(猶太)和宗教團體(天主教)內部的團結和對外的排擠;羅斯福政策對南方黑人的不公和預言了二十年後北方大城市的黑人問題;高校的自由風氣, 富有情懷的校長們,教學方式的大膽嚐試和探索;大蕭條對整個社會結構的重塑…..
關於美國精神,在美國卷入二戰前夕,一位反戰發言人的話,我覺得非常感人:“現在時局的確可怕。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今天來此聚會的每一位的先祖都是為了逃離永無止境的戰爭、愚昧的仇恨和歐洲那罪惡的傲慢,才來到美國的。我們緬懷祖先的篳路藍縷,他們在冬天風雪的荒野上、夏日的狂風飛沙中辛苦地開墾,為的就是成為一個自由人,遠離以國家光榮為名的邪惡與愚行,不想再見到偽裝成軍事勝利的獨裁統治。我們不要忘了,我們的先祖之所以到這裏來,是為了建立一個法治而非人治的新國家。讓我們一起祈禱,希望美國仍是最後也是最好的希望,千萬不要成為另一個虛榮的帝國。”
總的說來,最後一篇我很喜歡,想象中,哀傷絕望的大蕭條,在作者筆下充滿了人情味和情懷,並且是他事業的上升期,他和他的家人,完全沒有收到負麵的影響。
所以,對未來可預見的更加惡劣的國際關係,讓人擔憂的經濟,AI可能取代的工作,我們還是要保持樂觀開放的心態,關注自己和家人的成長,力所能及的幫助周圍的人,過好每一天的小日子。——這篇文章絕對不是一篇雞湯文,隻是我喝慣了雞湯,啥文章都要咂巴出點雞湯味。
另外,非常讚同結尾!整天國家大事會一身戾氣,開心過好也是重要的,幾十年,其實也不用太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