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anda

深呼吸,專注,流動,脈輪,感覺,踐行
個人資料
正文

在給別人提建議時先了解對方

(2025-05-09 21:19:34) 下一個

哈坎-在給別人建議前先了解對方

你可能已經知道“在你開始反駁別人的觀點或者在給予別人未經請求的建議之前,先去充分理解對方的視角會更好”這個原則
所以如果有人在做或倡導什麽,對你來說毫無道理可言,那麽最好去試著理解他們的視角。畢竟,雖然一些觀點顯然沒什麽用處或者不夠準確,通常他人保持的觀點背後還是存在某種邏輯、合理的願望或真理成分
如果你無法接納對方觀點中的一絲真理或者所蘊含的某種願望,那麽隻是把他們的觀點視為壞的或愚蠢的,試圖在辯論中壓倒他們是沒有益處的。即使你在辯論中贏了,你可能會讓對方的態度愈發堅定,從而加劇分歧
沒有助益的但經常發生的就是把對方的觀點歸結為易於攻擊的假想敵,然後對其進行攻擊。或者給他們貼上負麵的標簽,進行人身攻擊而不是針對觀點進行評擊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先去理解他們的觀點,然後對他們的觀點和你的觀點的利與弊擁有一個細致入微的看法。畢竟,很少會出現你的觀點100%完美,別人的觀點完全錯誤的情況
我想你已經知道這些東西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
現在我想要添加一點新的內容:
理想情況下,在你與別人爭論或者給予未經請求的建議之前,你不僅要在細致入微和公正的方式中試著理解他們的觀點。你還要試圖理解他們的生活經曆,這些經曆可能塑造了他們的看法
你也要試圖明白自己的看法如何被你自己的生活和體驗塑造
如果你不了解對方,你可以簡要地分享一下你的生活是什麽樣的,這如何促成了你當前的觀點。你可以請他們分享他們的生活是什麽樣的,這如何促成了他們當前的觀點
畢竟,許多人喜歡認為自己持有著客觀上正確的觀點,別人是錯誤的。當然,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有著不同的靈魂和使命。然而,同樣毫無疑問的是,你的生活對你當前持有的觀點有著重大的影響
事實上,如果你認為某個人是錯的,很有可能如果你經曆他們的生活,那麽你現在也會擁有他那樣的世界觀。這並非總是如此,但確實有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此,在你開始反駁對方的觀點或給予未經請求的建議之前,去明白一個人的人生大致輪廓是有用的,
如果你理解他們的生活,你可能也會思考他們的人生中是否還有其它影響極大的事件,以至於直接反駁他們的觀點也無法說服他們。但一旦你理解他們,也許你可以提供他們其它滿足他們需求的方法,或者你可以建立其它的方法來構建一個人們的需求可以得到滿足的社會
比如,假設某個人在極度貧困的環境中成長,因此形成了某些非常具體的強烈的觀點。然後如果你了解到這一點,你可能會意識到這個人永遠不會讚同幫助不到窮困之人的she會結構,確實,想要幫助窮困之人是一個高尚的願望。但在這種情況下,也許你們能夠有效地探討如何建造一個每個人可以過上美好生活的she會—因為這裏存在著很多選項

如果你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在你心目中對於理想的she會應該是什麽樣的認知中沒有“人人應該過上美好生活”的要素,那麽,也許你可以思考如果你在貧困的環境中生長,也許你會有和今天不一樣的觀點
前麵的例子探討了這樣的一種情況:某個人的痛苦是真實的,但也許他們提出的she會解決方案並不是最佳的。(或者也許是)
還有一種可能的情況是,某個人的痛苦是真實的,但他們錯誤判斷自己痛苦的原因。在最好的情況下,你也許能夠改變別人的想法,或者至少種下有一天會改變他想法的種子—但你無法在沒有認識到他們確實經曆非常艱難的時期的情況下提出那種論點。因為那是真實的
顯然,這些隻是舉例子,為了說明在反駁他人的觀點或給予未經請求的建議之前去大致了解別人的生活會是有用的
分享你人生的大概輪廓也可以幫助創造共情,消除偏見
現在,別人有可能會說,是的,你的觀點確實由你的人生塑造—但他們有著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們很聰明,是好人,決定采納那個真實的、高尚的意識形態。在這樣的情況中,最好不要與他們爭論
也有可能,別人會要求你理解和共情,但不願意給予你理解和共情。在這樣的情況中,也許最好不要和他們爭論。即使你贏了,世界也不會因此變美好,因為你隻會讓他們更加固執己見
不幸的是,富有建設性的爭論很罕見,有時候唯一獲勝的策略就是幹脆不爭論
正如R’Kok最近所說的:地球人極度缺乏愛。所以與其與他們爭論,倒不如傾聽他們。如果有人不講道理,展示他們愛可以是非常有效的,隻要你有愛
或者你可以去大自然散散步,和另一個人一起或者就你自己,或者你可以冥想。希望這些有所幫助
日期:2025年4月19日
來自:as
譯者:Nickchan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