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上癮
至關重要的是,你要看到,這種渴望他人認同的絕望心態是一種破壞性的欲望,它不僅不會助人實現自我成長,反而會妨礙真正的愛。
能夠幫助你終止這一模式的方法則是:有意識地去感受痛苦與折磨。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在自己與他人——伴侶、朋友或雇主——的互動中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行為與想法。藉由覺察自己的內在反應,你會意識到自己的恐懼以及想要取悅他人的迫切感。這會讓你看到你在何種程度上壓抑了自己的靈魂。
對此的了解越清晰,就越能感受與體驗到自己的靈魂能量,感受到真正的自己。而且你所感受到的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實的存在。一旦你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靈魂的存在,便越來越難以忽視與壓抑它。由此,你對自由的渴望會超過對他人認可的渴望。這是一個獲得新生的過程。
所以,對“終極愛侶”的渴望也會因此而減弱。人們看清了它是一種幻象,對嗎?
是的。而且你會更加明白什麽是真正的愛,亦即接納彼此,理解彼此,而非試圖“榨取”對方以滿足自己所渴望的認同感與安全感。要清楚地認識到,“終極愛侶”這一概念往往是一種強迫性的想法,它給親密關係施加了過大的壓力。而且,這種想法更多建基於對愛的渴望,而非愛本身。
【約書亞】愛、關係與性 (一)
原創 ajoyfullife ajoyfullife
2025年02月09日 15:458人
https://mp.weixin.qq.com/s/EOyfVKCi4bxp85LfvyJevg
譯自帕梅拉的新書《內在男性覺醒——讓你的內在騎士守護你》。帕梅拉與約書亞以問答的形式探討這一主題。
我們已經討論過,那原初的、基於心靈的男性能量是一種具有辨別力、勇於承擔責任、追求自由的能量。這意味著,它堅守自己的個體性,接納這種個體性所帶來的“分離”, 並將此視為需要獲得發展與完善的天賦。靈魂所具有的更高層次的男性特質能夠幫助人們真正理解“分離”——或者說“個體性”——的意義之所在,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從而不再向外尋求認同與安全感。現在,讓我們來談一談“關係”。
幾乎所有人都渴望浪漫的融合,渴望“真愛”,這種渴望是否是一種心理上的“退行”,退回到內在某種無助的孩童狀態?這種狀態下,他們不了解自己真正是誰,也無法應對自身的個體自主性,並因此在他人那裏尋求安全感、確定性與愛?
更高層次的男性理性思維能夠區分需要區分的事物,在需要設置界限——且設置界限對自己身心健康有益——的地方設置界限。此時,依然存在愛的空間,不過是在沒有過度渴望、癡纏以及強烈占有欲的情況下。這種對“合一”或“連結”的過度渴望其實是一種毀滅性的驅動力,它阻礙了靈魂的出生與成長。若你為了保持和諧,亦或為了能夠繼續感受到來自他人的認同與溫暖而過度迎合他人,你也會感到壓抑與窒息。至關重要的是,你要看到,這種渴望他人認同的絕望心態是一種破壞性的欲望,它不僅不會助人實現自我成長,反而會妨礙真正的愛。這一點對男性和女性同樣適用。於內在層麵,你是一個靈魂;於外在層麵,你才是一位男性或女性。
就是說,無論是女性還是男性,都非常需要本初的男性能量,以擺脫那種“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和喜愛而忽視自己”的上癮性情感依賴?
這種上癮性的依賴是一種在整個人類廣泛蔓延的社會現象,導致了不健康的共同依賴關係。它已始於你們的孩提時期。幼時的你便已經開始努力迎合來自父母以及其他成年人的期待。進入青春期後,這種適應壓力變得越來越強烈。雖然你逐漸擺脫了父母設定的規範與價值觀,但也麵臨著新的挑戰:如何在充滿群體壓力,“外在成功” 與“具有吸引力”業已成為新標準——人們也想要滿足這些標準以獲得他人的喜愛——的社會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個體性?
青春期是你人生中最困難的階段之一,因為處於這一階段的你,實際上是被迫去構建一種“男人”或“女人”的身份,而社會灌輸給你的關於“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觀念,卻不是那麽地“以人為本”。
它們大多聚焦於外在的成功,以及關於“愛”的膚淺的、浪漫化的看法,卻鮮少提供關於“性”與“親密關係”之真正意義的深刻洞見。
那麽,“性”與“親密關係”的真正意義是什麽呢?
你渴望完全了解對方,心靈連結是你們之間浪漫關係的基礎與導向。“性”是一種強大的能量,在青春期以原始的形式彰顯為對“身體合一”的欲望與願望。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欲望在其原始狀態下是動物性的,因為它並不關注對方的個體性,而是將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身體層麵上。
然而,“性吸引力”的本質目的在於,通過一種無法控製的渴望,將你吸引到另一個人的身邊。你無法隨意、輕易地壓抑性欲,因為它是一種極具壓倒性的力量。
這種力量無法通過理性來控製,但可以通過心靈來引導。
性欲之能量流促使兩個人靠近彼此。這種親近使得“心與心之間的連結”成為可能。這是因為,在對於“性”的欲望中,你也可能觸及到內心深處對於“合一”以及“超越自我”的強烈渴望。
人類的性衝動並不僅僅是身體層麵的,盡管表麵上看起來仿佛如此。由於你是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存在,在與他人的性接觸中,會不可避免地觸及你內在更深刻的層麵,而這讓你意識到自己內在的一種渴望,渴望靈魂層麵上的連結,亦即心與心的連結。
因此,性本是通往心靈,通往與他人深度連結的門戶,但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卻並未受到這樣的教導。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身體層麵。盡管對情感層麵也有所涉及,但在我看來,這仍局限於有關“男人想要什麽,女人又想要什麽”的頗為刻板的框架,或者遲早會在現實中幻滅的浪漫的理想畫麵。
不僅性愛的真正含義被忽視,總的來說,也存在溝通不足的問題。往往,父母自己也不清楚愛在親密關係中所具有的真正意義,很多教師亦如此。也因此,關於這一話題的談話與討論也常常停留在“提醒”、“警告”與“生理知識的普及”上。而戀愛、失戀以及“性層麵上的不確定性”等所引起的情感糾葛,卻很少被提及。這是因為,整個社會並不真正了解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表麵上看起來,圍繞“性”的許多禁忌已被打破,然而,在這一領域,真正的自由並不在於摒棄習俗、規則或禁令,而在於能夠自由地討論“性”所引發的情緒與感受。不僅僅是能夠自由地進行泛泛的討論。
鑒於你們在人生中被灌輸了種種關於“性”的虛假的理想畫麵與幻象,在這一背景下,能夠自由地討論與表達自己的感受尤其重要。盡管表麵看上去似乎一切皆可,但親密關係中,深陷痛苦、憂傷、不安與焦慮的人,往往異常孤獨。
問題的根源是否也在於,所有這一切——與“關係”和“性”有關的一切——都如此深深地觸動我們,影響我們?比如,我在理智上非常清楚,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我必須持守自己的界限。
可是,在實際生活中,那種“與他人連接的渴望”,想要融入對方,與對方合二為一,體驗合一與歸屬感的願望卻極具誘惑力。“毀滅性的依賴”以及你前麵提到的“毀滅性的衝動力”也會由此而生。
我們如何才能抵禦這種誘惑呢?即使我們(作為“經驗豐富的人”)明白這樣行不通,但這種渴望卻仿佛異常強烈,我們一次次地成為它的犧牲品。我們真的足夠強大,足夠自主,真的有能力擺脫這種誘惑嗎?
對於許多人來說,在一個冷漠且不乏攻擊性的世界裏,他們極度渴望連結感。在社會上占據主導地位的男性能量是一種掌控、鬥爭、競爭與強迫的能量。
作為成長中的個體,你被寄予厚望,比如,你必須成功,具有性吸引力,能夠控製自己的情緒,積極陽光且勤奮努力等“理想形象”。
你無法隨心所欲地遵循自己靈魂的方向,尤其是當你之靈魂願望偏離那所謂的“正麵”的理想標準的時候。你必須遵循既有秩序,而這種秩序依然受控於一種基於恐懼、注重掌管與控製的男性能量。
即使在歐洲這樣相對開放的社會中,關於“男性”和“女性”的限製性的理想形象依然盛行,人們並沒有真正的自由去追隨屬於自己的道途。
這一切加劇了許多人內心深處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人們渴望“退出”這個世界,而浪漫的愛情似乎是對“絕望”和“分離感”——許多人都曾體驗過這樣的感受——的一種解答。
這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逃避。
然而,若你試圖通過一段關係來平息這種痛苦,希望在這段關係中那“真正的自己”能夠被看到,被愛護,並因此而擺脫社會上負麵能量的影響,那麽,你就低估了“這個世界”滲入你以及你之伴侶的程度。
真正的問題在於:這個世界上你們所反對或抗拒的東西(比如攻擊性、粗暴與冷漠),其實已經滲透到你們自身之中,這尤其體現在你們對待自己,對待伴侶的方式上。
你們自己已經被這種充滿強迫性與控製性的男性能量所扭曲,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皆如此。隻有於內在擺脫這種能量的束縛,你才能從“這個世界”中獲得解脫。
所以,你的意思是,社會現實中,基於恐懼的能量占據主導地位,這其實進一步激發了人們對“理想關係”(此時“雙生靈魂”和“靈魂伴侶”等諸如此類的詞匯就會浮出水麵)的渴望。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缺乏“歸家感”,這進一步驅使我們試圖在浪漫關係中尋找“家”的感覺。
然而,這並非解決問題之道。不過,我的問題是:我們有能力抵禦這種誘惑嗎?我經常看到,人們心中的絕望、孤獨和迷失感異常強烈,並因此而一次次地陷入,或者無法擺脫那些失衡的關係。而這些關係則往往建基於過度的情感依賴,甚至可以稱之為“情感上癮”。
是的。
存在著兩種可能性。要麽你真正意識到到底是怎麽一回事,要麽你繼續受苦且不斷地重複這一模式。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本質上就是如此:要麽停止,要麽繼續這樣下去。
能夠幫助你終止這一模式的方法則是:有意識地去感受痛苦與折磨。
我的意思是,你可以在自己與他人——伴侶、朋友或雇主——的互動中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行為與想法。藉由覺察自己的內在反應,你會意識到自己的恐懼以及想要取悅他人的迫切感。這會讓你看到你在何種程度上壓抑了自己的靈魂。
對此的了解越清晰,就越能感受與體驗到自己的靈魂能量,感受到真正的自己。
而且你所感受到的並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實的存在。一旦你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靈魂的存在,便越來越難以忽視與壓抑它。
由此,你對自由的渴望會超過對他人認可的渴望。這是一個獲得新生的過程。
所以,對“終極愛侶”的渴望也會因此而減弱。人們看清了它是一種幻象,對嗎?
是的。而且你會更加明白什麽是真正的愛,亦即接納彼此,理解彼此,而非試圖“榨取”對方以滿足自己所渴望的認同感與安全感。
要清楚地認識到,“終極愛侶”這一概念往往是一種強迫性的想法,它給親密關係施加了過大的壓力。而且,這種想法更多建基於對愛的渴望,而非愛本身。
是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區別。
渴望是對光的呼喚。愛將光帶給黑暗。
所以,渴望來自於黑暗,因著某種缺失;而愛來自於光。那麽,渴望是一種痛苦嗎?
(待續)
© Pamela Kribbe (紫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