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蘭閣

認知無限,永無止境
正文

談談美元

(2023-04-22 20:55:38) 下一個

最近美元的話題比較熱,因為人民幣的一係列動作,中國與俄羅斯,沙特,伊朗,巴西,法國以及新加坡等國在貿易,金融方麵去美元化的嚐試和努力,東盟,印度和馬來西亞也有相關的言論和做法,牽涉麵較廣。

這種情形下,科技狂人馬斯克又跑出來表態,他和連續發文預警美元儲備貨幣地位正在動搖的一位財經專欄女評論家之間的互動中,表達他的看法,認為美國政策過於強硬,使得各國都想要拋棄美元,同時美國政府開支過大,迫使其他國家承受了很大部分的通貨膨脹。

馬斯克話音落下不多久,更重磅的發言接踵而來,4月16日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在接受CNN 採訪時表示 :“美國實施與美元角色有關聯的『經濟製裁』措施是有風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破壞美元的主導地位”。她進一步表示說:製裁措施會讓中國、俄羅斯和伊朗方麵產生尋找替代方案的想法。

如此情形,應該是目前中國當局願意看到的,並且在輿論上推波助瀾,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的總經濟師近日表示,去美元化進程一旦開始,就不可逆轉。除非美國放棄霸權,按照國際規則辦事,解決美國的債務危機、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起正向作用,否則美元的主導地位將難以保持下去。

這位總經濟師的話,或許代表著她的學術水平和業務認知能力,更有可能是她的政治站位使然,因為中國現在又是政治掛帥的時期了;所謂去美元化進程是否真的開始,並無數據支持,幾個國家的嚐試和試水,遠遠談不上已經形成趨勢,進而“不可逆轉”,硬通貨幣的權重,是跟著主導經濟的趨勢走的,而不是貿易;同美國是否霸權更無關聯,當年兩個超級大國的時期,蘇聯也強也大,足夠霸權,可是其貨幣一天都未能成為世界性儲備貨幣,隨著蘇聯解體,盧布經曆了一係列慘烈的匯率波動,戈爾巴喬夫曾經極為豐厚的積蓄和退休金,貶值到僅為4美元的價值,能否想象這盧布也是掛鉤黃金和貴金屬的所謂錨定貨幣啊!

 

如何看待美元,以中國為代表的,意圖推動去美元化進程的努力是否能成功,是當下需要做點功課的題目,對我們的財務安排和投資都有參考意義。不過這是一個巨大的話題,要全麵探討可不是一篇小文能承載的,我做一個綱要性的梳理,想深究的朋友可以自行穀歌,不過要注意盡量看英文資料。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些美元的曆史,美元成為今日之美元,與美國政治、經濟兩條線的發展密切相關。政治方麵,值得一提的是影響美國近二百年的門羅主義,這是由第五任美國總統,第七任美國國務卿的詹姆斯門羅在1823年提出來的,後來成為美國外交基礎政策之一,它的中心思想就是劃界限,歐洲不要再插手美洲新大陸的事物,美洲的事美洲自決,停止歐洲過去的殖民主義做派,同時,美國也自覺隔離與歐洲各國勢力在歐洲本土及其在不同地域殖民地之間的角逐,保持中立。門羅主義反映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脫胎於舊大陸的新世界徹底擺脫舊勢力掣肘的一種努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尤其在經濟發展方麵,簡直是一日千裏。

比如鐵路,1822年英國在達林頓—斯托克頓經過3年的施工建設,於1925年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鐵路,然後就進展緩慢了,因為在各封分屬地上規劃鐵路,難度實在太大,封地領主以死相爭;而在美國,在廣袤無垠的美洲大陸上,鐵路飛速發展,從1830年開始興建,到1860年,30年間鐵路路線從 37公裏發展到49000公裏,再過近三十年,也就是1888年,美國的鐵路總裏程已經超過全歐洲各國裏程的總和。

帶著舊世界的優秀文化和科技成果,擺脫了舊體製的桎梏和盤根錯節的曆史遺留糾葛,門羅的孤立主義政策讓美國在新舊交錯的時期獲得巨大的發展空間,到了 1894年,美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GDP位於世界第一。  

美國這種既中立又集中精力大發展延續了很多年,在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後,總體上也是相對安靜,除了和西班牙打了一仗,在美洲本土,也就幾次小規模戰役,國土麵積的擴大更多靠經濟手段;門羅主義一直是美國恪守的準則,因此它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尤其在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中立身份讓美國左右逢源,迅速從債務國轉為債權國,在一戰後期,德國為了限製美國向協約國的物資供應,對美國實施了一係列封禁政策,這讓中立的美國利益受到極大的損傷,在這個重要關頭,美國宣布參戰,致使雙方力量的天平瞬間傾斜,最終德國戰敗。

一戰後,全世界黃金儲備的40%轉到美國,世界金融中心也因此從英國的倫敦轉到美國的華爾街。美國進一步奠定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總產量占世界的42%,超過了所有歐洲國家的總和。

至此,孤立主義準則開始有所鬆動,美國開始變得更為靈活,並初嚐介入國際事務之後的甜頭,除了地位穩固的第一經濟大國,它有可能成為一個政治和軍事大國,不過總體上,執行了上百年的大的路徑還是不變的,直到二戰中期日本突襲珍珠港,這次事件讓美國徹底轉變,從此成為一個積極主動參與多項國際事務的超級大國,孤立主義算是落下帷幕,不過幾十年以後,唐納德川普的一係列施政,又有收縮回退的姿態,被稱作新門羅主義,可見孤立主義的魂,在美國真是浸淫很深。

從這個發展路徑上看,如果定義美國是霸權主義的話,很顯然在主動性上它並不是那麽一以貫之的,有更相對保守的選擇,門羅主義的魂魄,在美國是一個上百年的存在。走到今天的位置,機緣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它有能力把握那些機會,站上並站穩高點,這才是重點。其實,我們回看美元的曆史,發現它也是有這個個性的,美元這個地位,不是爭霸打拚出來的,更多的是水到渠成,在這個位置上,額外的好處是有的,但是巨大的壓力和風險也是對等的,這符合事物運轉的基本法則,這世上沒有一件事是可以長期失衡還能存在的,一個都沒有!

1792年,美國頒布《鑄幣法案》,美元正式誕生,這是在美國獨立後十六年,從此後的近兩百年裏,美元總體上都是金本位製,先是以黃金和白銀雙金屬為錨,最後發展到基本上隻和黃金關聯,一直到美國經濟衝上世界第一,金本位製一直都美國貨幣體製的基礎,美元可以自由兌換黃金。

二戰之後,歐洲亞洲主要經濟體大幅度衰敗,更多的黃金儲備轉移到了美國,綜合的看,不論從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黃金儲備,金融實力還是軍事強悍來衡量,美國都是異常突出,戰後的重建,世界尋求建立一種國際貨幣秩序,以維持全球經濟發展,這個檔口,美元自然成了不二之選。

1944年7月,44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的華盛頓山旅館舉行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簽訂了著名的布雷頓森林體係協議。這個協議的核心就是一句話:美元以黃金為錨,其它國家的貨幣掛鉤美元,美元還是金本位製,同時它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這個協議為國際貨幣秩序奠定了基礎,為國際經濟體係製定了規則和預期。創建了世界銀行的前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以固定匯率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係.

這個新規則為戰後世界經濟的恢複和繁榮奠定了基礎,許多國家迅速翻身,經濟大幅上漲,到了1959 年,這種繁榮使得全球流通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黃金儲備,這對於以黃金為錨的美元,承擔著相當於銀行擠兌的巨大壓力。

其實,危險自1958年就開始了,自此後每一次的經濟波動,美元都有巨大的兌付壓力,從1960年到1973年,美元經曆至少四次危機,每一次都少不了雞飛狗跳般的動蕩,核心本質其實都是不斷發展的經濟總量,已經讓黃金無力再承擔錨的定標作用,若全球各國齊發力拿美元兌付黃金美國就完蛋了,那麽當初建立的這套世界經濟和貿易的規則與秩序也就瓦解了,所以到了1973年2月,美國政府宣布美元對黃金貶值,幅度為10%。其他相關聯國家紛紛取消本國貨幣與美元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係徹底宣告解體。

客觀的說,布雷頓森林體係相對圓滿的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它幫助世界經濟合作發展並建立秩序,十多年後,它的形是散了,但是它的魂還在的,那就是世界經濟的新秩序從美元-黃金的金本位製過渡到了美元本位製,在國際儲備貨幣的權重上,美元更近一步。

不管怎麽變,這個世界經貿合作在趨勢上越來越緊密的時代,地球越來越像一個村落的時代,一個相對穩定的,有錨定能力的國際儲備貨幣是必要的,必須的!但是這個角色並不好當,就像中國武俠小說裏至高無上的兵器,功力不到的話,根本無從把握,會傷人傷己。

在世界經貿總量與現在相比還是個小朋友的時候,就發生了多次美元危機,改成美元本位製之後,就能避免危機了嗎?不能!美元本位製後,危機以美元潮汐的新形勢每隔一段時期就會發作。

美元潮汐是指美元在一個周期內完成一次流出美國,再回流美國本土的貨幣潮汐運動,1973年以後,國際貨幣體係演變為美元本位製。 在這個體係下,一旦有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爆發,就要上演這種潮汐現象,典型的有1990年代日本大衰退、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及最近的美國抗役大放水和現在的抗通脹陡立加息。

美元的潮汐運動,對一些結構和運行不健康的中小經濟體,確實有較大的衝擊,但是沒辦法,出大問題時美國的自救肯定是排第一位的,否則傷害會更大,不過對易受傷的非美經濟體,這個潮汐運動也並非完全是壞事,也會反作用促進相關經濟體的亡羊補牢,關鍵在認知和態度,因為這是目前人類文明能夠做到的相對最佳選擇!

人類社會現在還找不到完美的國際儲備貨幣,關於這一點我們來引用一段關於這個議題的評論:

“美元在全球經濟中處於關鍵貨幣地位,不斷增長的全球經濟、全球貿易以及世界其他國家不斷增長的對國際儲備資產的需求,客觀上都需要美元及美元定值資產的供應不斷增加;而美元供應的不斷增加,唯一地隻能依賴美國不斷出現貿易赤字才能實現。在這個意義上,美國持續地產生貿易逆差,成為全球經濟正常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這種國際金融秩序當然存在著內在的不穩定性。國際貨幣體係的穩定取決於美元的穩定,美元的穩定取決於美國的國際收支平衡,但全球清償力供應又依賴於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美國的“鑄幣稅特權”又推動美國的經常賬戶逆差不斷擴大,從而形成了所謂的“新特裏芬悖論”(來源見注解)。這是一個根本性的矛盾。深入分析不難得出這樣一個無可奈何的推論:如果這個世界一時還找不到一種能夠替代美元的國際貨幣和國際儲備資產,我們恐怕還得容忍,在一定程度上還必須維護這種美元本位製度。”

 

美元在全球經濟中形成的是一種互為纏繞的悖論性的存在,這使得美元完全不是傳說中的那個可以“隨便”印鈔,轉嫁國內矛盾,收割和劫掠非美國家財富的樣子,相反,如果它不能盡快的、正確的處理自己的問題,保護美元本位的嚴肅性和信用能力,所帶來的危機,首先是美國自己不可承受的。

 

行文至此,一個基本的輪廓應該是畫出來了,去美元化可以想,也可以做,問題在於,請你們嚴肅認真,尤其是要謹慎,你去不好,不是去了美元,很可能會把自己給排除到主流國際經貿體係之外去了,這可能性大嗎?是的,非常大!

 

下麵,來說說我對這個問題的一個個人見解。

1887年有一位叫柴門霍夫的人曾經自創了一門人造語言叫做世界語,意圖讓它成為世界各國各族人溝通的工具,現在我們知道實際上真正的世界語是英語,因為英國和美國先後成為現代文明發展、規則和秩序的創建者,實力奠定基礎,語言自然跟從歸屬。

1920年前,英鎊是國際硬通貨幣,自然的國際儲備貨幣,此後,就一直讓位於美元,美國在1894年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後,把這個地位保持到今天,129年後,它仍然是世界第一,而且在很多關鍵數據上,它的優勢還在加強(相關數據可參考《經濟學人:為什麽美國還沒有衰落?》)。

美國建國時間不長,但是它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傳統無人能及,也無人能破,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它批量產出的新發明,新創造進而打造出新產業群體,從發明鐵絲網實現農業和畜牧業大繁榮,到迅速鋪滿全國的鐵路,進而推出鋼鐵,原油開采,煉製,到金融,保險,電力,愛迪生係列發明,大基建、汽車,機電,新商業,影視文化娛樂,航空,軍工,持續的基礎理論研究,信息技術產業,半導體,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雲計算與大數據,機器人,新能源,電動車,人工智能等等等等,近代一百年持續的產業升級,社會生產效率的提升,它都是開創者,並且形成了一套特有的體係來支撐這種產出。

不管怎麽評價美國,在這方麵是客觀實錘的,無可挑剔,雖然有些原創並不是它,但是實現產業化一定是它,所以美國衰落與否,最核心的看點,在它這個創新體係的能力上;在這方麵,世界是否出現了第二個可以有潛力替代它的力量,這個潛力,還不能是一兩下,是需要用不斷迭代來證明的,美國超英國是1894年,美國全麵超過英國,是近30年後。

 

現在再來看國際儲備貨幣,如何能成為比較服眾相對公認的備選者呢?

 

必須是超長期持續穩定的發達的經濟強國

必須長期政治穩定

必須有長期持續締造新產業提升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能力

必須有長期承擔貿易逆差的能力

必須有長期應對債務規模的能力

必須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並且軍隊聽奉議會決議

必須長期保證可自由兌換

 

其實,做到上述多個必須仍然距理想的國際儲備貨幣有差距,隻是目前能拿得出手的,也就這一個了,將就著用吧,畢竟要同時達到這麽多必須的,現在用望遠鏡還看不到第二個。

 

我一直覺得,挑戰並與美國競爭是個好事情,但是基本的認知要在及格線上,否則就是個笑話,美國是個經常自檢自省,自己主動說自己不好的國家,這正是它的厲害之處,耶倫是說當下美國的一些做法可能會傷害美元地位,但是,第一,美國沒打算做任何改變,第二,對美元的地位感到自信和放心,所以重點還是要看人家做了什麽,完整意思的表達是什麽。

 

中國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的努力一直都在進行,近幾年大批量的采購黃金,現在已經是第二大黃金儲備國,這或許能起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但金本位製已經作古近50年了,現代金融建立在體製的信用係統上,上述的那些個必須都是錨,真要努力這些才是方向,靠儲備黃金意義不大,路還很長,無數的危機等在前方,增速下行,房地產轉入長期下跌,人口問題,就業問題,國際關係等等,還有個更複雜的問題就是敢不敢實行浮動匯率。

 

我個人認為,在很長的期間段內,根本無需為美元擔心。

 

注釋:特裏芬悖論,1960 年,耶魯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特裏芬向國會描述了這個問題:要麽美元不能自由使用,其他國家無力進口美國商品,要麽美元可以自由使用,但人們對美元可以兌換成黃金的信心會減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楊和柳 回複 悄悄話 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