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很少有業務呈現高指數型發展,除了早期的無線電報業務表現明顯,1922-1929年美國人擁有收音機的數量從6萬增加到750萬,年均複合增速是130%。1920年代,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因收音機普及而暴漲,股價7年飆升近400倍,成為當時最耀眼的大牛股與科技泡沫象征。
大蕭條之後的二十年間,就再沒有出現過高指數型發展的產業,1950年到1970年期間,出現了三個高指數型發展的企業,一個是Polaris Industries,雪地摩托發明者,受益於戰後戶外休閑熱潮和軍用訂單;還有就是IBM和XEROX,一個是半導體與電子計算器先驅,另一個是幹式複印機的發明者,它們的股價都在不到十年間上漲了100倍。
1970-1990年,更多的產業變革與商業模式革命相繼出現,高指數型發展的企業也多起來,多家未來的股王就誕生在這個時段裏,股王之王的沃爾瑪正是1970年上市,這是一個能讓普通人僅靠工資收入投入小本錢,吃吃玩玩買買,隻要信念堅定,十幾二十年後就能實現財務自由的投資標的,而且同時代這樣的企業不鮮見,Homedepot,耐克,麥當勞等等,他們的股價,也是百倍打底的,沃爾瑪最為耀眼,增長數萬倍,加上分紅簡直牛炸天!
90年代中後期,互聯網出現了,它給普通人的感覺是至要上網,那麽信息傳播效率就是無以複加的巨大增長,所以.COM瘋狂造成了資本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泡沫,這的確是一種認知上的誤判,盡管直覺是對的,但是大大高估了實現的速度和低估了麵臨的劇烈競爭,所以在狂歡之後,泡沫破裂一片狼藉。
互聯網出現之後,高指數型發展的企業相比過去大為增加,各行各業都因為高科技賦能,出現了更加多的超級牛股,1990年至今,上漲百倍甚至千倍的公司遠超曆史上任何時段,粗略統計至少50隻以上,七大超規模企業自不待說,芯片半導體,線上訂票,網購,社交媒體、大數據和雲,基因測序、能量型飲料,以及許多傳統企業因為互聯網和新科技賦能的,都出現了過去難以企及的高指數型發展,其代表性企業的市值增值倍數和速度都遠超百倍。
從時間趨勢發展的序列上看,越往後,高指數型發展的企業越多,經濟發展的斜率角度越陡,這是一個比較直觀的規律。
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以及2008年的次貸危機,兩次相隔時間不長的股市崩塌,對華爾街印象深刻,這之後的華爾街,總體上是比較謹慎和小心的,你可以說這是一種成熟,也可以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今天世界走到了AI時代,這將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深刻的技術革命,與它相比,過去的高指數型發展產業隻是小巫,大號的格格巫在後麵,有多大呢?
從發展速度來看,研究顯示AI能夠可靠完成的任務時長正以每7個月翻一倍的速度增長,這一速度超過了摩爾定律中微芯片上晶體管數量每兩年翻一倍的速度。
從持續的時間來看,同樣以摩爾定律為例,微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增長趨勢持續了超過半個世紀,而AI的發展呈現出遠超摩爾定律的指數型增長。摩爾定律描述的是晶體管數量每18–24個月翻倍,而AI模型的能力與訓練算力在每4–7個月翻倍,速度更快、增長更陡峭。根據METR(Model Evaluation and Threat Research)團隊的實證研究,AI模型完成複雜任務的能力正以驚人速度提升。研究顯示,2026年AI在3-10分鍾內將能完成人類具備一定認知深度、需要計劃、推理、決策和語言理解的複雜任務共2小時的工作量;到2027年,這一能力將擴展至15-30分鍾的工作對應人類的8小時工作;而到了2029年,AI預計可在2小時內完成人類167小時的相應任務量,相當於一個人工作一個月的內容。
這種趨勢被稱為“OpenAI定律”,指的是AI訓練所需計算量每3–4個月翻倍,遠快於摩爾定律的硬件增長節奏。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也提出“黃氏定律”,指出GPU性能每兩年提升1000倍,為AI算力爆發提供了堅實基礎。目前尚無明顯放緩跡象,預計AI的高指數型增長至少可持續至2030年,不久前黃仁勳的專訪裏,他提出AI的需求正經曆“雙重指數級”的複合增長,一方麵是用戶數量和使用率的指數級上升,另一方麵計算從大模型時期的“一次性回答”升級到推理階段,其“思考”所帶來的算力消耗巨增。AI推理是動態的學習與演算,推理過程中,每一次調用都帶來更多計算步驟,算力需求也隨之呈指數級增長,這種複合型的增長預計將達到10億倍之巨,更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增長在未來3~5年內就會發生。
這是一個巨大到讓人有點感官失靈的數字,遠超上世紀90年代的互聯網的出現對經濟的推動力,那時候市場出現了瘋狂,而這一次的表現可以說非常理性,沒錯,股市確實在迭創新高,而且今年的表現確實可圈可點,隻是相對如此驚人的指數型增長,華爾街也是相對的坐懷不亂了,如我前麵所說,可能它覺得已經足夠有經驗,也足夠經曆豐富了。
不過沒有瘋狂的躁動,就不是投資市場了,股市狂熱的反應是一定會有的,當然希望這種狀況出現的越晚越好,現在還不會狂熱,因為天天有各路“專家”在敲打華爾街:AI有泡沫!阿裏的蔡崇信算是資深互聯網人吧,年初他說了,美國AI基礎設施這樣搞,顯然是泡沫,很泡沫了,資深不見得就不鬧笑話,這些人成功的早,很可能會疏於學習,麵對最近的各種大動作,尤其是圍繞OPENAI的,他的所謂警告顯然是貽笑大方了。不過同時這也刻畫出了一個現實,太多人沒有真正的認識到正在發生什麽,我很欣賞華爾街目前的理性,看CNBC就能感覺到,雖然每天AI一詞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但是伴生詞泡沫也同樣高頻出現。
高指數型發展本身就是一個上升斜率不斷陡峭的進程,資本市場未來一定會奉出更多的超高回報的投資標的,並且並不需要太長時間,華爾街或許並非對此認知不足,隻是麵對如此巨大和前所未有的指數型增長,它確實相對冷靜,或者也可以說,它低估了這種增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