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名家筆下中秋月-藝術千古流芳傳世間;政客曇花一現化塵煙
十月六日是今年的中秋節.年年歲歲月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讓我們欣賞唐伯虎,王獻之,宋徽宗,馬遠, 文徴明, 錢杜, 沈周, 蔣溥, 陳枚, 高其佩, 陳毓棡, 郎世寧,吳友如, 張大千,黃君壁,趙少昂, 豐子愷歷代名家筆下的中秋之月.
政客曇花一現,化塵煙,藝術千古流芳,傳世間;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我的前一篇:
中秋有感 -年年歲歲月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鄧麗君唱-影視)
點擊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509/527197.html
圖畫來源: https://www.sohu.com/a/340831652_800368
明 唐寅(伯虎) 嫦娥奔月圖
明 唐寅(伯虎) 《嫦娥執桂圖》
宋徽宗 閏中秋月貼
明 陶成 《蟾宮月兔圖》
清 惲壽平 庭桂圖
清 錢杜《潯江月夜》
錢杜,字叔美,號鬆壺小隱,亦號鬆壺,亦稱壺公,號居士,錢塘(今杭州)人。樹弟,官主事。性閑曠灑脫拔俗,好遊,足跡幾遍天下。工詩宗岑、韋。善書、畫,書摹褚、虞。山水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幽秀細筆,尤得力於文征明。過於細弱,缺少魄力。花卉法惲壽平,人物、仁女靡不精雅。間為金碧山水尤妍雅絕俗。畫梅師趙孟堅,幽冷疏散,可與金農、羅聘並駕。有皋亭送別圖卷藏故宮博物院。著鬆壺畫憶、畫贅並詩存。卒年八十二歲。
清 蔣溥 《月兔》
清 郎世寧 《圓明園十二行樂圖》之 八月賞月
《雍正圓明園十二行樂圖》出自兩百多年前郎世寧畫家之手跡,經曆非凡滄桑的歲月,經過數代先人精心保護至今,絲毫無損,已經是一個奇跡。屬中國無價之國寶。擁有此物是一種幸運!
圖中的宮廷建築聳立壯觀,山水相伴,境界雋秀,視野開闊,樹影迎風飄拂。人物與景色輝映,樹影和花朵以琉璃鑲嵌,在強光下晶瑩剔透,屋頂上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屋沿鑲嵌有色珍珠顆粒,烘托皇宮建築的華麗與氣派,多層次的立體空間使人感覺身臨其境,置身於兩百年前的大清夏宮之中與皇族共存之感。
《嫦娥奔月》
趙少昂 《賞月》
陳毓棡 折桂圖
梨花伴月
豐子愷作品
豐子愷 《鬆間明月長如此》
豐子愷 《中秋之夜》
豐子愷 《方家雅賞》
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書畫家,翻譯家,美術及音樂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麵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豐子愷先生的畫,寓意很深,但又非常平凡,都是生活瑣事,卻在平淡中蘊藏真知。”即使晚年遭遇極不公正的待遇,豐子愷依然在每日淩晨悄然起身,借著微光完成最後的畫作。他繼續營造著那個澄澈晶瑩的世界,落筆處毫無怨尤,卻又是難以言說的悲壯深沉。
明 沈周《有竹莊中秋賞月圖》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畫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並稱為“吳門四家”,“有竹莊”,是沈氏世代隱居之寓所。這幅長卷《有竹莊中秋賞月圖》,由畫麵與書法兩部分組成。畫麵中竹樹橋亭,明月高懸,描繪的是中秋節沈周在 " 有竹莊 " 內的平安亭,與友人飲酒賞月的聚會情景。書法部分,沈周以七言律詩的形式抒發了賞月時的複雜心情。整卷書畫詩文相映成章。
唐寅(伯虎),應該是大家最熟悉的一位明朝才子。這幅畫中的嫦娥,裙帶飄零,神形和順,纖纖玉手中拿著一枝木樨,彷佛在等著什麽人的到來。嫦娥的麵部設色敷白色暈染,如月色清凝,皎潔典雅。數百年過去,雖然畫麵由於年月長遠有些褪色,但更增加了一種古色古香和清爽高雅的感受。
明 文徴明《中庭步月圖》
此圖是文徵明與來客小醉後於庭院中賞月話舊的形象記錄。要知道,以庭院月光為題材在我國曆代繪畫作品中很是少見,尤其以文人士夫月夜訪談為主題進行繪畫創作,更為稀有。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裏鬥嬋娟
清 陳枚 《月曼清遊圖》之 瓊台賞月
《月曼清遊圖》冊,清,陳枚繪,絹本,設色,共12開,每開縱37cm,橫31.8cm。
此畫冊落款“臣陳枚恭畫”,鈐“臣枚”印1方。每開均配有清代梁詩正的行草體墨題,款“乾隆歲在戊午秋九月朔臣梁詩正敬題”, 戊午為乾隆三年(1738年)。鈐清高宗弘曆“乾隆禦覽之寶”、“古希天子”、“樂善堂圖書記”等印共60方。
《月曼清遊圖》冊描繪的是宮廷嬪妃們一年12個月的深宮生活:正月“寒夜探梅”、二月“楊柳蕩千”、三月“閑亭對弈”、四月“庭院觀花”、五月“水閣梳妝”、六月“碧池采蓮”、七月“桐蔭乞巧”、八月“瓊台玩月”、九月“重陽賞菊”、十月“文窗刺繡”、十一月“圍爐博古”、十二月“踏雪尋詩”。畫麵體現了宮廷生活與民間生活的密切關聯。
作者在人物創作的審美取向上以明代唐寅、仇英筆下的仕女畫為審美標準,追求秀潤飄逸的情致。她們三五成群地行進在以界畫表現的亭台樓閣內或是細筆勾染皴點的花石下。富貴閑逸的宮苑生活令她們的物質生活十分充足,也使她們的精神世界極度貧乏。
清 高其佩 《 嫦娥》
唐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月亮上銀蟾玉兔的傳說。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詩中說道:“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仔細看看嫦娥懷裏,一隻金蟾驕傲的抬著頭。
清《胤禎古裝行樂圖》
清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八月中秋》
清·吳友如《願月常圓》
宋 馬遠 《月下把杯圖》
馬遠,南宋著名畫家,精工山水、人物,能作花鳥。這幅畫最妙的地方在於“小中見大”,隻畫一角或作半邊景物,以凸顯山林廣大。
整幅畫麵雖隻寫主仆六人,然內含筆墨神態各異,頗具生動真趣。月下空曠的山林幽雅靜謐,設色清麗淡雅;山石蒼老灑脫,筆勢鋒利嚴整、方硬有力。
宋 馬遠《小品》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浣月》 無款 台北故宮
雲帆月舫
東晉 王獻之 《中秋帖》
《中秋帖》,一個千年“玩笑”,這一千古“玩笑”的可笑之處不在於米芾開的這一玩笑本身,而在於盡管早就有人指出《中秋帖》是米芾意臨節臨《十二月帖》之作,而且三十二個字中就有十個字被刪,章法也大變,但著作權卻一直掛在王獻之的名下。
馬遠 對月圖
馬遠 舉杯玩月圖
馬遠 鬆月圖
清 童鈺 《月下墨美圖》
宋 佚名《仙山樓閣圖》局部
夏圭 洞庭秋月圖
元 張可觀 露台月夜圖
明 戴進 月下泊舟圖
明 戴進 月夜訪友圖
米芾《中秋詩帖》
《中秋詩帖》為宋代米芾據王獻之《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為米芾所藏,後刻入《寶晉齋法帖》。此帖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複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無署款。
宋徽宗《閏中秋月帖》
宋徽宗趙佶是中國皇帝書畫第一人,他的“瘦金體”至今仍為人樂道。《閏中秋月帖》是一首描繪中秋的七言律詩,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嫵媚,襯托詩句本身的濃豔而優雅的氣氛。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閏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餘閏魄澄鮮。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歎隔年。
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月助嬋娟。鱗雲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沈周《有竹莊中秋賞月圖》
《有竹莊中秋賞月圖》由畫麵與書法兩部分組成,可稱沈周書畫作品中的煌煌巨製。畫麵山水清勝,竹樹橋亭,明月高懸,景致幽靜,描繪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莊”內的平安亭,與友人中秋飲酒賞月的情景,筆墨雄健老辣,格調疏簡蒼勁,意境清幽高曠。而書法部分則是沈周滿懷激情,以七言律詩的形式,興致勃勃地抒發其中秋賞月時的複雜心情,結體嚴整,筆法沉著穩健,蒼勁老練。整卷書畫詩文相映成章,堪稱詩、書、畫三絕。
五代人 浣月圖
此畫無作者款印,舊簽題標為《五代人浣月圖》。若由仕女身著半袖裙襦,及焚香侍女腰間係縛的長柄紈扇來判斷,此幅原稿的時代,雖符合十世紀規製,但樹石畫法,筆致誇張,已呈顯宋末元初特質,推測應出自南宋宮廷畫師所摹。
此幅畫明月皎潔,高掛天際。庭院深處,高植著虯鬆、梧桐與芭蕉,枝葉蒼鬱欣茂,地麵另有芙蓉、蜀葵、雛菊等花卉,競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瀉水,池中波紋蕩漾。盛裝婦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滌珠。旁立侍女三人,或臨案焚香,或捧奩,或荷琴,神情莊嚴靜穆。女子對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為流行,此作或與古代的拜月風尚攸關。
齊白石 《丹桂雙兔》
齊白石大師之《丹桂雙兔》,畫中桂花用大寫意完成,墨色酣暢,以濃墨繪出葉脈,金黃的桂花樹下兩隻兔子悠然自得,其態可掬,相映成趣。
豐子愷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豐子愷 《月上柳梢頭》
張大千 《嫦娥》
張大千的人物畫從繪畫風格上看早期的仕女人物確受海派人物畫家的影響,走的是媚而不俗、秀而不佻的道路。他筆下的造型,不光是古人粉本的翻版,而是取之於生活中的少婦少女。《嫦娥》中月桂樹下的嫦娥懷抱玉兔,神態和安,給人以親近之感,正屬於張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
黃君壁 《桐陰賞月圖》
我的前4篇:
1. 讀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之遐想 -誰是世間的過客? 點擊下麵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406/489625.html
2.紀念日本投降書簽定80周年,緬懷東京審判為國立功的梅汝璈法官(影視)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508/524626.html
3.紀念日本無條件投降80周年,八壹四空軍節"誕生86周年 (附視頻)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508/522627.html
4.梁文峰點金成石激起千層浪-聽川普發聲和AI科技巨頭評價 (視頻)
https://blog.creaders.net/u/27773/202502/50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