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在哈佛書寫

刻畫在哈佛大學的多元文學文化及人物思想傳記和活動
個人資料
正文

千年敦煌走進現代:哈佛CAMLab數字藝術與音樂的融合之旅 轉發

(2024-09-17 11:02:57) 下一個
 

千年敦煌走進現代:哈佛CAMLab數字藝術與音樂的融合之旅 轉發
 
                               波士頓中文網記者錢朗報道,石見攝影, 孫振竣編輯
 
敦煌研究院致力於利用數字技術再現敦煌洞窟文化,為遊客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為此,研究院Doma Academy合作開發了一場沉浸式增強現實展覽,以敦煌第285號洞窟中著名的天文圖案為核心。展覽運用了三維建模、渲染、遊戲引擎和照明算法等技術,讓觀眾盡可能真實地感受洞窟藝術的魅力。一組視聽裝置生動呈現了洞窟285中的天文圖案和故事,而Taylor Radio的作品則借助機器學習技術,為壁畫中的舞蹈人形賦予了生命,結合全息投影和模擬技術,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
 
應用機器學習技術製作的莫高窟舞蹈人形影像,模擬效果接近真實而引起觀眾矚目
作為首批觀眾,我們有幸觀賞了這次“數字敦煌”的精美裝置藝術和充滿真實感的“影洞”藝術。在黑暗中,佛像慢慢呈現於眼前,如銅鏡閃耀又仿佛消逝於岩石之間,其寶相莊嚴,展現出敦煌千佛洞的宏大氣魄和幽暗洞穴的寧靜玄妙,令人瞬間心生敬畏。在濃烈的西域風情音樂陪伴下,我們仿佛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莫高窟的力量,幾乎產生了冥想之意。觀眾們無不沉默,陶醉在敦煌獨特的藝術之美。
 
此外,“數字藏經洞”項目通過一款提供英語和法語版本的在線遊戲,讓玩家能夠探索洞窟17,那裏收藏著成千上萬的古代文獻和藝術品。這些項目展示了曆史保護與現代創新的融合,為全球觀眾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敦煌文化與精神遺產體驗。Doma Academy還帶來了哈佛藝術博物館的高分辨率壁畫印刷品,並運用尖端的三維掃描技術,細致地捕捉了洞窟壁畫的每一處細節。展覽還包含一係列美麗的視頻,探討敦煌壁畫的不同主題。展覽將於9月4日至8日,每天下午2點至6點在Camera左側的圓形建築內展出。歡迎大家前來參觀,沉浸於敦煌藝術的獨特魅力中,所有活動均對公眾開放,期待大家的參與。
敦煌的音樂會
敦煌音樂會展開一段迷人的音樂絲綢之路,探索敦煌藝術和文化中的豐富傳統。通過結合古代旋律、現代作曲和互動數字藝術,演出將重現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音樂遺產,帶我們回到那個傳奇時代。
 
敦煌音樂會上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音樂家。翁慧教授是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副教授,精通中國傳統音樂,曾獲中國金鍾獎,是本場音樂會的首席音樂家。烏德琴演奏家阿爾米安·毛在亞美尼亞、希臘和中東活躍超過35年,擅長烏德琴和單簧管,並在塔夫茨大學教授相關課程。大提琴家艾倫曾與馬友友等著名藝術家合作,創立了Urac合奏團,現正在伯克利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療法。安伯是敦煌杯國際琵琶大賽銀獎獲得者,曾在國家大劇院等場館演出。土耳其歌手和電子藝術家馬欣現任教於伯克利音樂學院,曾為土耳其國家電台獨唱歌手。馬修·戴維森是伯克利音樂學院電子製作與設計係副教授,音效設計師和樂器顧問。法比奧·皮拉佐則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打擊樂手,活躍於意大利民俗樂團。
我們將進入下一章音樂篇章‘綠洲’,綠洲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這一篇章的音樂將喚起商人、朝聖者和旅客在絲綢之路上所經曆的情感和經曆。”
 
現場觀眾對莫高窟美麗的佛像及靈動的音樂極有興趣
這場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敦煌音樂會,在大提琴、烏德琴、琵琶、古箏等中西樂器的巧妙融合下緩緩展開。舞台上的幕布不斷呈現可視化圖案,旋轉出如雲蒸霞蔚、如烈火奔騰,如菩薩飛天。音樂時而低沉嗚咽,時而琴聲高亢,伴隨歌聲吟詠,仿佛古絲綢之路上的寶石流光溢彩,黃沙彌漫,中亞粟特的撒馬爾罕商隊再次緩緩行進,攜來了呼羅珊和白沙瓦的貨物、宗教、文化與科技,最終抵達龜茲、於闐、高昌、樓蘭、敦煌等傳奇之地,經過嘉峪關、玉門關,與中華文明交融輝映,展現出漢唐盛世的開放與豪邁氣派。
敦煌報告會
 
敦煌藝術展現場投影,莫高窟外景
九月三日下午2:00至8:00PM.敦煌文化報告會暨敦煌音樂會在哈佛 CAMLab藝術中心舉行,由於敦煌及莫高窟文化的千年璀璨,絲綢之路的傳奇,吸引了波士頓廣大觀眾的注意,人們紛至遝來欣賞由敦煌研究院與CAMLab合作的敦煌佛教石窟投像藝術,與裝置藝術。中國千年的敦煌莫高窟佛像,竟由現代數字影像及機器學習技術,自戈壁荒漠投影至新英格蘭古典文化精華薈萃之地,哈佛中心。全場滿是藝術界年輕學生,以及關心藝術和中國文化的波士頓觀眾,他們濟濟一堂飽覽現代影像藝術,以及敦煌精美的複刻圖片,使得敦煌展成為2024年九月波士頓的中西交流盛事。
 
哈佛CAMLab主理人,研究佛教石窟文化多年的汪悅進教授向全會場聽眾對敦煌石窟的曆史文化意義,藝術價值做了極其深情的回顧,並且介紹了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明。
 
汪教授以一段好萊塢電影片段“印第安那瓊斯”開頭,介紹了哈佛“印度安那瓊斯”式人物與敦煌的淵源,汪教授說“我的前輩丹尼爾·沃納曾是哈佛的一位教授。1924年,沃納帶領一批哈佛學生來到中國的敦煌。敦煌位於中國的西北部,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分岔點,連接著南北兩條路線。這裏有492個洞窟,洞窟內有精美的壁畫和雕塑,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藝術畫廊之一。沃納進入了許多洞窟,其中包括第328號洞窟。敦煌是一個偉大璀璨的洞窟,雕塑與壁畫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如果你查看當時的照片,會發現其中一些藝術品缺失(被盜),部分現在就陳列在我們的博物館裏。這是1924年的事情了。
 
我要明確表示,我無意為丹尼爾·沃納的行為開脫。他的行為顯然是不當的。這位爭議人物卻是最早在美國教授亞洲藝術的教授之一。因此哈佛大學亦是研究亞洲藝術的重鎮之一,哈佛在亞洲佛教藝術的教學實力雄厚,事實上是整個西方世界中少數能夠深入教授敦煌藝術之地。這個傳統一直在延續,(八九十年代)我和學生們一起在敦煌洞窟裏上課,其中有些學生現在已經成為教授了。
 
會場中精彩絕倫的敦煌佛教壁畫複製品展出,引發觀眾矚目
洞窟的意義非常深遠。它是人類精神和藝術最早萌芽之處,是人類意識發源之地,公元500年左右的佛教故事”佛馴惡龍“能說明一二,惡龍(無明、貪嗔癡等種種)盤踞在娑竭羅(Sakya)”的洞窟作惡,釋迦摩尼佛以無量的慈悲心和智慧降伏了惡龍。惡龍甚至希望他留下來,於是佛陀化為洞中的佛像。後來當法顯和尚和玄奘大師等高僧來到洞窟,但玄奘卻沒有在牆壁上看到任何東西,因此他認為這是自己前世造了惡業,隻能繼續修行。因此,如果你在洞窟裏沒有看到什麽,那是因為你的善業還不足;如果你能看到,那便是福報。無論如何,你會發現這些描述神秘體驗的文本,實際上也是一種冥想的引導,因為這些文本可以用來指引人們如何冥想。洞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冥想的空間,讓人專注自我內省。洞窟的黑暗使人更加專注,從而在黑暗中看到更多內在世界。
 
為何選擇敦煌的洞窟?大多數研究人員可能都會專注於那些藏經洞中發現的珍貴手稿。
敦煌最吸引人的是它那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它的壁畫和雕塑。讓我用一幅畫做例子。它大約創作於公元500年,描述了菩薩舍身飼虎的佛家故事,年輕的菩薩憐憫饑餓的老虎及其幼崽,從懸崖上躍下肉身飼虎。老虎因過於虛弱而無力進食,菩薩於是回到懸崖頂,用竹子刺破自己的喉嚨,讓血液流出,然後再次躍下,終於讓老虎吃飽,而幼虎得以存活。其母痛悼兒子,即使傷心欲絕亦感受到佛家之偉力,在洞窟的壁畫中得到體現。從藝術角度來看,這幅作品堪稱奇跡。可看到菩薩身體的兩個姿態,一個是他跳躍時伸展的姿勢,另一個是他跳下岩的動態,構成了一個完美的矩形,優雅動人。而菩薩身體的剛直與老虎身體的優美曲線相映成趣,使得這一悲壯的場景得到了藝術升華,傳達深刻的情感。
 
汪悅進教授講解之敦煌菩薩舍身飼虎圖
這壁畫確實引發了一些深刻問題。洞窟是由俗世為已故的家庭成員讚助的,在祭奠的家人——比如去世的兒子——的神龕中,為什麽會看到一個人被老虎吞噬的畫麵?在現代神經科學發展突破的今日,佛教的冥想方式仍然便於讓人理解和設想‘在頭腦空間裏’如何體驗。隨著再比如腦成像和腦活動讀取等技術成熟, 嚐試將大腦活動的圖像投射。事實上,90年代的一項技術創新,‘Cave’視覺環境(沉浸式虛擬現實環境),已導致我們現在希望通過數字技術創造虛擬體驗,讓你能夠進入大腦的內部空間,去想象心智活動和行為模式背後的機製。
今夏,我們與‘Canna’項目的主管陳震,以及一些團隊成員和學生在敦煌,開始探討我們可能與敦煌研究院開展的合作項目。我們希望這將使敦煌文化周成為哈佛校園的常設項目,我們將與中國敦煌研究院更進一步合作。在此,我要特別感謝蘇博明院長和他的團隊,與我們Canna團隊共同努力,使這次活動得以成功舉辦。至少有三位中國敦煌研究院院長曾在這個講堂發表過演講,如段文傑院長,王旭東院長。我們和敦煌研究院長期合作。今天蘇博明院長能夠來到這裏演講。蘇院長是現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長。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則向會場對敦煌的曆史價值,莫高窟的管理方法,國際合作做了極其詳盡專業的報告。
首先,我想談一談敦煌研究院的職責。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寶庫。我們就是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位於中國西北、建造曆史悠久、藝術價值獨特的石窟遺址。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我們在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國內外許多同行的在數字化工作方麵。特別是在美國,我們與洛杉磯蓋蒂中心,梅隆基金會合作,並得到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協助,在美國還有敦煌基金會的支持。
敦煌莫高窟始建公元4世紀,至14世紀結束,現存735個洞窟,其中壁畫492個,總麵積達45000平方米,彩塑有2400多尊。這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寺遺址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遺產之一,它符合世界遺產的所有六條標準,此類遺址在全球僅有兩處,另一處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甘肅省政府將其他重要的石窟遺址,如麥積山石窟和北石窟寺,也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我們的管理範圍從甘肅的最西部一直延伸到最東部,總長度達1500公裏。
莫高窟是建築、藝術和文化的瑰寶。從建築角度來看,莫高窟展示了豐富多樣的洞窟形式,如佛堂窟、禪窟、大象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和涅槃窟等。莫高窟的洞窟雖然起初規模較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洞窟逐漸擴大,技術也在不斷進步。莫高窟擁有45000平方米的壁畫,從北涼時期到元代,記錄了中國美術1000年的發展曆程,壁畫風格多樣,是研究中國美術史的重要資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內容,亦融入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如建築、服飾、動物、農作物等。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專家學者對莫高窟進行詳盡1勘察和研究,尤其在彩塑方麵,北魏、盛唐等時期的作品被譽為中國泥塑和彩塑的經典之作,其中45窟的彩塑更是被認為是亞洲藝術的巔峰之作。
 
敦煌研究院蘇院長向大家講述敦煌莫高窟珍貴的藝術文化價值
另外,敦煌石窟還有一個重要的曆史發現——20世紀初,一位名叫王圓籙的道士在編號為16窟的旁邊發現了藏經洞,其中保存了七萬多卷珍貴的古代文獻,這些文獻引發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自那時起,“敦煌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國際學科逐漸成型。由於曆史原因,這些文物現在分別存放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如英國、法國等地。我們正在建設“數字藏經洞”數據庫,希望能夠通過數字化方式將散落世界的敦煌文物重新連接起來。
這些文物的價值非常高,除了不同宗教和民族的文獻記錄,此外,還有關於數學、天文學、中國的經史子集,以及中國最早的印刷品等文獻,這些文獻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這些文獻和壁畫反映了多元文化在不同社會群體間的交流與融合。舉一個例子,最下角的一幅圖是全天星圖,記錄了1300多顆星星。這幅星象圖繪製於唐代,比歐洲類似的星圖早了幾百年。
敦煌的保護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批專家來到莫高窟時,莫高窟麵臨著大量破損的問題,如壁畫裂縫、坍塌、風沙侵蝕、雨水滲漏等。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敦煌研究院在20多年前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共同製定了《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這是中國國內較早按照國際文物保護理念和標準製定的保護規劃。與此同時,我們還建立了非常專業的保護研究所,擁有門類齊全、儀器設備先進的研究設施。
多年來,我們與國內外各大機構合作,開展了一係列關於壁畫和彩塑的保護和修複研究。我們的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對壁畫問題的理解,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保護體係。在國際合作方麵,我們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了長達30年,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我們運用了許多先進技術,修複了洞窟的本體。除了莫高窟,我們還負責管理榆林窟、西千佛洞、麥積山石窟、北石窟寺等六處石窟遺址,總共開展了100多項文化文物的修複項目,大大改善了整體保護狀況。
敦煌研究院擁有一支國內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修複隊伍,在長期的保護工作中,針對壁畫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科學分類,研發出了針對性強的修複方法和保護技術。我們在環境治理、岩體加固等方麵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每年春季風沙侵蝕洞窟、雨水滲漏等問題,我們通過科學方法進行防護和修複,使洞窟在自然環境下得以長期保存。
 
在長期的研究和工程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了一套壁畫科學保護體係和標準操作流程,並發展出了預防性保護體係。通過現代技術和物聯網,我們建立了監測溫度、濕度等環境指標的傳感器係統,確保石窟文物在安全的環境條件下保存。這些技術已應用於我們所管轄的全部六處石窟。甚至推廣到東南亞如緬甸等地的文化遺址保護。
數字化技術是我們另一項重要的保護手段。我們與美國西北大學的數字化小組合作,在數據獲取、整理、拚接、顏色校正等方麵進行了大量研究。我們已經建立了一整套針對壁畫和彩塑的數字化技術體係,並將這些成果用於推廣敦煌文化。2016年,我們推出了“數字敦煌”項目,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展示30個精美洞窟的數字化資源。通過數字化手段更好地保護和傳播敦煌文化。我們及時推出了數字敦煌的網上開放素材庫,最精美的圖片都放在這些素材庫,可以免費下載。我們這次帶來了數字藏經洞以及電腦遊戲的互動形式。我們希望通過營造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使大家更加生動的體驗。最後給大家介紹一下遊客管理,這個小眾模塊。
 
通過3d投射,觀眾立時如置身於敦煌莫高窟洞穴內部,體驗感極強

 

 

 

每年吸引著太多的中外遊客來到莫高窟參觀旅遊,早在20年前,我們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當時也與跟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一起研究了莫高窟遺址的遊客承載量,我們製定了一套有效的方法。為提高莫高窟的旅遊量,我們用數字資源建立一個遊客中心。遊客中心放兩部影片,一部是沉浸式展示敦煌壁畫的影片,另有一部介紹敦煌曆史背景的影片。遊客先看影片,對敦煌的概貌有全麵了解。之後去參觀洞窟,一方麵體驗感增加了,一方麵在洞窟滯留的時間減少了,線上預約數字展示加實體洞窟參觀的模式,由此也被聯合國教科組織作為最佳案例。

 

 
敦煌研究院致力於利用數字技術再現敦煌洞窟文化,為遊客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為此,研究院Doma Academy合作開發了一場沉浸式增強現實展覽,以敦煌第285號洞窟中著名的天文圖案為核心。展覽運用了三維建模、渲染、遊戲引擎和照明算法等技術,讓觀眾盡可能真實地感受洞窟藝術的魅力。一組視聽裝置生動呈現了洞窟285中的天文圖案和故事,而Taylor Radio的作品則借助機器學習技術,為壁畫中的舞蹈人形賦予了生命,結合全息投影和模擬技術,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的體驗。
 
應用機器學習技術製作的莫高窟舞蹈人形影像,模擬效果接近真實而引起觀眾矚目
作為首批觀眾,我們有幸觀賞了這次“數字敦煌”的精美裝置藝術和充滿真實感的“影洞”藝術。在黑暗中,佛像慢慢呈現於眼前,如銅鏡閃耀又仿佛消逝於岩石之間,其寶相莊嚴,展現出敦煌千佛洞的宏大氣魄和幽暗洞穴的寧靜玄妙,令人瞬間心生敬畏。在濃烈的西域風情音樂陪伴下,我們仿佛感受到佛教的智慧和莫高窟的力量,幾乎產生了冥想之意。觀眾們無不沉默,陶醉在敦煌獨特的藝術之美。
 
此外,“數字藏經洞”項目通過一款提供英語和法語版本的在線遊戲,讓玩家能夠探索洞窟17,那裏收藏著成千上萬的古代文獻和藝術品。這些項目展示了曆史保護與現代創新的融合,為全球觀眾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敦煌文化與精神遺產體驗。Doma Academy還帶來了哈佛藝術博物館的高分辨率壁畫印刷品,並運用尖端的三維掃描技術,細致地捕捉了洞窟壁畫的每一處細節。展覽還包含一係列美麗的視頻,探討敦煌壁畫的不同主題。展覽將於9月4日至8日,每天下午2點至6點在Camera左側的圓形建築內展出。歡迎大家前來參觀,沉浸於敦煌藝術的獨特魅力中,所有活動均對公眾開放,期待大家的參與。
敦煌的音樂會
敦煌音樂會展開一段迷人的音樂絲綢之路,探索敦煌藝術和文化中的豐富傳統。通過結合古代旋律、現代作曲和互動數字藝術,演出將重現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音樂遺產,帶我們回到那個傳奇時代。
 
敦煌音樂會上出現了幾位傑出的音樂家。翁慧教授是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副教授,精通中國傳統音樂,曾獲中國金鍾獎,是本場音樂會的首席音樂家。烏德琴演奏家阿爾米安·毛在亞美尼亞、希臘和中東活躍超過35年,擅長烏德琴和單簧管,並在塔夫茨大學教授相關課程。大提琴家艾倫曾與馬友友等著名藝術家合作,創立了Urac合奏團,現正在伯克利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療法。安伯是敦煌杯國際琵琶大賽銀獎獲得者,曾在國家大劇院等場館演出。土耳其歌手和電子藝術家馬欣現任教於伯克利音樂學院,曾為土耳其國家電台獨唱歌手。馬修·戴維森是伯克利音樂學院電子製作與設計係副教授,音效設計師和樂器顧問。法比奧·皮拉佐則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打擊樂手,活躍於意大利民俗樂團。
我們將進入下一章音樂篇章‘綠洲’,綠洲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這一篇章的音樂將喚起商人、朝聖者和旅客在絲綢之路上所經曆的情感和經曆。”
 
現場觀眾對莫高窟美麗的佛像及靈動的音樂極有興趣
這場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敦煌音樂會,在大提琴、烏德琴、琵琶、古箏等中西樂器的巧妙融合下緩緩展開。舞台上的幕布不斷呈現可視化圖案,旋轉出如雲蒸霞蔚、如烈火奔騰,如菩薩飛天。音樂時而低沉嗚咽,時而琴聲高亢,伴隨歌聲吟詠,仿佛古絲綢之路上的寶石流光溢彩,黃沙彌漫,中亞粟特的撒馬爾罕商隊再次緩緩行進,攜來了呼羅珊和白沙瓦的貨物、宗教、文化與科技,最終抵達龜茲、於闐、高昌、樓蘭、敦煌等傳奇之地,經過嘉峪關、玉門關,與中華文明交融輝映,展現出漢唐盛世的開放與豪邁氣派。
敦煌報告會
 
敦煌藝術展現場投影,莫高窟外景
九月三日下午2:00至8:00PM.敦煌文化報告會暨敦煌音樂會在哈佛 CAMLab藝術中心舉行,由於敦煌及莫高窟文化的千年璀璨,絲綢之路的傳奇,吸引了波士頓廣大觀眾的注意,人們紛至遝來欣賞由敦煌研究院與CAMLab合作的敦煌佛教石窟投像藝術,與裝置藝術。中國千年的敦煌莫高窟佛像,竟由現代數字影像及機器學習技術,自戈壁荒漠投影至新英格蘭古典文化精華薈萃之地,哈佛中心。全場滿是藝術界年輕學生,以及關心藝術和中國文化的波士頓觀眾,他們濟濟一堂飽覽現代影像藝術,以及敦煌精美的複刻圖片,使得敦煌展成為2024年九月波士頓的中西交流盛事。
 
哈佛CAMLab主理人,研究佛教石窟文化多年的汪悅進教授向全會場聽眾對敦煌石窟的曆史文化意義,藝術價值做了極其深情的回顧,並且介紹了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明。
 
汪教授以一段好萊塢電影片段“印第安那瓊斯”開頭,介紹了哈佛“印度安那瓊斯”式人物與敦煌的淵源,汪教授說“我的前輩丹尼爾·沃納曾是哈佛的一位教授。1924年,沃納帶領一批哈佛學生來到中國的敦煌。敦煌位於中國的西北部,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分岔點,連接著南北兩條路線。這裏有492個洞窟,洞窟內有精美的壁畫和雕塑,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藝術畫廊之一。沃納進入了許多洞窟,其中包括第328號洞窟。敦煌是一個偉大璀璨的洞窟,雕塑與壁畫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如果你查看當時的照片,會發現其中一些藝術品缺失(被盜),部分現在就陳列在我們的博物館裏。這是1924年的事情了。
 
我要明確表示,我無意為丹尼爾·沃納的行為開脫。他的行為顯然是不當的。這位爭議人物卻是最早在美國教授亞洲藝術的教授之一。因此哈佛大學亦是研究亞洲藝術的重鎮之一,哈佛在亞洲佛教藝術的教學實力雄厚,事實上是整個西方世界中少數能夠深入教授敦煌藝術之地。這個傳統一直在延續,(八九十年代)我和學生們一起在敦煌洞窟裏上課,其中有些學生現在已經成為教授了。
 
會場中精彩絕倫的敦煌佛教壁畫複製品展出,引發觀眾矚目
洞窟的意義非常深遠。它是人類精神和藝術最早萌芽之處,是人類意識發源之地,公元500年左右的佛教故事”佛馴惡龍“能說明一二,惡龍(無明、貪嗔癡等種種)盤踞在娑竭羅(Sakya)”的洞窟作惡,釋迦摩尼佛以無量的慈悲心和智慧降伏了惡龍。惡龍甚至希望他留下來,於是佛陀化為洞中的佛像。後來當法顯和尚和玄奘大師等高僧來到洞窟,但玄奘卻沒有在牆壁上看到任何東西,因此他認為這是自己前世造了惡業,隻能繼續修行。因此,如果你在洞窟裏沒有看到什麽,那是因為你的善業還不足;如果你能看到,那便是福報。無論如何,你會發現這些描述神秘體驗的文本,實際上也是一種冥想的引導,因為這些文本可以用來指引人們如何冥想。洞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冥想的空間,讓人專注自我內省。洞窟的黑暗使人更加專注,從而在黑暗中看到更多內在世界。
 
為何選擇敦煌的洞窟?大多數研究人員可能都會專注於那些藏經洞中發現的珍貴手稿。
敦煌最吸引人的是它那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它的壁畫和雕塑。讓我用一幅畫做例子。它大約創作於公元500年,描述了菩薩舍身飼虎的佛家故事,年輕的菩薩憐憫饑餓的老虎及其幼崽,從懸崖上躍下肉身飼虎。老虎因過於虛弱而無力進食,菩薩於是回到懸崖頂,用竹子刺破自己的喉嚨,讓血液流出,然後再次躍下,終於讓老虎吃飽,而幼虎得以存活。其母痛悼兒子,即使傷心欲絕亦感受到佛家之偉力,在洞窟的壁畫中得到體現。從藝術角度來看,這幅作品堪稱奇跡。可看到菩薩身體的兩個姿態,一個是他跳躍時伸展的姿勢,另一個是他跳下岩的動態,構成了一個完美的矩形,優雅動人。而菩薩身體的剛直與老虎身體的優美曲線相映成趣,使得這一悲壯的場景得到了藝術升華,傳達深刻的情感。
 
汪悅進教授講解之敦煌菩薩舍身飼虎圖
這壁畫確實引發了一些深刻問題。洞窟是由俗世為已故的家庭成員讚助的,在祭奠的家人——比如去世的兒子——的神龕中,為什麽會看到一個人被老虎吞噬的畫麵?在現代神經科學發展突破的今日,佛教的冥想方式仍然便於讓人理解和設想‘在頭腦空間裏’如何體驗。隨著再比如腦成像和腦活動讀取等技術成熟, 嚐試將大腦活動的圖像投射。事實上,90年代的一項技術創新,‘Cave’視覺環境(沉浸式虛擬現實環境),已導致我們現在希望通過數字技術創造虛擬體驗,讓你能夠進入大腦的內部空間,去想象心智活動和行為模式背後的機製。
今夏,我們與‘Canna’項目的主管陳震,以及一些團隊成員和學生在敦煌,開始探討我們可能與敦煌研究院開展的合作項目。我們希望這將使敦煌文化周成為哈佛校園的常設項目,我們將與中國敦煌研究院更進一步合作。在此,我要特別感謝蘇博明院長和他的團隊,與我們Canna團隊共同努力,使這次活動得以成功舉辦。至少有三位中國敦煌研究院院長曾在這個講堂發表過演講,如段文傑院長,王旭東院長。我們和敦煌研究院長期合作。今天蘇博明院長能夠來到這裏演講。蘇院長是現任敦煌研究院的院長。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則向會場對敦煌的曆史價值,莫高窟的管理方法,國際合作做了極其詳盡專業的報告。
首先,我想談一談敦煌研究院的職責。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寶庫。我們就是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位於中國西北、建造曆史悠久、藝術價值獨特的石窟遺址。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我們在保護和研究敦煌石窟方麵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國內外許多同行的在數字化工作方麵。特別是在美國,我們與洛杉磯蓋蒂中心,梅隆基金會合作,並得到芝加哥大學等機構的協助,在美國還有敦煌基金會的支持。
敦煌莫高窟始建公元4世紀,至14世紀結束,現存735個洞窟,其中壁畫492個,總麵積達45000平方米,彩塑有2400多尊。這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寺遺址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遺產之一,它符合世界遺產的所有六條標準,此類遺址在全球僅有兩處,另一處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甘肅省政府將其他重要的石窟遺址,如麥積山石窟和北石窟寺,也劃歸敦煌研究院管理。我們的管理範圍從甘肅的最西部一直延伸到最東部,總長度達1500公裏。
莫高窟是建築、藝術和文化的瑰寶。從建築角度來看,莫高窟展示了豐富多樣的洞窟形式,如佛堂窟、禪窟、大象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和涅槃窟等。莫高窟的洞窟雖然起初規模較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洞窟逐漸擴大,技術也在不斷進步。莫高窟擁有45000平方米的壁畫,從北涼時期到元代,記錄了中國美術1000年的發展曆程,壁畫風格多樣,是研究中國美術史的重要資料。主要反映了佛教內容,亦融入當時的社會生活場景,如建築、服飾、動物、農作物等。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專家學者對莫高窟進行詳盡1勘察和研究,尤其在彩塑方麵,北魏、盛唐等時期的作品被譽為中國泥塑和彩塑的經典之作,其中45窟的彩塑更是被認為是亞洲藝術的巔峰之作。
 
敦煌研究院蘇院長向大家講述敦煌莫高窟珍貴的藝術文化價值
另外,敦煌石窟還有一個重要的曆史發現——20世紀初,一位名叫王圓籙的道士在編號為16窟的旁邊發現了藏經洞,其中保存了七萬多卷珍貴的古代文獻,這些文獻引發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自那時起,“敦煌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國際學科逐漸成型。由於曆史原因,這些文物現在分別存放於世界各大博物館,如英國、法國等地。我們正在建設“數字藏經洞”數據庫,希望能夠通過數字化方式將散落世界的敦煌文物重新連接起來。
這些文物的價值非常高,除了不同宗教和民族的文獻記錄,此外,還有關於數學、天文學、中國的經史子集,以及中國最早的印刷品等文獻,這些文獻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價值。這些文獻和壁畫反映了多元文化在不同社會群體間的交流與融合。舉一個例子,最下角的一幅圖是全天星圖,記錄了1300多顆星星。這幅星象圖繪製於唐代,比歐洲類似的星圖早了幾百年。
敦煌的保護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批專家來到莫高窟時,莫高窟麵臨著大量破損的問題,如壁畫裂縫、坍塌、風沙侵蝕、雨水滲漏等。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敦煌研究院在20多年前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澳大利亞遺產委員會共同製定了《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這是中國國內較早按照國際文物保護理念和標準製定的保護規劃。與此同時,我們還建立了非常專業的保護研究所,擁有門類齊全、儀器設備先進的研究設施。
多年來,我們與國內外各大機構合作,開展了一係列關於壁畫和彩塑的保護和修複研究。我們的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對壁畫問題的理解,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保護體係。在國際合作方麵,我們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合作了長達30年,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我們運用了許多先進技術,修複了洞窟的本體。除了莫高窟,我們還負責管理榆林窟、西千佛洞、麥積山石窟、北石窟寺等六處石窟遺址,總共開展了100多項文化文物的修複項目,大大改善了整體保護狀況。
敦煌研究院擁有一支國內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修複隊伍,在長期的保護工作中,針對壁畫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科學分類,研發出了針對性強的修複方法和保護技術。我們在環境治理、岩體加固等方麵也做了大量工作,如每年春季風沙侵蝕洞窟、雨水滲漏等問題,我們通過科學方法進行防護和修複,使洞窟在自然環境下得以長期保存。
 
在長期的研究和工程實踐中,我們總結出了一套壁畫科學保護體係和標準操作流程,並發展出了預防性保護體係。通過現代技術和物聯網,我們建立了監測溫度、濕度等環境指標的傳感器係統,確保石窟文物在安全的環境條件下保存。這些

 

數字化技術是我們另一項重要的保護手段。我們與美國西北大學的數字化小組合作,在數據獲取、整理、拚接、顏色校正等方麵進行了大量研究。我們已經建立了一整套針對壁畫和彩塑的數字化技術體係,並將這些成果用於推廣敦煌文化。2016年,我們推出了“數字敦煌”項目,通過互聯網向全球展示30個精美洞窟的數字化資源。通過數字化手段更好地保護和傳播敦煌文化。我們及時推出了數字敦煌的網上開放素材庫,最精美的圖片都放在這些素材庫,可以免費下載。我們這次帶來了數字藏經洞以及電腦遊戲的互動形式。我們希望通過營造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使大家更加生動的體驗。最後給大家介紹一下遊客管理,這個小眾模塊。
 
通過3d投射,觀眾立時如置身於敦煌莫高窟洞穴內部,體驗感極強

 

每年吸引著太多的中外遊客來到莫高窟參觀旅遊,早在20年前,我們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當時也與跟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一起研究了莫高窟遺址的遊客承載量,我們製定了一套有效的方法。為提高莫高窟的旅遊量,我們用數字資源建立一個遊客中心。遊客中心放兩部影片,一部是沉浸式展示敦煌壁畫的影片,另有一部介紹敦煌曆史背景的影片。遊客先看影片,對敦煌的概貌有全麵了解。之後去參觀洞窟,一方麵體驗感增加了,一方麵在洞窟滯留的時間減少了,線上預約數字展示加實體洞窟參觀的模式,由此也被聯合國教科組織作為最佳案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