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教授南京大學評論名家 對張鳳的書評
哈佛的中國緣-讀張鳳《哈佛問學錄》等哈佛係列散文
2006 年分別刊登在 《文藝報 》和《多維時報》
哈佛的中國緣
——讀張鳳的《哈佛問學錄》《一頭栽進哈佛》《哈佛哈佛》《哈佛緣》等作
劉 俊 文藝報 及多維時報
哈佛大學在當今中國的知名度可能超過了所有其他的西方大學,之所以會如此除了
哈佛大學本身的學術聲望之外,大陸圖書出版界一波又一波的以「哈佛」為選題的出版
熱,無疑為大陸的「哈佛」想象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為「哈佛」在中國的深入人心
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眾多有關哈佛的書籍中,張鳳女士的《一頭栽進哈佛》
《哈佛問學錄》《哈佛哈佛》《哈佛緣》既引領潮流又十分出眾。張鳳女士長期在哈佛
大學燕京圖書館編目組目組工作,先生黃紹光博士,又是哈佛大學化學係的核磁共振實
驗室主任後來兼貴重儀器中心主任,著名學者。哈佛人生對張鳳來說,已成
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經驗——這些經驗化為文字,無疑積澱著「外人」難有的對哈佛
的深刻認識。在她所寫的這幾本關於哈佛的書中,既滲透著她個人的哈佛經驗,更體
現著哈佛大學與中國悠久綿長的曆史淵源。以個人的眼光,看哈佛的中國緣,是
「曆史係出身而偏好文學的」張鳳女士書寫哈佛時深具個人特色的一種立場和視角。
從總體上看,張鳳女士的這幾本書既各有特色又具有相關性。《哈佛問學錄》重在對
以哈佛為主的旅美學者進行身姿勾勒和思想介紹;《哈佛哈佛》與《哈佛緣》則以介紹
哈佛的曆史人文環境和與中國的淵源為主,兼及作者自己的心路曆程。如果說前者立足
哈佛,形塑了來自中國、環繞哈佛的學者群像,那麽後者則以一個東方女性的角度描畫
出了哈佛的基本風貌,同時也展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哈佛問學錄》中所寫到的學者基本上都是有哈佛學位或曾在(正在)哈佛任教的
中國學人,如楊聯陞、趙如蘭、張光直、杜維明、高友工、李遠哲、鄭洪、葉嘉瑩、
陳幼石、王德威、鄭培凱、陸惠風、李歐梵等,即便是那些沒有在哈佛就學和任教經曆
的學人,如夏誌清、孫康宜、台益堅、傅偉勳等,也因了與張鳳的個人交往和在哈佛
參加學術活動而與哈佛有了這樣那樣的聯係。這些海外學人雖然學術領域各有側重,
但在以哈佛為代表的西方學術重鎮弘揚東方文化、傳播中國文明這一點上卻殊途同歸。
在某種意義上講,這些傑出的東方學人不但與哈佛的其他學者一起共同鑄就了哈佛的
輝煌,而且他們本身已成為哈佛傳奇和哈佛曆史的一部分。他們的存在,無疑
使哈佛大學與中國有了不解之緣。
事實上哈佛大學的中國緣還不隻是有來自中國的華人學者在哈佛任教,在中國走
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哈佛大學功不可沒,為古老中國的現代轉型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現
代意識和現代知識的新型知識分子,中國現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趙元任、胡適、
梅光迪、陳寅恪、湯用彤、吳宓、李濟、梁實秋、胡先驍、林語堂、任叔永、陳衡哲、
丁文江、洪深以及當代著名學者周一良、範存忠、賀麟、餘英時、許倬雲等,都曾受
到過哈佛的知識洗禮。他們對現代中國的深刻影響,無疑與取自哈佛的思想和知識
資源密切相關。
當然,哈佛大學影響了中國,中國也影響了哈佛大學——哈佛大學與中國結緣的
方式並不是單向的。早在1879年,中國學者戈鯤化就受聘哈佛大學,在「哈佛學院
教習官話」,有時為哈佛的洋教授「特別開詩文講授」。後來建立的哈佛-燕京學社,
在密切中美大學交流的同時,也為中西文化的雙向互動,提供了一個學術平台。在
近代以來中國輸入和輸出文化的過程中,哈佛大學當為其中的重要媒介,並綿延不絕
,以至於今。
張鳳的《哈佛問學錄》在對那些赫赫有名的華人學者進行引介論述的同時,其實也
是在勾勒「哈佛的中國緣」的曆史。除了通過對著名學者的摹寫描畫出「哈佛的中國緣」
的曆史藍圖之外,張鳳還把她在哈佛參與、主持的各種與東方文化和中國文明相關的活
動,納入到她的這一曆史建構之中,如她在《哈佛哈佛》和《哈佛緣》《一頭栽進哈佛》
書中寫到的由她創會的作協分會,和中國文化工作坊、藝文小集、劍橋新語,等主辦,
廣邀海峽兩岸及北美的作家、學者(如王蒙、李銳、蘇童、餘華、餘秋雨、陳忠實、
戴厚英、白先勇、鄭愁予、於梨華、陳若曦、蘇偉貞、朱天文、趙淑俠、廖輝英、
尉天驄、張係國、楊牧﹑張錯、叢甦﹑李渝、張光直、夏誌清、李歐梵、王德威、
孫康宜、紀剛等)參與,共襄盛舉,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學講座和學術研討活動,這
些活動將文學和學術帶出哈佛課堂,推向「公共領域」,擴大了東方文化和中國文明
的影響,也使「哈佛的中國緣」更加豐富和多樣。
張鳳在她的幾本有關哈佛的書中重點是借助哈佛的華人學者,演繹哈佛與中國的
因緣際會,相關的文化活動(包括對張愛玲哈佛行蹤的追索)是這種「因緣」的補充
樣態。然而,作為一個來自中國的哈佛人,張鳳的個人經曆和人生經驗,顯然也是
「哈佛的中國緣」的重要構成。在某種意義上講,《哈佛問學錄》中的心影,既是中
人物的心影,也是張鳳的心影,因為,所有張鳳筆下的哈佛人物、哈佛曆史,都是
張鳳眼中的人物和曆史。由是,張鳳的個人生活、心路曆程、哈佛經驗以及她有關
哈佛的書寫,就既是張鳳個人化的「哈佛的中國緣」,也是總體的「哈佛的中國緣」
的有機組成。
如果說可以把「哈佛的中國緣」視為張鳳幾本書的總主題的話,那麽對於張鳳
如何表現這個主題,我們可以用「形象生動、感情細膩、文筆優美」來加以概括。
所謂「形象生動」包含有兩層含義:一為她所寫的人物「形象」(風采)生動;一
為她將敘事方式形象化、生動化。所謂「感情細膩」,是指張鳳在寫作的時候,筆鋒
常帶感情(女性的細膩感情),從她的敘事中,讀者能強烈地感受到她對所寫人物的
尊敬和愛戴,而她對哈佛的那份喜愛之情,也常常流露筆端。至於「文筆優美」,則
是指張鳳的文字有中國白話的典雅和清麗。張鳳出身曆史係,她的曆史訓練不但表現
在她寫人狀物的時候,常懷曆史感,同時也表現在她文字(白話背後的文言根底)中
的那份中國美學的曆史韻味——用中國的優美文字寫哈佛,這本身是不是又形成了
另一個層次上的「哈佛的中國緣」?
劉 俊 南京大學教授
曾任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學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 任。
學術兼職有: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著有:《情與美 : 白先勇傳》, 《白先勇評傳-悲憫情懷》
《從港台到海外-跨區域華文文學的多元審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