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36.《過華清宮絕句三首》杜牧

(2025-09-24 13:55:30) 下一個

《過華清宮(1)絕句三首》

 

杜牧

 

其一

長安回望繡成堆(2),山頂千門(3)次第(4)開。

一騎紅塵(5)妃子(6)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其二

新豐(7)綠樹起黃埃(8),數騎漁陽(9)探使(10)回。

霓裳(11)一曲千峰(12)上,舞破中原(13)始下來(14)。

 

其三

萬國(15)笙歌醉太平,倚天(16)樓殿月分明。

雲中亂拍(17)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

 

1.  華清宮:華清宮在長安東邊的驪山上,開元十一年初置溫泉宮,天寶六年改為華清宮。

2.  繡成堆:驪山右側有東繡嶺,左側有西繡嶺。當時嶺上廣種林木花卉。

3.  千門:形容山頂宮殿壯麗,門戶眾多。

4.  次第:依次。

5.  紅塵:這裏指飛揚的塵土。

6.  妃子:指楊貴妃。

7.  新豐:唐朝設新豐縣,在陝西臨潼縣東北,離華清宮不遠。

8.  黃埃:馬隊奔馳踏起的塵土。

9.  漁陽:漁陽郡,包括今天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部分地區,是當時安祿山的管轄地。

10.探使:玄宗曾派大太監輔璆琳到安祿山處探虛實。輔璆琳收了安祿山的賄賂,回來說他對朝廷很忠誠。

11.霓裳(chang2):指《霓裳羽衣曲》,由唐玄宗根據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舞曲,親自改編而成。

12.千峰:指驪山的眾多山峰。

13.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於享樂,最終導致安史之亂、中原殘破。

14.始下來:指玄宗一行直至中原大亂,才從華清宮下山。

15.萬國:指全國。

16.倚天:形容驪山建造的宮殿地勢高、雄偉壯觀。

17.亂拍:形容安祿山在玄宗麵前表演胡旋舞,疾速如風。旁邊的宮人拍掌擊節都拍亂了。

 

杜牧(803—852年),唐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西安)人,字牧之,晚唐官員、詩人、文學家,中唐初期宰相杜佑之孫。杜牧自幼才華出眾,十幾歲的時曾研究兵法並撰寫策論谘文多篇。杜牧20歲時已學識深厚,博通經史,22歲作《阿房宮賦》,24歲時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名揚京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5歲進士及第,同年考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被授弘文館校書郎、試左武衛兵曹參軍,後曆任淮南節度使掌書記、監察禦史、宣州團練判官、殿中侍禦史、內供奉、左補闕、史館編撰、司勳員外郎以及黃、池、睦、湖等州刺史、考功郎中兼知製誥、中書舍人等。晚年居長安南郊的樊川別業,世稱杜樊川。杜牧於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病逝,享年49歲。

杜牧具有多方麵的文學成就,他的詩、賦、古文都居名家行列。杜牧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杜牧的律詩今存近170首,風格俊爽峭健、雄姿英發。杜牧的絕句數量與律詩相當,猶以七絕成就最高,其意境幽美、韻味雋永。他的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深刻;他的抒情絕句則優美流暢,別開妙境。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為其甥裴延翰所編。據記載杜牧卒前欲焚毀全部書稿,在裴延翰的懇求下才保留十之二三。宋以後又輯有《樊川外集》、《樊川別集》等。當代則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係匯集各方資料編撰而成。杜牧詩現存共524首。

詩詞作品影響力評總體分:6.

宋雨:古時候沒有音像記錄,名家在我們腦海中的形象往往是根據其文風、詩風、故事等,以及對其形象的文字描述而來。比如李白是詩酒飄逸的,杜甫沉鬱憂思的等等。然而,我心中卻很難有一個杜牧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他有時是豪邁俊朗的,有時是沉默深思的,他在不同背景下表現出的行為有時南轅北轍。

唐風:是的,杜牧的形象和身世的確有些複雜。他是京兆(長安)人,出身名門,世代為官。當時長安有一句諺語:“城南韋杜,去天尺五”,意思是城南韋、杜兩姓的豪門,地位高得離天隻有一尺五寸。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他出生時家境優越。可是在他十幾歲時祖父和父親相繼去世。他父親不知何故欠債很多,這樣留下的遺產都去還了債,全家的生活陷於貧困之中。

宋雨:然而杜牧才華出眾,二十剛出頭,便以《阿房宮賦》名動京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在洛陽進士及第。同年,他又通過皇帝主持的製科考試,隨即出任弘文館校書郎。應該說,他仕途的起點是比較高的,但縱觀他20年的整個人生曆程,卻乏善可陳,49歲就去世了。

唐風:仕途起點高,但宦海沉浮不順利者也不罕見,比如盛唐的王維和北宋的蘇軾。就杜牧而言,在入仕早期大和年間,他在沈傳師和牛僧孺手下當了多年的幕僚,卻未能借此經曆得到較快的提拔,可能跟他比較放縱、仕途上不很用心有關。後來他回朝以後也未受到重用,比如他以員外郎身份出任史館修撰多年,然後又被派往黃州、池州和睦州三個南方小州任刺史達7年。有人認為杜牧仕途不順,也是因為陷入了牛李黨爭的漩渦,隻是尷尬的方式與李商隱有所不同。

宋雨:有這種可能。杜牧自少年起愛讀兵書,研究兵法。早在入仕之前就上書給宰相李德裕獻過計,被李德裕采納。據說依照杜牧的戰法,唐朝在與吐蕃的戰鬥中大獲全勝。可是杜牧入仕以後卻成了牛僧孺的掌書記。杜牧比較讚同李德裕的政治主張,而且李德裕的父親李吉甫又曾是杜佑的下屬。但牛僧孺對他有知遇之恩。杜牧這樣被夾在中間,恐怕雙方都對他不十分信任。他40歲左右在李德裕做宰相時被外放三個小州做刺史多年,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唐風:唐宣宗即位後,牛黨得勢。兩年後杜牧從睦州返回京城,任司勳員外郎,後轉任吏部員外郎,但依然沒有被重用。於是杜牧多次以俸祿太低不能養家為由,申請去杭州或者湖州任職。盡管杜牧有五名子女,但現在學者大多認為這個理由牽強。請求外放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他的政見與牛黨不和,無法被重用。

宋雨:杜牧才華出眾,卻空有一身治國理想和軍事方略,始終無法進入朝廷核心,不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不過,也許這也使得他在更專心於自己的詩歌創作。他言情類的詩反映他的經曆和浪漫的氣質。而他更為重要的詠史、懷古類詩,則反映出的深刻的曆史感和借古鑒今的情懷。

唐風:我們下麵賞析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詩人選取了盛唐安史之亂前的三個典型事件,即唐玄宗不惜勞民傷財為楊貴妃快馬運送荔枝、皇宮裏終日歌舞升平不知大禍將至、安祿山為唐玄宗和楊貴妃表演胡旋舞等,諷刺了最高統治者的荒淫誤國。作品充分體現了杜牧“二十八字史論”見解獨到、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的特點。

宋雨:華清宮是唐朝興建的離宮之一。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年)建了湯泉宮,唐玄宗天寶六年(747年)改名華清宮,並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建長生殿等。“離宮”與“行宮”的說法有時可互換,但兩者意思上有些區別。離宮是指在國都之外修建的永久性的居住宮殿,皇帝經常在固定的時間都要去居住。離宮也不一定都是皇宮,比如王子成年了,也可擇地修建離宮。而行宮單指皇帝出巡時的住所,可以較為簡陋或僅住過一次。

唐風:華清宮建在驪山上。驪山位於西安市東北,距市區約50裏,它是秦嶺的支脈。除了林木之外,驪山下還有以溫泉著稱的華清池。安史之亂後,華清宮逐漸荒廢。華清宮遺址在1959年進行了大規模修繕,現在是國家森嶺公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日有大量遊人參觀遊覽。

宋雨:我們來看“其一”:第一句“長安回望繡成堆”,意思是說從長安遙望,多座山嶺都很秀美。驪山右側有東繡嶺,左側有西繡嶺。當時嶺上廣種林木花卉,所以遠看美不勝收。緊接著“山頂千門次第開”,給人一種影視劇中顯示的場景:山上宮殿的一扇扇門依次被打開了,給人以一種神秘、威嚴的感覺。

唐風:平日裏宮門是緊閉的,現在為什麽打開呢?原來 “一騎紅塵妃子笑” — 一匹快馬狂奔而來,蹄下騰起陣陣塵土。得知快馬進宮,楊貴妃笑了。詩人如同一位攝像師,向我們呈現了幾個似乎並不關聯、實卻精心選擇的鏡頭:秀美的山嶺,龐大的宮殿群,威嚴的宮門一道道地打開。但究竟貴妃為什麽高興呢?

宋雨:詩人留到最後一句揭曉:“無人知是荔枝來。”原來,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 (《新唐書-楊貴妃傳》)荔枝送達,楊貴妃當然知道,所以她才笑。玄宗和太監們恐怕也是知道的。但為什麽詩人說“無人知”呢?因為這裏的“人”是指普通百姓。誰能想到,這種宮闈秘事,竟是不惜工本,讓貴妃享口福呢?

唐風:“妃子笑”三字意味深長。春秋時周幽王為博妃子一笑,點燃烽火,惹惱諸侯。最終亡國,且自己也被殺於驪山(就是同一個地方!)。這首詩見微知著,凸顯杜牧詠史詩含蓄的風格,其諷刺意味卻入木三分,的確是一首詠史詩的精品。

宋雨:需要指出的是,本詩可能是寫意之作,並不跟史實完全一致。在唐代,即使用快馬,也不可能將嶺南荔枝運到長安仍然保持新鮮。楊貴妃吃的荔枝,應該是蜀中涪州產的,可以勉強送達長安。但也不是送到華清宮,因為荔枝成熟的季節,玄宗和貴妃不在驪山。他們是每年初冬十月進駐華清宮,次年春返回長安。

唐風:這就是“詠史”與“述史”的區別。雖然詠史詩一般也是以史實為基礎,但詠史詩並不是短的和簡化的“史詩”,它也不依賴對曆史的細節真實的敘述。詠史詩貴在“詠”字,即詩人對曆史有其主觀的評價。然而如何尋找切入點、如何評價,則非常講究火候。清末學人吳喬在其《圍爐詩話》中說:“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最上。”杜牧詠史詩正是憑借含蓄、意深的特點,達到最優秀者之列。

宋雨:這三首絕句組詩,隻有第一首是名篇,後麵兩首知道的人比較少,很多選本也不選。這可能主要是因為從詩歌藝術的角度講,後麵兩首稍許遜色。我們也不能要求杜牧的每一篇都是精品。即使是名家,寫出佳作也常有“妙手偶得”的因素。然而,這三首作為一個整體,它們從不同側麵反映了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天寶年間驕奢淫逸的生活,暗示盛唐的崩潰實屬必然。

唐風:“其二”前兩句 “新豐綠樹起黃埃,數騎漁陽探使回”說是一段史實。“新豐”是古縣名,距離長安不遠。“漁陽”即漁陽郡,包括今天北京、天津及河北省部分地區,是安祿山的管轄地。當時安祿山兼任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兵20萬之重,卻深得唐玄宗寵信。宰相楊國忠屢屢上奏,說“祿山必反。”

宋雨:楊國忠是楊貴妃的族兄。他能當上宰相主要是因為楊玉環得寵,但他在玩弄權術方麵很有一套。他上奏惡言安祿山,並不是他有遠見卓識,而是他與安祿山不和,想依此在權力鬥爭中占得先機。由於楊國忠數次上疏,唐玄宗便派他寵信的太監輔璆琳,以賜柑為名去漁陽探聽虛實。結果輔璆琳收了安祿山的厚賂,回來後盛讚他的忠心。

唐風:從此玄宗更覺得高枕無憂,愈加恣情享樂。“霓裳一曲千峰上”中“霓裳”即《霓裳羽衣曲》。該曲是由唐玄宗根據西涼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舞曲親自改編而成,是玄宗的得意之作。該曲在開元和天寶年間經常在宮中表演。

宋雨:在驪山華清宮的歌舞升平中,這一曲當然也是少不了的,所以詩人說說是“一曲千峰上”。同時代詩人張祜也有《華清宮四首-其二》,描述整夜“舞霓裳”:“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

唐風:然而,就在他們以為驕奢淫逸的生活可以永久持續時,“舞破中原始下來”— 盛唐崩盤了!晏幾道說“舞低楊柳樓心月”(《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鍾》),已屬誇張,“舞破中原”當然就更不是直接的因果關係。然而仔細想想,唐憲宗晚年的昏庸和奢靡,不正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嗎?

宋雨:不同人對“始下來”三字的理解稍有不同。“始”字有人理解為“剛剛”,比如施蟄存先生對第四句的解釋是,“待到歌舞完畢,大家下山來,中原已經破碎了。”但我同意另一些人的意見,這裏“始”當“才”字解。第四句意思是說,舞到了中原叛亂的消息傳來,他們才停下來趕緊下山。

唐風:我也同意後一種解釋,這裏帶有少許詼諧的語氣。“始”字與白居易《琵芭行》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用法相同,但放在此句中用以諷刺,格外有力。清代學人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說“‘舞破中原始下來’,造句驚人,奇絕,痛絕!”

宋雨:本組詩的第三首知名度不高,一般選本不選。它是從安祿山跳胡旋舞這個側麵,諷刺晚年唐玄宗寵信奸臣的昏庸無道。“萬國笙歌醉太平,倚天樓殿月分明”中“萬國”指全國。安祿山得寵於玄宗和貴妃,當時處處笙歌,滿朝陶醉於太平盛世。“倚天”二字形容驪山上建造的宮殿地勢高、雄偉壯觀。

唐風:“雲中亂拍祿山舞”是說想當年安祿山在驪山上覲見唐玄宗和楊貴妃時,在大殿中為他們表演胡旋舞。他旋轉得很快,以致打拍子的人都打亂了。胡旋舞是從一種從中亞傳入的舞蹈,特點是快速旋轉,在唐代很風靡。胡旋舞大多由女性跳,但也有胡人男性跳。史料記載安祿山體重330斤,但胡旋舞卻跳得特別好。所以他表演時,“風過重巒下笑聲” — 宮中的笑聲隨風越過層層山巒,連山下的人都能聽到。

宋雨:安祿山大胖子不僅跳胡旋舞很奇葩,而且他成功巴結玄宗和貴妃的方式也非常搞笑。他雖然外表是胡人莽漢,卻很有心計。天寶十年(751年),他讓32歲的楊貴妃做了他的幹媽,而這個“媽”比“兒子”還要小16歲。這還不算,那年楊貴妃還給“兒子”安祿山過生日,洗生日澡。把安祿山用一個大綢緞包裹起來。

唐風:這些不可理喻的荒唐事,加上安祿山的狡詐凶殘,使得盛唐走向衰亡毫不意外。與前麵兩首一樣,這首詩用筆很輕,寫得委婉含蓄,諷刺了唐玄宗的荒誕誤國。施蟄存先生對這首詩從藝術上評價不高,他說“第三句尤其粗魯,因此是一首寫得失敗的詩,無怪沒有人提起。” 我個人主要感到第四句太平淡,沒有起到“合”的效果。整詩沒有詩眼。

宋雨:杜牧的這組七絕組詩通過華清宮中的幾個側麵,諷刺了天寶後期最高統治者的昏庸、荒誕和驕奢淫逸。用筆輕靈自然,寓意深刻。是唐人詠史絕句中的佳作。這樣的詩,作者對通過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揭露朝廷的政治腐敗招致極其嚴重的後果。你認為杜牧表達這種強烈的批判和諷刺,其目的是什麽呢?

唐風:我認為杜牧作為有思想深度的士大夫,他還是想提醒當朝統治者要以史為鑒,不要重蹈覆轍。他曾在《郡齋獨酌》中寫道“平生五色線,願補舜衣裳。” 也就是說他還是認為當今皇帝有希望成為堯舜那樣的明君的。他對晚唐國運還抱著希望,依然認為國家的問題就如同衣服破了,補一補就好了。自己願意扮演那個補衣服的角色。

宋雨:像《過華清宮》這樣的題材並不是獨特的,比如李商隱、吳融、張祜寫過《華清宮》,李商隱、羅隱寫過《馬嵬坡》等等。這些詩中,批判和諷刺的對象是李唐王朝的前朝皇帝,時間剛剛過去幾十年。不論是表達含蓄還是用字直白,都是鞭辟入裏的。這樣的詩能夠被中晚唐統治者容忍,也很耐人尋味

唐風:這是一個很好的話題。而安史之亂後,麵對一蹶不振的政局和慘淡的社會現實,中唐時期的取仕和文化構建跟盛唐時有所不同。文史通融的人才得到重用,在知識界形成了探討曆史興亡、論辯古今盛衰的風尚。經世致用精神在中晚唐文人那裏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們從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人詩文風格與前朝的不同,就可以感受到這種轉變。

宋雨:在人治的社會,國家的盛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君主的執政能力。因此中晚唐史論體的鑒戒對象主要集中於君主,特別是通過對亡國之君的評論來探尋國家興亡之因。中晚唐君主在主觀上也希望以史為鑒,對於朝臣的諫言比較容忍。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於史論體的詩歌,即使具有比較強烈的諷刺和批判性,統治者也是比較寬容的。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