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穀歌娃” 大學申請受挫的斷想
一周多以來,加州一名華裔孩子在大學申請時遇到的挫折(18所大學申請16所遭拒)的事情,在華人圈子裏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我有一位在外州的好友,孩子一兩年後就要申請大學,顯然此事也引起了他的焦慮,所以很關心。他給我發來兩個鏈接,我粗掃了一下,華人朋友n派在吵架。於是我泛泛地回他,說這是“小中男”難以避免的難處,相信他兒子將會走運等等。過了一天,他又發來了這個孩子和他父親在abc News上近十分鍾的訪談節目,並寫道“華人遇到不公時,不應該像你那樣隱忍。”
我真不是那種遇到不公就忍氣吞聲的人,但此事上受到朋友批評,心裏頗有觸動。我這才反過去了解詳情,並仔細看了訪談。那孩子給我的印象很好,陽光而言語得體,不是個書呆子形象。先不談學業,就談吐得體這一點來講,在華二代中也是很不錯的。
然而這位Stanley Zhong小朋友為什麽會在大學申請中遇到出乎預料的困難呢?其實,有關的“困難”我並不陌生,對它的考量也不是現在才有的。不同程度的困難我這幾年見多了。我近距離觀察了周圍十幾個孩子(華裔、印度裔為主)的大學錄取情況,也包括我自己的兩個孩子,一個剛入大學,一個三年級(當然也有“小中男”的困難)。下麵從我的角度談談可能的原因,以及我的一些其他看法。不成體係,所以稱之為“斷想”——
1. 招生辦無法確信他的潛力:
很多人都稱Stanley是“穀歌娃”,其實這是最近的事。在日前abc News訪談時,他剛工作兩天,所以在他半年多以前申請學校時候,他是不能以此說事兒的,否則結果恐怕大不一樣。
他能夠顯示給招生辦的是其他一些能力,比如他編了一個App。然而,App的使用者有多少,意義有多大並不明確。更麻煩的是他父親是IT從業者,這可能給了招生辦reasonable doubt。我知道他的父親對這種流言感到可笑,但這類家長動手的事情,如今出現得比較多。他父親的職業可能真的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我認識一個孩子,計算機編程水平極高,初中時候就到一個biotech公司的IT部門去當程序員,而且對其中的一個藥物篩選模型的algorithm作重大革新,使得公司讓他涉及核心技術,10年級就跟公司簽訂保密協議(每年工作1000多小時)。然而就這樣一個孩子(其他方麵的硬指標總體不亞於Stanley,還有兩個national級別的獎),最終未能進入他最想進入的任何一所大學。為什麽?我猜想原因之一是,他是在他父親的公司裏幹,於是向學校強烈推薦的他的老板,也算他父親的“同事”,盡管他父親是做藥物研發的,完全不懂計算機。
幾乎每所學校,CS都是競爭最激烈的program,招生辦收到的在紙麵上看極佳的申請人非常多。我知道一所非最頂尖的學校,總體錄取率是百分之十幾,但CS的錄取率隻有3%。這時候,conflict of interest 和 reasonable doubt 這兩個因素的作用恐怕是不容忽視的,因此,隻要可能,宜盡量避免。
有時,偶然因素或其他我們不了解的因素也起很大作用,結果會讓人“不懂”。我認識兩個同校同年級的小中男A和B,同時申請UIUC的CS。錄取了B,但幾乎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A要強很多。我猜想,在招生辦麵前的profiles,跟這邊的了解和感覺不一樣。
2. 輕SAT/ACT、重GPA後麵的邏輯:
Stanley的SAT考了1590的高分,而他的GPA在他那個一流高中不太突出。但問題是現在大學錄取有重GPA、輕標準化考試的明顯趨勢。UC係統根本就不看標準化考試得分了。本來,SAT或ACT是同一標準下的比較,但這種比較,被認為對於disadvantaged background的學生是不公平的。假如以此為重要錄取標準,則非裔和西裔的機會將明顯減小。於是取而代之的是holistic review(“綜合考慮”),實際是就是通過其他考量或指標提高非亞裔、非白人的其他族裔的機會。
其實,這一點作為一個原則,我本人並不反對。美國作為現代社會和多民族的國家,最好的大學的機會有必要提供給每一個族裔,這從宏觀上講對於社會的進步、和諧與安全都是有好處。因此,學術指標的單一與多元化社會是不合的。
試想,你從小就是這個培訓班那個夏令營,我從小是單親家庭為付賬單發愁;你10分高中30門AP,我2分高中locker裏能搜出一堆匕首,你讓我怎麽跟你比?但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別人吸毒打架,我讀書,成績top 1%。我幾乎沒有任何學習資源,而且學校教得太簡單,所以我SAT靠自學、隻考了1490,我怎麽跟你1590比?你說我算不算傑出?deserve什麽樣的大學? 我們倆的潛力誰大?誰可能將來對美國更有用?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簡單的公平和不公平。重GPA而輕SAT/ACT, 與holistic review後麵的邏輯其實是一樣的,也不是某個學校的決定。它在宏觀上是反映美國這個國家的“國策”。這就好比如今在一些工科院校和工科係考慮性別平衡,也是女孩標準低。這是現代社會的政策。
正因為學校麵對的是多元化的學生,故以為學業上“超前”就可以占的先機可能隻是一廂情願,甚至是幻覺。比如說:一方麵各大學CS的門檻極高,另一方麵沒有一所學校要求申請人有編程基礎。所以你顯示編程水平“超前”可以被任何學校輕鬆化解。它可以很看重,也可以徹底忽視這個因素。因此,高中的編程大拿們的實際情況有些尷尬,有時反倒不如GPA之類來得實在。
於是乎,就有父母把孩子轉到了水平低的高中的舉措,為的是GPA能夠拔尖。我有一個熟人,把孩子轉到了downtown的一所中學,孩子總是高居榜首,但學校不教什麽東西,風氣不好,也不布置家庭作業。這樣的父母,真是胡鑽營、瞎折騰過頭了!父母最多將來得到一個麵子,而孩子受到的是明明白白的損失。要明白,這方麵它想通過holistic review來調整也是很容易的,僅從家庭收入這一項就可以。鑽營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而且帶給孩子的是一個錯誤的信息。
3. 透明度問題:
在網上的討論中,有網友談到希望學校也能夠接受采訪,讓大家明確標準。Stanley父子二人在訪談中也希望有transparency,明確得知哪些地方沒有達到學校的標準。坦率地講,這個願望是肯定無法實現的。
大學錄取從來不遵循類似體育比賽的遊戲規則。這樣的“遊戲規則”就是在特定時間段所有參加方遵循相同的規則和標準。比如我跟你玩football,我200磅你300磅,我撞不過你。我不可以聲稱我小時候吃不飽所以有disadvantage,要求讓分。“遊戲規則”不允許這樣。但holistic review不遵循這一點。你要求透明,他可以闡述一堆原則,但不可能告訴你每一個個體的取舍是為什麽。
另一方麵,有人很情緒化地說招生辦雇傭“臨時工”,草菅人命,這個指責可能有點過了。幾萬份申請,招生辦忙不過來,他們找人幫忙,在培訓以後做一些外圍的工作,無可厚非。須知,頂尖大學錄取一個學生,這個學生的材料要經過20-30人之手。像Stanley這種情況,16所學校最終沒有錄取他,很多學校應該不是一次斷然拒絕,而是有deference和waitlist的過程,最終沒成。他的材料一定是經過多個學校的不少人,包括比較資深的admission officers。失敗的原因可能複雜,但大概率不會是因為“臨時工”。關於這一點,家長的焦慮沒有必要。
4. Stanley們怎麽辦?
首先,我很讚賞他們在abc News這種大媒體上發聲。就像Stanley的父親說的,美國是一個民主社會,人們有權發出自己的聲音,特別是不解和不平的聲音。我對華人微信群裏麵的吵架不很感興趣,但認為到媒體發聲,讓全國各階層都聽見,很有意義。這也是引起我關注此事的原因。
至於“討說法”這個華人常用詞匯,我卻對之有不同看法。除非你有對方違規、舞弊等證據,否則你不可能迫使它將一切公之於眾,它也沒有義務這麽做。招生辦手上的候選人很多都優秀,強與弱很難像體育比賽那樣區分。這就好比你認為你今年會有promotion,結果你認為不如你的x、y、z都提級了,就是沒有你。找HR去談很好,但控告“種族歧視”你要有證據才行,要求反轉也不太可能,除非你有證據你故意受到打壓。但發聲不一樣,你不需要make a legal case。你主觀的抱怨隻要表達適當(“適當”的分寸很重要),對於你明年提升,以及對你公司的老張、小王們,是有潛在好處的。這就是為什麽我支持Stanley發聲,感覺應該再早些更好(當然那時沒有穀歌工作)。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這種抗爭不同於打官司,也不是潑婦罵街,老中應該多做。
頂尖大學就那麽大一個蛋糕,總體而言,分給小中男的那一塊不太可能明顯增大,但在納稅人的壓力之下,UC大學係統的少許調整也是可能的。發聲的最可能的直接後果,是可能使得招生的技術細節有某種調整,減少像Stanley這樣,實際潛力和錄取結果之間出現極其巨大反差的可能。但反差,特別是主觀感覺上的反差,一定是會在華人中繼續存在下去的。好在美國至少有100所大學,它們的本科生教育是良好的。這一點想開了就好。在美國,是金子遲早會發光的。相反,一塊鐵疙瘩硬塗一層金,就算暫時去了哈佛MIT,歸根到底沒大用。
最後,祝Stanley在穀歌工作順利。我希望一年以後,他能夠在一所心儀的學校開始4年的本科學習。什麽跳過本科直接讀碩士之類的怪論不必理會。人生不光是掙錢和掙麵子。大學本科不僅能係統學習專業知識,而且校園文化、人文知識、友誼與愛情等,都是無比寶貴和不可替代的。
小夥子,加油!
==================
【論壇中與網友交流。點入位於最下。】
On the frustration of the "Google boy" in his college appli. - 唐宋韻 - ♂ (12733 bytes) (8016 reads) 10/18/2023 11:00:24 (4)
完全同意。
如果ignore這些,隻看GPA,這個Stanley自然不是顯得那麽強---在他所在的高中是中遊。
就現在來講,Stanley明年應該再申請自己心儀的學校。他的人生才開始,不應該隻局限於一個底層碼工,哪怕是Google的。
謝謝您好評。
謝謝。您說得對,教育是一生的過程。而且,這種鑽營本身就不是一個明智的行為。不可忽視父母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
每家情況各有不同。在一個十分“卷”的氛圍下,孩子自己的期望值很高,與其他孩子的攀比也很嚴重。因此,在不能如願時,父母要有理性。這方麵做得好的父母不多。我周圍一個印度父母做得比較好。一位小中男的父親,孩子早沒事了,父親一直“咽不下那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