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唐宋韻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宋韻》11. 《望嶽》 杜甫

(2023-03-17 05:32:03) 下一個

《望嶽》

 杜甫

 岱宗(1)(2)如何?齊魯(3)青未了(4)

造化(5)(6)神秀(7),陰陽(8)(9)昏曉(10)

蕩胸(11)生曾(12)雲,決(13)(14)入歸鳥。

會當(15)(16)絕頂,一覽眾山小。

1. 岱宗:即泰山。泰山又名岱山或岱嶽,為五嶽之宗。

2. 夫(fu2):語氣詞,強調疑問,無實意。

3. 齊魯:春秋戰國時代齊、魯兩國在山東境內。後齊魯指這一片地區。

4. 未了:連綿,無邊無際。

5. 造化:大自然。

6. 鍾:聚集。

7. 神秀:神奇秀美。

8. 陰陽:此處指泰山的背陽麵和向陽麵,或是北麵和南麵。

9. 割:分割。

10.  昏曉:黃昏和拂曉。

11.  蕩胸:胸懷激蕩。

12.  曾:同“層”。

13.  決:裂開。

14.  眥:眼眶。

15.  會當:一定要。

16.  淩:躍上,登上。

杜甫(712 - 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杜少陵、杜草堂等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尊為“詩聖”。杜甫家族出於襄陽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晉軍事家杜預的後裔。杜氏家族後來自襄陽徙居於河南鞏縣,杜甫也出生於此。杜甫的外祖父母均為李唐皇室之後。他的祖父杜審言為初唐著名詩人。杜甫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青年時代曾先後遊曆吳越和齊趙。杜甫在34至43歲(746 – 755年)期間客居長安十年,多次應試落第,後通過獻賦、投贈等方式以求仕途。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此前杜甫曾短暫入仕。756年長安失守後,杜甫為叛軍所獲,翌年(757年)逃出,輾轉至鳳翔投奔肅宗,拜左拾遺。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罷官入川,生活相對安定,但生命的最後三年又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杜甫病逝於大曆五年(770年),享年58歲。

杜甫的詩在中國詩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詩作的體裁、風格多樣,特別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時期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同時抒了憂國憂民的情懷,所以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詩作“沉鬱頓挫”的風格最為後人所稱道。他的律詩語言窮極工巧,格律嚴謹,字裏行間感情真摯、細膩感人。他的古體敘事詩(包括新樂府詩)更是一幅幅時代的畫卷,直接啟發了中唐時期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導的“新樂府運動”。故早在北宋時期,蘇東坡就說:“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王定國詩集敘》)

杜甫共有近1500首詩歌傳世,大多集於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編的《杜工部集》。清初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

詩詞作品影響力總體評分: 10

 

宋雨:《望嶽》是杜甫現存為數不多的早期詩作之一,寫於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那年杜甫24歲。他在數年漫遊吳越之後,第一次遊齊趙。這首詩是他登東嶽泰山時的作品,洋溢著青年杜甫的勃勃生氣,風格完全不同於其中晚期作品的沉鬱風格。

唐風:在杜甫存世的1400多首詩中,絕大多數寫於他人生的中後期,即困居長安10年,安史之亂之後,以及晚年在成都、夔州和江南西道(渝、湘、鄂等地)漂泊的幾年。杜甫早年的作品較少,出名的就更少,這首《望嶽》幾乎是唯一的例外。

宋雨:此前一年,23歲的杜甫在東都洛陽參加了進士考試,不第,隨後開始漫遊齊趙之地。雖然科考失敗,但本詩卻激情澎湃,反映詩人依然充滿信心,對未來報有希望。

唐風:唐朝的進士錄取率曆代最低,每年全國平均隻有二、三十人及第,成功率有時低至千分之一、二,偶然性很大。而且唐朝科舉考試沒有“糊名製”,難免有些暗箱操作,比如達官顯貴對主考官的直接影響至關重要。

宋雨:我過去一直以為與李白迥然不同,杜甫是一個比較內斂且比較“宅”的讀書人。後來看了杜甫年表和一些詩文,才知道少年時期的杜甫在洛陽讀書時,也是才高氣傲;青年時期的杜甫,在19到29歲那個人生美好的年月,遊曆了今華東、華北一帶的廣大地區,真有點兒李白的味道。

唐風:這首《望嶽》風格豪放,也有幾分李白的風格。它首聯就展現宏大氣勢:“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五嶽之尊泰山怎麽樣?齊魯大地的蒼翠連綿不絕。這也點明了杜甫是在那年的春夏季節漫遊到泰山的。

宋雨:第三、四句“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是說大自然聚集了神奇秀美的景象,而泰山南北陰陽分界,明暗迥然不同,好似拂曉對比黃昏。

唐風:此處人們對“陰陽”的理解大多是山麓南明北暗,或是泰山將齊國和魯國南北分開。我的理解卻是,“陽”是指山的東麵,拂曉的時候被太陽照亮;陰是山脈的西麵,到下午才被照亮。所以作者說“陰陽割昏曉”。其實,不同的理解在此處不那麽重要。無論是寫南北還是東西,都是強調泰山的巍峨。

宋雨: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這個對仗句很有感染力:望著層層升騰的白雲,頓感心胸激蕩;好奇的眼睛睜到極限,看著飛鳥從遠處飛過。“決眥”二字非常生動,表明詩人著迷於神奇美妙的景象;“歸鳥”暗示黃昏時分詩人依然流連忘返。

唐風:結尾“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本詩的高潮。它迥異於晚年杜詩通常在“沉鬱頓挫”之下尾聯對感情的壓抑和收斂,而是讓豪言噴湧而出:一定要登上頂峰!站在泰山之巔,放眼望去千山盡小!這種豪邁的氣勢,正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

宋雨:最後兩句讓我想起王之渙的“欲窮千裏目、 更上一層樓”,隻有登高,跳出眼下的小圈子,才能看得更遠。人生中很多煩惱困惑,也應可以通過視角的改變而消除。

唐風:兩者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感覺意境稍有不同。王詩強調登高後更寬廣的視野;杜詩則更強調登頂後的豪邁與自信。

宋雨:我們在前麵分析中,不用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這種對律詩的說法,原因是因為這首詩並不律詩,對不對?

唐風:是的。《望嶽》乍一看像是一首五言律詩,中間兩聯是工整對仗的。但它其實是一首古體詩而不是律詩,因為它不符合律詩的平仄格律。青年時代的杜甫也許更在意立意與表達,而對於格式相對看淡,不願意受格律的限製。

宋雨:因為是詩詞名篇,這首詩收入了中國大陸的初中課本裏。我過去做學生的時候也學過。老師講述說此詩反映了杜甫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熱愛雲雲。我想現在的教師恐怕也大致如此。我認為不必這麽拔高。這就是杜甫的登泰山有感,反映了杜甫青年時期積極的人生態度。 

唐風:我粗看了一下曆代評論家對這首詩的評價,真是好評如潮。然而也有一個差評:清代汪師韓所著的《詩學纂聞》說此詩”起輕佻失體”。“岱宗夫如何”這句話,究竟為什麽“輕佻”呢?

宋雨:任何人都可以批評杜甫,隻要言之有理。但此人說“輕佻失體”,實在沒有什麽道理。對詩的開篇,我的理解是既然泰山為曆代帝王的封禪聖地,杜甫不過是想知道“泰山到底如何”,這毫無輕佻可言。 

唐風:是的,那句評論有些莫名其妙。對於《望嶽》全詩,明代學人郭浚有一個總體評論,抄錄於此作為結束:“他人遊泰山記,千言不了,被老杜數語說盡。隻言片語,說得泰嶽色氣凜然,為萬古開天名作。句字皆能泣鬼磷而裂鬼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唐宋韻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music123' 的評論 :
我認為沒有。
他出蜀的時候是駕船經岷江入長江。船路過嘉州(今樂山),離峨眉山不遠。但沒有證據表明他去過。
我若說錯了請網友指正。
music123 回複 悄悄話 杜甫在四川的時候去過峨眉山嗎?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