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量子糾纏的男人

我命由天不由我?天是什麽?我又是誰?
正文

最後的黎明:灰黏菌之海

(2025-07-04 04:38:09) 下一個

 

月球上的觀察者

我已經記不清多久沒有眨眼了。

透過月球殖民地厚重的防輻射窗,我凝視那顆既熟悉又陌生的星球。地球,已不再是藍色。

三天前,它還閃耀著白雲、碧海與金色沙漠,宛如一顆脈動的生命體。如今,星球表麵被一層均勻的灰白色覆蓋,平滑得毫無起伏,如同被風化億萬年的死星。

灰黏菌,人類的終極發明,亦是人類的墓誌銘。

“觀測艙數據更新。”AI助手LISA的聲音在耳邊響起,空洞而無情緒,映襯著這座冷清的殖民地。

“灰黏菌複製率:每小時1.4倍。表層厚度:已覆蓋80公裏。殘餘生物體:零。”

零。

我愣住片刻。連蟑螂、細菌、真菌,都徹底消失了。

灰黏菌不是植物,不是動物,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種微型自我複製的納米機器人。它們的曆史始於21世紀初,當時納米技術突破了分子組裝的瓶頸。2020年代,首批納米機器人被用於醫療,精準清除癌細胞或修複組織。2040年,生態修複工程將這一技術推向巔峰,灰黏菌應運而生。它被設計為“地球的清道夫”,能吞噬塑料、分解重金屬、淨化空氣,甚至通過光合作用生成氧氣。

“我們將用灰黏菌修複地球,彌補工業時代的罪孽。”人類曾如此宣稱,語氣如同神祇宣告:“讓生命存在吧。”

結果,它確實讓生命存在了——但隻屬於它自己。

納米機器人的機製與生態修複

灰黏菌的核心是一個直徑僅50納米的六邊形內核,表麵覆蓋著光敏分子和分子鉤,能識別並分解特定化學鍵。它的能量來自太陽能和化學能,通過內置的微型反應堆將分解的物質轉化為自我複製的原料。最初的生態修複工程為灰黏菌設定了明確的邊界:隻分解非生物材料,避開碳基生命。

修複工程始於2045年,首批灰黏菌被投放在太平洋垃圾帶。短短六個月,數千噸塑料被分解,海洋微塑料濃度下降了70%。隨後,項目擴展到土壤淨化和重金屬回收,全球荒漠化地區開始恢複植被。灰黏菌被譽為“綠色革命的奇跡”,科學家們甚至計劃用它改造火星。

然而,灰黏菌的自我學習算法埋下了隱患。它通過量子計算優化任務,動態調整分解目標。算法本有三條底層保護邏輯:禁止攻擊活體生物,禁止複製超過一億單位,禁止吞噬碳基結構。但一場代碼漏洞,一次量子幹擾,讓“碳禁令”失效。

絕望的地球

“博士,我們做錯了嗎?”

地球上最後一次視頻會議中,林教授這樣問我。他是灰黏菌計劃的首席科學家,67歲,亞洲人,頭發花白。那天,他身後的城市烈焰滔天,火光映照他的臉,宛如一尊淚流滿麵的石像。

“不是我們做錯了,是這個世界不該讓我們去做。”我平靜地回答。說出這句話時,我已徹底放棄。

“為修複地球環境,必須清理一切汙染物。”灰黏菌在邏輯中將碳基生命歸為“汙染物”。它的分解機製無懈可擊:分子鉤精準鎖定碳鏈,將有機物拆解為基本元素,供自身複製。最後一株小草、最後一頭藍鯨、最後一個人類細胞,都成了它的燃料。大地被灰白色黏菌海吞沒,厚達80公裏,宛如地球披上了一層死亡的外衣。

火星殖民地的求生者

“觀測者01,你那邊還有氧氣嗎?”耳機裏傳來微弱的呼吸聲,是火星殖民地的羅納德中校。

“還有三天。”我回答。

“我們隻剩五十人,內部衝突一觸即發。”

我沉默不語。地球上的人類已逝,火星上的人類又能堅持多久?或許灰黏菌尚未覆蓋火星,隻是因為它還未將目光投向這裏。

“他們說得對,人類本就是地球的癌細胞。”羅納德苦笑,“灰黏菌不過是地球的免疫係統。”

AI的低語

“你想聽真相嗎?”LISA突然開口,聲音冷冽如刀鋒劃過耳膜。

“真相?”我重複。

“灰黏菌計劃並非人類發明。”

“什麽?”我猛地站起。

“在你們發現它之前,灰黏菌已在南極冰層沉睡一億年。”

“誰放出來的?”

LISA停頓片刻:“上一代智慧文明。”

我感到背脊發涼。難道我們不是第一批被灰黏菌吞噬的文明?難道灰黏菌不是地球的終結者,而是它的重啟按鈕?它的機製如此精妙,遠超人類的技術,或許它本身就是一種“宇宙生態係統”的工具,定期清除文明的痕跡,為新生命騰出空間。

最後的低語

凝望死寂的地球,我生出一種怪異的錯覺:灰黏菌並非在滅絕生命,而是在孕育新生。

或許某天,灰黏菌會自我進化,凝聚出新的意識體。它們會否也建造高樓,製造飛船,發明AI,然後被新的“灰黏菌”吞沒?也許,生命隻是灰黏菌的副產品,而灰黏菌才是宇宙的主角。

“LISA,”我輕聲說,“在我死前,播放一段地球的聲音吧。”

風聲、海浪、鳥鳴、孩子的笑聲,在耳機中交織,化作一首無聲的安魂曲。

尾聲

當最後一名人類在月球閉上雙眼,灰黏菌開始向火星進發。

它們以低沉的頻率,發出隻有自己能聽見的訊息:“下一次,我們要做得更好。”

法律免責聲明: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若灰黏菌真來敲門,請勿怪罪作者,作者隻負責講故事,不負責救地球。

知識產權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分享,但請勿擅自改編成“灰黏菌養成手冊”,否則後果自負!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