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你的第一次死亡
———你是什麽時候不再做你自己的?
我認識一個叫林然的女孩。大家都叫她然然。
她三歲的時候,會一連幾個小時用蠟筆塗鴉。她的畫作狂野不羈——紫色的太陽、綠色的兔子,還有在空中倒掛遊動的魚兒。她會跑到媽媽麵前,眼睛閃閃發光,像珍寶一樣舉著畫紙。“媽媽,看!這是我夢裏的天使!”
媽媽會眯起眼睛,皺起眉頭,說:“怎麽這麽亂?你就不能畫點正常點的嗎?”
就是從那天起,然然不再畫天使了。她開始臨摹“正常”的畫——樹木、房子,各種無聊的東西。她還是個孩子,但她內心深處的某種東西,那種火花,就這麽……死了。
不是失去了,而是被扼殺了。
死亡不是心跳停止,而是你學會不再做自己。
我們大多數人不會死在醫院的病床上。我們死在課堂上,死在父母的責罵中,死在考試不及格的紅墨水裏,或者死在有人嘲笑“你不夠好”的那一刻。
我奶奶常說:“孩子天生眼裏有光芒,但這個世界很快就會把它扼殺。”她並非引用經文或什麽花哨的話——隻是從我看著人們逐漸萎縮的人生經曆中說出這些話。
你是什麽時候開始變成別人的?
我八歲在學校寫了一篇作文:長大後我想成為一名宇航員。老師讀給全班聽,我站在那裏,挺起胸膛,感覺自己已經觸摸到了星星。但當我回到家時,我爸爸幾乎沒抬頭看著報紙。“宇航員?你連數學都過不了。”
我記得我的臉紅了,不是因為憤怒,而是因為羞愧。仿佛我竟然做夢,真是個傻瓜。
那天晚上,我把“宇航員”從我的清單上劃掉了。到了高中,我跟別人說我“大概隻會找份政府工作”。穩定。安全。可不是我。
我沒有停止愛星星,隻是不再相信自己能觸及它們。
童年不是天堂——而是戰場。
我們總覺得孩子們很輕鬆,無憂無慮,天真爛漫。那隻是成年人在美化自己的遺憾。真正的童年?它是一門速成課程,教你如何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
* 你不再哭泣,因為“大孩子不哭”。
* 你隱藏憤怒,因為“好孩子不頂嘴”。
* 你學會了撒謊,因為說實話會給你帶來麻煩。
你不是在長大,而是在學習如何生存。
我的表弟曾經告訴我:“孩子就像黏土。世界把他們捏成各種形狀,他們甚至都沒有注意到,直到為時已晚。”一切就是從這裏開始的——所有的喧囂、期望、規則,讓你忘記了自己是誰。
然然的故事並沒有在三歲時結束。
她長大了,考上了名牌大學,成為了一名設計師。理論上,她很成功。但她卻很痛苦。“我一直在畫畫,”她有一次喝咖啡時告訴我,“但感覺就像……空虛。”
幾年前,她參加了一個冥想靜修。六個小時後,她失聲痛哭。她說感覺自己仿佛回到了三歲,坐在老房子的角落裏,畫著那輪紫色的太陽。“那是我的靈魂,”她說。“那是我。”
她意識到,她並沒有感到沮喪。她隻是多年來一直試圖成為別人,卻被深深地壓抑著。
然然三歲去世。她在三十三歲時開始重獲新生。
現在的你是誰?
停下來思考一下。認真思考:
* 你說的話是你自己說的,還是你被教導說的?
* 你的衣著是你喜歡的,還是為了避免引人注目而穿的?
* 你的工作是你想要的,還是父母逼著你去做的?
如今的你,或許隻是一堆雜糅的意見,沒有留下任何空間表達自己的聲音。
我奶奶稱之為“行屍走肉”。不是僵屍,而是忘記了如何做回自己。
曾經的你仍在等待。
你還有另一個版本,那個天真爛漫、相信不可能之事、不怕古怪、不怕喧鬧、不怕坦誠的孩子。那個孩子並沒有消失,你隻是把他們鎖了起來。
要想重獲新生,你必須回到過去。想象一下年輕時的你,靜靜地坐在你內心深處某個安靜的角落。告訴他們:“我很抱歉把你留下了。我現在就在你身邊。”
揮之不去的問題:
你去世時幾歲?是考試不及格的那天,還是被人罵笨蛋的那天,又或是決定不再說真話的那一刻?
找到那個時刻。從那一刻開始,你開始挖掘。在那裏,你會發現真正的自己,雖然被埋葬,但依然呼吸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