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卡特琳娜·維特爾,35歲,柏林大學量子物理實驗室博士後。她的頭發如晨霧,眼神像午夜未明的幽穀。她的生命被兩個字定義:驗證。
她主導一項實驗計劃,代號Q-0.0,試圖將意識與量子狀態綁定,驗證一個終極假說:人類的思維、情緒、時間感,皆為量子疊加態的衍生。她內心藏著一個隱秘動機:她想破解死亡的本質。不是哲學的終結,也非生物的衰竭,而是死亡是否真的存在,抑或僅是量子塌縮的視覺假象。
她的弟弟十七歲時溺亡於波蘭的湖泊。七天後,屍體被打撈上來,已無法辨認。母親在認屍室問她:“這還像他嗎?”她沉默三分鍾後說:“這像一個態函數坍縮後的最低概率形態。”從那天起,她決心找到死亡的構造公式。
實驗進行到第71天,她在光子幹涉儀上設置延遲觀測器,讀取大腦活動與粒子路徑選擇的潛在聯係。一次偶然的延遲采樣中,她看到令人震顫的圖像:在被觀測前,光子有99.7%的概率選擇A路徑,僅0.3%選擇B路徑。但當她盯著界麵發呆三分鍾後,粒子路徑塌縮為B。她什麽也沒做。她意識到,不是她改變了實驗,而是她的存在本身成了變量。她低語一句不知從何而來的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
她夢見自己死了。夢中,她漂浮在實驗室上空,桌椅、設備、同事化為光粒。她的肉體仍在呼吸,但她已不在其中。奇異的是,夢裏的她醒來後繼續實驗,仿佛一切如常。她猛然領悟:死亡不是離開世界,而是意識從一種糾纏狀態脫離,進入另一種糾纏。
卡特琳娜的筆記寫道:“我們誤以為死亡是終點,生命是淨垢之爭。可事實是:‘我’從未增加,也未減少。所有‘我是’的瞬間,隻是宇宙疊加與塌縮中的目擊者。就像你手中那張照片,從未動過,你卻以為它在記錄時間。真理不是有,不是無,而是無以名狀。”
一個晴朗的冬日清晨,卡特琳娜穿著灰大衣,來到少年時弟弟溺亡的湖邊。她站在冰麵上,輕聲說:“你從未真正死過。你隻是從一個觀察者的視野中隱身了。”她將一張實驗數據紙丟入風中,紙片在空中旋轉三圈,落入湖心。她微微一笑。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到:世界從未多過什麽,也從未少過什麽。存在本身,即是空。
卡特琳娜的論文最終被實驗室駁回,理由是缺乏可重複性。但她已不在意。她開設了一門非官方課程,名為《不生者的物理學》,副標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存在即幻象,幻象即真實。她笑著對學生說:“從今天起,所有的存在,你們都得學會先放下。否則,你們永遠看不到真正的世界。”
法律免責聲明:本故事純屬虛構,若與現實雷同,純屬巧合。請勿嚐試用量子物理解決人生困惑,作者概不負責您家貓的薛定諤狀態。
知識產權聲明: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先問我,不然小心我用量子糾纏把你的鍵盤變成貓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