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微信:他繼續幹下去,國家會更好嗎?

(2025-10-20 20:07:31) 下一個

https://mp.weixin.qq.com/s/lngpm2LcGXJdWTClNqcBMg

他繼續幹下去,國家會更好嗎?

 
最近寫的古代名人係列,前兩篇寫了曹操、宇文護,今天這篇一看標題,我想很多人大概就已經猜出來本文寫的是他:五代後周世宗皇帝柴榮。畢竟,在互聯網上惋惜他、認為他要是不病死,“繼續幹下去,國家一定會更好”的人太多了。
Image
柴榮在史書上被認為是“勵精圖治”的明君,可惜天不假年,在位不滿六年就英年早逝。他曾立下“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誌也就此成空。雖然曆史不容假設,但本文還是想跟朋友們探討一下:如果柴榮不英年染病早逝,他繼續幹下去的話,國家真的會更好嗎?真的會像很多人惋惜的那樣,“要是柴榮不死,而是繼續幹下去,國家一定會更好,能收回燕雲十六州,不會出現弱宋,不會有之後的靖康恥,甚至恢複漢唐的榮光都有可能”?
五代時期是個亂世。柴榮早年曾隨商人在江陵販茶,對社會積弊和底層人民的疾苦有所體驗。後周開國皇帝郭威全家被後漢隱帝殺死,柴榮被姑父郭威立為皇子。後周立國後,郭威委任柴榮治理澶州。柴榮為政清肅,使盜不犯境。
當然,柴榮最讓人佩服的還是他的軍事能力。
顯德元年二月,柴榮初登皇位,人心不穩。北漢和遼國聯兵進攻。開封城人心惶惶,投降主義和逃跑主義彌漫在後周朝堂上,大臣們的心頭被失敗的陰雲籠罩,新朝廷麵臨在高壓下可能隨時崩盤的危局。關鍵時刻,柴榮決定禦駕親征,取得了高平之戰的重大勝利,打出了軍威,振奮了士氣,堅定了群臣的信心,當然也穩固了柴榮的皇位。
顯德二年,柴榮發兵攻後蜀,收複成、秦、鳳、階四州。蜀地有山川之險,易守難攻,柴榮的戰果相當不錯。
柴榮三征南唐,將南唐淮南江北的大片土地收歸後周所有,南唐中主李璟自削帝號,稱“江南國主”,向後周稱臣。南唐是當時除了後周之外割據政權中實力最強的,柴榮攻打南唐取得的戰果可謂顯赫。
顯德六年,柴榮再次禦駕親征進攻當時東亞最強大的遼國,收複燕雲十六州中的瀛州、莫州、寧州。正當柴榮準備進攻幽州的時候忽然染病,班師回朝後很快去世。之後就是大家熟悉的“陳橋兵變”的曆史橋段,後周被大宋取代。
顯然,以上實打實的案例能夠證明:柴榮確實是一位知道民間疾苦,懂得民政治理,尤其善於打仗的有為君主
但是,回答本文標題提出的問題:如果柴榮沒有染病英年早逝,他繼續幹下去,國家真的會更好嗎?
我這裏可以先給出答案,不會
柴榮雖然畫了個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大餅,看起來很誘人,但這個大餅他可能吃不下,因為這個“大餅”所體現的戰略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按照柴榮的戰略設想,他先花十年時間掃平割據,統一天下,然後罷兵息戈,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大概也是十年時間,之後再花十年“搞建設”、“建盛世”。
柴榮這個戰略的“硬傷”其實也非常明顯。五代時期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民間早就困頓不堪,應該“先養民”恢複國力、民力,再統一天下,至少也得是“一邊統一天下,一邊養民生息”,否則的話,內部可能會先崩盤。趙匡胤公元960年建立北宋,大宋朝979年滅亡北漢,完成統一,這個過程持續了19年。大宋朝采取的是“一邊統一天下,一邊養民生息”的政策,等到天下統一的時候,老百姓為了供養朝廷用兵的巨大開支已經不堪重負。柴榮想用十年的時間,在不優先“養民”的情況下先“統一天下”,等天下統一之後再讓老百姓“休養”,問題在於,老百姓會等到“十年以後”嗎?宋朝19年的統一進程如果被柴榮壓縮到十年內完成,老百姓的負擔必然急劇加增,老百姓能扛得住嗎?我們承認柴榮的軍事能力確實很強,但曆史上前方軍隊還能打,後方百姓不堪重負先造反了將王朝掀翻的案例也有很多,誰能保證柴榮如果沒有“英年早逝”,按照他的戰略,他不會成為其中的一個案例?
如果看看史實我們就知道,柴榮在某方麵來講你真的可以說他是個“窮兵黷武”的皇帝。因為他軍事能力強,他在位五年半期間,後周幾乎一直在打仗,沒有停歇過顯德元年,從二月打到六月,高平之戰勝利後,柴榮乘勝進兵太原,發起圍城戰,企圖一舉滅亡北漢,史載時大發兵夫,東自懷、孟,西及蒲、陝,以攻晉陽,不克;會久雨,士卒疲病,乃議引還”;顯德二年,柴榮對後蜀用兵,戰爭從五月打到十一月,這年九月是閏月,比平常年份多一個閏九月,戰爭持續了八個月;顯德三年征南唐,這年前五個月都在打仗顯德四年兩征南唐,戰爭加起來持續時間為半年顯德五年,征南唐的戰爭持續到這年四月才結束;顯德六年四月柴榮禦駕親征伐遼國,打了42天仗之後他生病了,隻好取消進攻幽州的計劃而班師,如果他不生病,打遼國這種血條非常厚的大國,戰爭不知道持續到何時。
我們知道,戰爭是非常燒錢的,軍糧、軍械、軍人都要老百姓供養,甚至還要從老百姓當中拉壯丁,減少本可以用於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如果從公元975年黃巢造反算起,到柴榮即位的時候天下已經亂了80年,老百姓已經在“水深火熱”的亂世中煎熬了三代人的時間,可以說天下已經是“民窮財盡”、“民不聊生”。這種情況下老百姓打下的每一粒糧食、賺到的每一個銅錢,都更想用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吃口飯,活下去,而不是被朝廷征收去用來打仗。
柴榮的連年征戰對資源的需求與老百姓“活下去”對資源的需求之間就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怎麽辦?當然是“行苛法,用酷吏”,加緊搜刮盤剝老百姓,以為朝廷獲得支持戰爭的資源;畢竟支持戰爭的資源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隻能“取之於民”。
這方麵咱不能冤枉柴榮,一切以史實為證據。
《新五代史·卷十二·周本紀第十二》記載 :後周顯德二年十二月,酷吏陶文舉在宋州征收殘租,致使州民數千人受刑,“冤號之聲聞於道路”,甚至有數人“不勝其刑而死者”。所謂“殘租”,是農民已經交租但並未交足額之間的差額部分。農民又不是完全沒交租,隻是交租沒交夠,僅僅為了“差額部分”的榨取就已經開始對老百姓采用如此殘酷的手段,不惜打死人。
戰爭實在太耗錢了,為了保證對戰爭的支持,從老百姓身上榨取到資源尤其重要。《舊五代史·周書·世宗本紀》記載:柴榮采取了“官員逐層負責,官員聯名擔保”的模式來保證從老百姓身上榨取資源的高效性。完不成任務的官員會被“嚴懲”;官員可以舉薦別的人當官,但如果被舉薦者沒能完成皇帝派給的任務,完不成任務的官員和這名官員的舉薦者會被一同治罪。顯德四年十月,左藏庫使符令光因督造軍士袍襦不及時,“以小過見誅”,“人皆冤之”。
後周官員完不成征收錢糧、打造軍械的任務就可能遭遇殘酷的懲罰,那頂著如此巨大壓力的官員對百姓會如何苛酷,可想而知。這種殘酷有時候連周世宗本人都覺得“過分了”,《舊五代史》記載柴榮“稟性傷於太察,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
顯然,柴榮雖然知道民間疾苦,嘴上也說“為了老百姓”,但他實際上做的事可不是“讓老百姓日子更好過”的。
柴榮一味的嚴苛管理模式讓官員也不真心擁護老柴家。趙匡胤陳橋兵變的時候,大周滿朝文武之中文官隻有範質、武將隻有韓通站在老柴家一邊,其餘的都支持老趙家。
其實,我認為,跟趙匡胤比,柴榮是不如趙匡胤的。如果柴榮不死,繼續幹下去,大概率還不如趙匡胤。
當然,我這樣說也是有證據的。
開封府傳言“柴榮死後,點檢做皇帝”。柴榮信了這個傳言,當時的點檢是張永德,於是柴榮讓自己更信任的趙匡胤代替老張接任點檢,以破掉“點檢做皇帝”的讖言。柴榮難道不想想:接替張點檢的趙點檢難道不也還是點檢?如果真該“點檢做皇帝”,那你換上來的趙點檢不也該做皇帝?
“點檢做皇帝”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個武將坐大難以控製的問題。柴榮隻能想到換個自己更信得過的人上去,他想不到是點檢這個職位的存在本身就是問題所在;趙匡胤就能想到從製度層麵解決“武將坐大不好被皇權控製”的問題,杯酒釋兵權,建立以文官駕馭武將、讓武將之間互相牽製、“兵將分離”的新製度。
從這方麵來講,趙匡胤比柴榮水平高多了。
另外,柴榮戰術上打仗確實厲害,但戰略上就比不過趙匡胤了。看看柴榮怎麽打仗的,他打南唐、打北漢、打後蜀、打遼國,都是“把對方打得很疼,但沒有打死”,他這種打法,跟多國結下仇,還不把仇人殺死,將來很可能出現“被柴榮打疼但沒打死的諸國”聯合起來對抗後周的局麵;而趙匡胤是“要麽不打,要打就隻打一國,打到該國滅國為止,再進行下一場軍事行動”。趙匡胤隻打一國,別國就有僥幸心理,“反正沒打我”,再加上宋朝確實強大,惹不起,就不會出兵協助被大宋收拾的國家以免得罪趙匡胤給自己招來麻煩,宋軍就可以從容滅掉一國,然後重複這種戰略,實現“各個擊破”,而不會像柴榮的戰略那樣,容易讓自己陷入被“群毆”的困境。
顯然,從這方麵來講,趙匡胤也比柴榮水平高多了。
另外,柴榮雖然說“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但他沒有等到天下統一,更沒有“休養百姓”,顯德三年正月,他就開始征發開封府及近畿的曹、滑、鄭州丁夫十餘萬,“擴建開封城”,打造更上檔次的京城和宮殿。連年征戰的年月,柴榮再征發十餘萬民力、消耗大量資源“上馬大工程”,這算體恤民生嗎?這合適嗎?這跟隋煬帝做的事在性質上差不多吧?
所以,柴榮“英年早逝”真的沒什麽值得惋惜的。如果他繼續幹下去,國家的未來極大概率不如趙匡胤當皇帝會更好,因為趙匡胤的水平確實比他高,而且高多了。
要說惋惜,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中不明不白死去可比柴榮病死值得惋惜多了。趙匡胤如果不死,他百分百比他弟弟強,這幾乎是史學界公認的結論了。趙光義搞權謀鬥爭的水平確實高,但論治國理政、帶兵打仗,“高粱河車神”會被他哥秒好幾條街。
要我說,柴榮39歲“英年早逝”其實對他來講是一種幸運,在史上留下了正麵形象。而他如果不死,繼續幹下去的話,他那套玩法大概率會讓他“晚節不保”。
曆史上很多人,如果“早死幾年”,形象會光鮮許多。
李隆基如果在天寶十四年六月死去,他的地位會比現在高多了。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祿山造反,肯定有人說“如果唐明皇不死,安祿山絕不會反”;也肯定有人說“如果唐明皇不死,就算安祿山造反,以唐明皇的英明神武,安祿山造反還不被唐明皇分分鍾撲滅”,言語中充滿著對唐明皇的惋惜。
距離柴榮更近的後唐莊宗李存勖,其軍事生涯跟柴榮比,能亮瞎柴榮的眼;如果滅了前蜀後李存勖忽然死了,那惋惜他的人估計會比惋惜柴榮的人要多多了!誰會預料到李存勖會“光速隕落”?誰不歎息一聲“若李亞子哪怕多活十年,也鐵定統一天下”?
本篇前文提到的另一位皇帝隋煬帝楊廣,如果他在把他爹積攢的家底子折騰完之前,比如大業十年,他就死了,之後的皇帝繼位之後如果能延續大隋江山,楊廣開鑿的大運河是真正的“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在之後千餘年的時間裏,看到這條大運河,誰不稱讚楊廣一聲“聖君”?就算接替楊廣的皇帝把大隋朝玩砸了,因為大隋朝沒有亡在楊廣手裏,肯定有人惋惜“如果楊廣不死,以楊廣的能力繼續操盤大工程,工程能建完,隋朝也不會亡”......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