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uLzPXgYRkeppM1g1jIl8A
近期,我的公眾號出現異常情況。例如,顯示的閱讀數大幅減少,明顯不正常,向微信反饋了幾次,依然沒有真正解決。今再發一帖,測試一下。這是一篇寫於三年前的文章,沒有發表過,今拿出一曬。
據南昌鐵路局官方微信“南昌鐵路”2016年5月16日報道:南昌供電段南昌西供電車間助理工程師李雲鵬、檢修車間助工陳宣池新婚之夜,鋪開紙張,工整地抄下黨章,給新婚之夜留下美好的記憶。
▲照片中,男主人公手腕上沒有表,女主人公的指甲是紅的。
發布者的本意是正麵報道,宣傳正能量。消息發出後,很快就成為火爆的帖子,此消息的閱讀量創了這個公眾號的紀錄,也是發布者始料不及的。本想正麵宣傳,卻沒想到這種擺拍造假被群眾看出端倪,從而引起大家的吐槽和質疑,甚至反感。
▲照片中,男主人公手腕上出現了表,女主人公的指甲依然是紅色的。
▲照片中,女主人公指甲上的紅色消失了。
弄巧成拙成了反麵典型,更是出乎發布者意料之外。這種缺乏常識,有背於常理,利用宣傳機器人的宣傳報道,把嚴肅的政治學習形式化、庸俗化了。
正所謂員工添藥,組織放炮。
這件事情使我想到,有些地方書協,在文化惠民活動中,也存在著“做給別人看”的形式主義。例如,每年的春節,各地書協都要開展送春聯、送“福”字等文化惠民活動。但是,這樣一個好端端的活動,在一些地方卻演變成為了一場“形式秀”。有一個地方書協印製了數萬副春聯、數萬張“福”字,在車站內、列車上,逢人便送,也不管別人要不要,是不是真的有這方麵的需求。書協要的是場麵、規模,要的是“宣傳效果”,至於說造成的浪費,全然不顧,反正又不是自己買單。這樣的活動,很有迷惑性,看著表麵風光,像是一個文化惠民的“大活動”、“好活動”,實則是鋪張浪費,缺少溫度,不接地氣,群眾根本不會買賬,隻會拉低書法家在群眾心目中的分值。
在工作中,我們首先要想到的是群眾需要什麽?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一切以群眾為中心,而不是以“我”為中心。既然要搞文化惠民活動,就要站在群眾的立場思考問題,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送去群眾需要的東西。有些書協領導,以“我”為尊,不做調查研究,不管群眾是否需要、接不接受,搞“強買強賣”,搞形式主義,將好活動搞砸。
▲擺拍痕跡明顯。
我們常嘮叨春節的年味變淡了。仔細想想,書法家沒有責任嗎?曾幾何時,雙節期間,街頭就會出現擺攤賣春聯的藝人,那一副副紅紅的對聯構成了節日的一道風景。這也是年味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和構成部分。現在可好,春聯是車站送、社區送、銀行送,特別是服務行業,在春節期間幾乎都會免費送春聯。其結果是,街頭賣春聯的藝人消失了,他們的飯碗被我們砸了。
文化惠民也要像扶貧工作一樣,精準服務。我們還拿“春聯”為例。對於相當一部分群眾,我們可以指導他們自己動手寫春聯;對於一部分不願意自己寫,而家庭條件並不困難的群眾,就讓他們花錢購買;對於生活確實困難的群眾,書法家可以免費為他們書寫春聯。
自力更生,豐衣足食。我們要發動群眾盡量自己動手寫春聯,書法家要做的,就是輔導、服務。曾經有人問我:“手寫的春聯與印刷的春聯有何區別?”我回答他說:“它們本質的區別在於,手寫的春聯是‘活’的,印刷的春聯是‘死’的。”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形式主義害死人。就像前麵的報道一樣,新婚之夜不去啪啪啪,而是抄抄抄,還生怕別人不知道,竟然留一個攝影師在洞房裏拍照。這樣的“新聞”報道令人不恥,讓人作嘔。
文化惠民工作任重道遠,是一件長期的工作。活動需要形式,但並不等於形式主義,更不能脫離常理。我們要沉下心來,以人為本,讓群眾滿意,真心服務,用心履職,避免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潭。
黃俊儉,《書法導報》副總編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新聞出版傳媒委員會秘書長、中央財經大學當代書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微信號:13700873716
掃描上麵的二維碼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