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WqobP8XlbBdxh4XDaCO4ow
導讀:時至今日,“特供”可謂深入人心。一麵是因食品安全等問題引發的對“特供”的批判,一麵是因權力觀念等滲透導致的對“特供”的追捧。深諳此道的商家,則魚龍混雜地打著“國宴專用”、“人民大會堂特供”等旗號斂財。取消“特供”,已成時代趨勢。
一、特供的起源
“如果一方麵害病的同誌喝不到一口麵湯,青年學生一天隻得到兩餐稀粥,另一方麵有些頗為健康的‘大人物’,作非常不必要不合理的‘享受’,以致下對上感覺他們是異類,對他們不惟沒有愛,而且——這是叫人想來不能不有些‘不安’的。”
這是1942年3月,在延安從事馬列著作翻譯的高級知識分子王實味,在目睹了延安“衣分三色、食分九等”的等級供給製度後,寫下的文字。(王實味也因為《野百合花》被打入冷宮,胡宗南進攻延安時,王實味被組織大刀砍頭。)
列寧時期蘇聯設立的“療養食堂”,可視作特供製度的最早起源。斯大林時期擴展建立的小白樺商店,蘇共中央幹部可以憑“特殊配給卡”,以低廉價格購買國內稀缺的食品和進口貨。
1941年9月,從蘇聯回來的任弼時出任中共中央秘書長,按照蘇聯體製健全了嚴格的等級供給製,同時完善了機關食堂的管理製度。比如,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工作人員夥食分為“大中斜三“灶”,其中,小灶僅麵向部長級別及以上的幹部或十年以上黨齡者。
建國後,各式各樣的“特供”有增無減,從政府出資運營的“菜籃子”,到依口味定製的香煙,到隻為領導人製衣的裁縫,60多年來特供製度未曾間斷。而對於很多人來說,“特供”,神秘而遙不可及。
二、特供的高度發展
1959年至1961年,中國進入了三年困難時期,同時也是特供製度高度發展的時期。
對享受“特供”待遇的幹部,因權位高低和官職大小而製定標準。如“四副雙高”(人大副委員長、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與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的標準是“除按照北京市居民定量供應之外,每戶每天再供應鮮肉1斤,每月供給雞蛋6斤,白糖2斤,甲級香煙2條,食油、果蔬等適量。”
在困難時期,執行特供任務的34號供應部,能做到特供保證,實屬“不易”。據鳳凰衛視報道,由於商品匱乏、食物短缺,中央令全國各地以“政治大局”為重,壓縮當地人民的基本需求,全力以赴支援北京。
改革開放後,食品短缺的情況逐漸不複存在。1980年代末,部分全國政協委員提出取消高級幹部特供點,中共中央政治局隨後通過決定,規定“取消對領導同誌的少量食品‘特供’”。然而,後來對領導幹部的特供實際上並未取消,反而又有新的發展。34號供應部也仍然在為領導幹部提供特供食品。
時至今日,已由二商局股份製改造成立的北京二商集團,每年還須承擔北京70%的“特供”工作。以2009年全國“兩會”為例,二商集團為“兩會”共儲備15大類 1191個品種食品,並籌措1404萬元大宗商品,通過其下屬11家單位,“特供”全市26家酒店。會議期間,34號供應部職工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以實現“特供產品合格百分百、網點配送零誤差、信息傳遞全暢通”目標。
在確保“特供”的同時,34號供應部也逐漸轉向商業化經營。公司注冊了“34號”的圖形、數字和文字等商標,並推出自有品牌商品——作為“特供”機構存在的供應站,最終也匯入改革的洪流中。
食品特供——香山農場
比34號供應部更早的,是北京玉泉山附近的“香山農場”。
建國後不久,在曆來被稱為“皇家禁地”的北京玉泉山附近,一座歸屬於中央警衛局管理的農唱—“香山農潮建成,產品專供副總理以上中央領導和部分老中央委員,開啟了新中國為高級幹部服務的農產品特供製度。
周恩來視察香山農場
在供給製年代,首長沒有工資,大多在中南海西樓總特灶就餐。少數願在自己家裏吃的,由公務員打回去,菜肴變化不大。總體上是農場提供什麽,就做什麽。除了保證“五大書記”(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的需要外,其他首長隻能按照“先來後到”、多則多給,少則少供等辦法來解決。
進入薪給製年代,香山農場則以“真材實料”和“物美價廉”,來保證“(首長)夫人們為了有計劃地安排好生活,都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農產品”的要求。
由於香山農場的特殊性,其規模也不斷擴大,並在部隊介入下,組建了更大的生產班子——“玉泉山農潮。除了稻子和蔬菜外,玉泉山農場還開墾了山坡荒地,栽種果樹。
到了收摘季節,果品分為以、二、三級。以蘋果為例:一級最好,專供首長;二級次之,供機關幼兒園;三級最差,供機關工作人員(包括首長孩子)。
有一年初夏,毛主席提出要吃桔子,然而季節不對,新的要等到9月才能上市。因此,農場專為毛主席試種了幾樣平時他愛吃的反季蔬菜和瓜果,如苦瓜、青椒、木耳菜、南油菜、無籽小西瓜等等。對此,有人解釋為“專供中的特供”,有的則戲稱“我們種的是黨中央一塊小小的自留地”。
1956年後,香山農場按政策改變劃歸北京市統一管理。之後,中南海首長各家和總特灶的基本副食需要,就由北京巨山農場提供。
2011年,相關媒體報道稱,巨山農場隸屬於北京首都農業集團有限公司,為國家高級官員的瓜果蔬菜主要供應地。農場位於首都環境保護區的西山腳下,水質、大氣、土壤的質量均達到國家規定的優級標準,主要以綠化食品生產為主。
香煙特供——“132小組”
如今,四川什邡煙廠還珍藏著一幅毛澤東吸煙時的照片,桌上有一個白皮煙盒,上麵標有“2號”字樣。
什邡是有近200多年種煙曆史的曬煙之鄉。然而,70年代最讓什邡煙廠和範國榮為人稱道的,則是當年為領導人生產特供煙的“132小組”。
由於原料缺乏,甲級卷煙在1960年也被列入特需供應範圍,首先保證外事和國家重大活動用煙,其次是供應高級領導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
範國榮,當年什邡煙廠的製煙工人。1964年秋,他收到所在什邡煙廠的書記的通知,“到成都去完成政治任務。”入選的成員一共四人,都是政治合格、技術過硬、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去了成都之後,他們才知道是要給賀龍造煙。
忙完了,四名師傅回到什邡。不久,黨委書記又通知他們:毛主席平常抽的是紙煙,現在犯了咳嗽病,所以改抽雪茄。現在,咱們廠開始給毛主席製作雪茄。
接到任務之後,什邡煙廠共研製出35個雪茄配方,在樣品試製成功之後送交北京。其中的1、2、13、33號成為選定產品,毛主席選定的是2號煙,屬於味道較淡、食指般粗的中號雪茄。
毛澤東抽的2號雪茄煙。
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為了確保毛主席的抽煙安全,供煙生產組從什邡遷往北京。由於給部分領導供應的是13號煙,給毛主席供應的是2號煙,生產組被稱為 “132小組”。小組設在南長街80號,牆上拉著電網,門口有士兵站崗,對麵就是門牌號為81號的中南海。“132”的工作由中央辦公廳直接領導,生產原料依舊由什邡提供。
給中央領導造煙,安全最重要。範國榮老人回憶,“當時我自己生產煙的那個小屋,安全措施非常到位,周圍拉著鋼絲網,進屋以後,特製的煙放在一個上鎖的大鐵櫃子裏,鐵櫃子裏還有一個上鎖的小櫃子。逢年過節要放假的時候,門窗上都要上封條。”
1976年9月,毛主席去世,“132”在年底宣布停止生產,範國榮等人轉成北京煙廠的職工,特供煙的生產交由北京煙廠負責。
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北京煙廠與中南海警衛局協商後,將當時為毛主席提供的卷煙起名“中南海”並注冊商標,“中南海”由此走出了南長街80號。
服裝特供——紅都服裝
在公司大堂內,櫥窗裏放置著紅都為毛澤東製作的灰色中山裝,其後寫著, “1949·勝利者的選擇。”
紅都公司大堂櫥窗裏,陳列著為毛主席製作的中山裝。
半個多世紀以來,由“中央辦公廳特別會計室服裝加工部”與滬上服裝名店合並發展而來的紅都公司,幾乎獨享了為中央領導人製衣的政治殊榮。
新中國成立後,國事交往、高層領導互訪頻繁化,領導人出席重要活動增多,著裝得體顯得十分重要。
1956年,中央辦公廳決定,從上海把一些“紅幫”裁縫調運到北京,組成“中央辦公廳特別會計師服裝加工部”,專為國家領導人和外事人員做衣服。“紅幫”,因其為“紅毛”(洋人)縫製洋服而來。
經過了嚴格的政治審核和體格檢查後,12名紅幫裁縫被選用。他們被安排住進了中南海一個小院的集體宿舍裏,日常通信必須遵守保密製度,外出還要特別批條,按時回來再銷假。
他們接到的首要任務,是在9月中共“八大”召開前為毛澤東設計合體的著裝,讓他以嶄新的形象出現在主席台上。
8月的一天,已是半夜12點,技術最好的田阿桐裁縫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來到中南海書房,他要為毛主席量體製衣。出於安全考慮,他隻能站在毛澤東5米開外“目測量體”。但憑著豐富的經驗,田阿桐一次目測成功。
根據毛澤東額頭寬,臉龐大,身材魁悟的特點,田阿桐對傳統中山裝的款式進行了改造。他設計了一種新型衣領,將傳統小領改為闊而長的新型尖領,並根據毛澤東脖子特點將領口增開到46公分。在裁剪上,為突出毛澤東身材挺拔,田阿桐特地將上衣前闊及後背做得稍寬,後片比前片略長,墊肩稍微上翹,中腰稍凹陷,袖籠也略有提高。
毛澤東對這樣的設計非常滿意,還特地拍了一張半身標準像。後來,這張標準像被掛上了天安門城樓,田阿桐由此包攬了70年代中後期毛主席所有的製裝任務。
隨著改革開放,中共領導人著裝風向也在變化。
1983年2月,胡耀邦與深圳市委、市政府同誌座談。他問道,“你們穿的衣服怎麽還是老樣子?我讚成你們穿西裝,因為你們要同外商打交道。”時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笑著說,“耀邦同誌你先帶個頭穿西裝,我們才沒有顧慮,膽子才會壯起來。”胡耀邦則回答,下次來深圳一定穿西裝。
其實早在1981年,田阿桐師傅就開始為胡耀邦製作西服。胡耀邦總書記是第一位請紅都製作西服的中央最高領導人。紅都技師為中央領導人製作的西服,通常采用平駁領、前襟兩粒單排扣,顯得幹練莊重。
1984年後,紅都走向大眾,而在這之前,普通百姓是沒有機會穿上紅都服裝的,來紅都製裝需要持省部級以上的介紹信。
時至今日,“特供”可謂深入人心。一麵是因食品安全等問題引發的對“特供”的批判,一麵是因權力觀念等滲透導致的對“特供”的追捧。深諳此道的商家,則魚龍混雜地打著“國宴專用”、“人民大會堂特供”等旗號斂財。取消“特供”,已成時代趨勢。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最新摩旅騎士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