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雄安是華北平原海拔最低的地方

(2023-08-08 19:42:45) 下一個

雄安是華北平原海拔最低的地方。

今年洪水讓很多人後怕,更要命的是,以三峽為代表的水利工程本來在解決洪水的困擾,豈料我們的城市紛紛栽給內澇,每逢下雨競相成為“威尼斯”,稍有不慎還會出人命。

 

四座一線城市,武漢、成都、南京等明星二線城市,一下大雨就無一幸免。如果雄安走他們的老路,千年大計會很尷尬。”

部分微信評論:

社會主義樣板村南街村,大邱莊,華西村,大寨村等例子,可能會說明雄安特區未來

 

https://mp.weixin.qq.com/s/yEipLoHihL__Y5-H5D1DyA?

北京想“靜”下來,卻讓雄安熱火朝天搞起來,大轉移真的來了?

 智穀君 智穀趨勢 2020-09-02 07:44
最近微信改版打亂發布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將“智穀趨勢”設為星標
保持聯係,一起前行

Image

 

◎智穀趨勢(ID:zgtrend) |  逍道一

 

國家的競爭,其實就是頭部地區和城市的競爭。

 

當前中美衝突一再升級,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的一舉一動,更顯關鍵。

 

8月20日,高層提出長三角要率先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8月21日,《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製性詳細規劃》獲批,北京“安靜下來”成最大亮點。

 

8月26日,深圳迎來40周年生日,但並未等來直轄或擴容的大禮包。

 

三大頭部地區的新動向,看似毫無關聯,卻藏著驚人的耦合。

 

深圳像香港的影子,是大灣區起飛的注腳;浦東像上海的再造,是長三角加速的起點。眼下長三角、大灣區步步緊逼,京津冀唯一的核心城市北京卻想“靜一靜”?

 

所有線索都指向北京以南120公裏處的雄安,這座新區自2017年4月1日成立以來,一直靜悄悄的,她還好嗎?

 

Image
 
雄安其實一點也不安靜,隻是她比較低調而已。不信你看:
 
Image
 
這樣塔吊林立、燈火通明的場麵,城市發展史上隻有迪拜、深圳、浦東出現過,但雄安比前輩們更誇張。
 
工地如此熱火朝天,為何之前一直給人靜悄悄的感覺?
 
對比世界後發城市的圖景,不難發現雄安此番慎重的理由。
 
後發城市由於規劃優勢,往往能形成視覺上的奇觀效應,但生活和文化層麵總是很難被先行“規劃”
 
深圳在經濟上屬於絕對的成功者,但生活不便和冷漠問題,至今被人詬病。陸家嘴高樓林立,上海人眼中的宇宙中心卻還是靜安寺-南京西路一帶。
 
巴西新都巴西利亞和緬甸新都內比都,皆由於規劃失敗,導致已經搬來的公務員又回流舊都的尷尬。
 
地標眾多的迪拜更適合拍照打卡,連華盛頓都難逃紀念碑城市的宿命。
 
後發城市的問題,同樣擺在雄安麵前。隨著經濟、社會、城市發展越來越以人為中心,這個問題必須解決。
 
這就需要雄安在規劃階段充滿遠見、打開思路,充分考慮人的尺度。這樣也必然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雄安慎重的第二個原因更現實,那就是地形。
 
Image
 
眾所周知,雄安坐落於白洋澱旁,該選址一舉解決了華北城市普遍缺水的窘境。
 
但這樣的選址也存在一個問題,臨水地帶低窪。事實上,雄安是華北平原海拔最低的地方
 
今年洪水讓很多人後怕,更要命的是,以三峽為代表的水利工程本來在解決洪水的困擾,豈料我們的城市紛紛栽給內澇,每逢下雨競相成為“威尼斯”,稍有不慎還會出人命。
 
四座一線城市,武漢、成都、南京等明星二線城市,一下大雨就無一幸免。如果雄安走他們的老路,千年大計會很尷尬。
 
這兩個老大難的城市問題,雄安怎麽破?
 
Image
 
摩根士丹利報告預測,將有452萬人從北京遷至雄安新區。
 
此前有31家央企發聲“雄安新區建設不缺席,與發展政策同頻共振”,包括中核、中船、中電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國電、中電子、中鋁、中建築、國投、中節能、中糧、中冶、中鐵、中鐵建、中交、中能建、中廣核、中國聯通等。
 
中字號多得令人暈眩,擁有最多世界500強企業的北京出手支持,雄安就是這麽不同反響。
 
Image
 
這麽多央企,這麽多人,來了如何安置?
 
452萬不是小數目,這已接近我國特大城市的門檻。
 
Image
 
這也相當於深圳1995年的人口水平。
 
彼時深圳遠沒有今天的高顏值,甚至可以說有點亂。現在依然可以從深圳火車站-東門一帶,尋到一點當年的草莽氣息。
 
Image
 
另外,傳統城市空間演進一般從中心向周圍蔓延。時間一久,老城區就麵臨城市更新的巨大工程量。深圳則采取“年輪”策略,市中心隨新城不斷西移,代價卻是羅湖區的麵貌遠不如南山區和福田區。
 
這不是雄安想要的。
 
生態學之父帕特裏克·格迪斯曾期待“城市必須不再像墨跡、油漬那樣蔓延,一旦發展,他們要像花兒那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著綠葉。”莫非是無法實現的烏托邦?
 
Image
 
在目前公布的規劃圖中,我們可以大致猜出雄安未來的模樣。
 
雄安的城市空間極為罕見,完全不像規劃課本裏的環狀+放射結構、帶狀結構、不規則結構,它更像一串代碼、一組矩陣
 
空間布局不隻改變城市形態,它本身就能決定產業生成,矽穀正是這方麵的大贏家,也或是雄安唯一的參照係。
 
在產業發展與人口積聚的相互作用下,矽穀成為由一座座小鎮組成的城市群。
 
每座小鎮都有相對獨立的結構與功能,由核心向外依次布局商業區、辦公區、產業區、居住區,如同一個個細胞。基於TOD模式的“細胞”被綠帶隔開,又被交通線串聯,最終為城市擴張留出彈性邊界。
 
這樣的城市擴張像“細胞”的有機“複製”。
 
Image
 
空間布局之下,具體功能分區同樣重要。柯布西耶當年就是因為功能分區過於僵化,規劃出的城市後續問題重重。
 
深圳和浦東也是因為功能分區過於明顯和集中,割裂了生產與生活空間,為城市的持續吸引力埋下隱患。
 
Image
 
如果雄安真能將功能區打散後“切”成小塊,那麽產城分離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這樣的小街區也為城市行洪防澇提供了更多便利,更好將雨水化整為零。有媒體實地走訪,發現雄安鋪的地磚全是方便雨水下滲的“透水型”。
 
之前國內很多城市都豪氣萬丈地建海綿城市,但效果均不理想。雄安由於空間的靈活性,減少了影響雨水下滲的廣場、硬化空間,效果也更值得期待。
 
Image
 
Image
 
比規劃更值得玩味的,是規劃編製的過程。準確說是雄安這一概念的醞釀過程。
 
眾所周知,雄安新區是2017年4月1日設立的,距現在3年多的時間。但實際上,這一過程花了超過7年
 
2017年4月13日,新華社播發過雄安新區設立全過程的萬言長文,細品後能找出由17個關鍵節點構成的時間軸,這不僅是理解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鑰匙,也能探見一部分決策流程
 
早在2013年5月和8月,高層分別調研了天津和北戴河。2014年2月,考察完北京後,首次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
 
先後赴三地考察,這是打破北京單中心,明確協同發展的信號。在我國政治運行中,區域調研往往是後續戰略推出的“前期放風”
 
接下來6步,濃縮了一份高規格文件出爐的全過程:
 
2014年10月17日,高層批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總體思路框架》;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5年2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審議;2015年4月2日,政治局常委會研究;2015年4月30日,政治局全體會議審議;2015年6月,《綱要》印發。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綱要》並未在第一時間公布全文。但新華社長文透露:《綱要》提出“規劃建設具有相當規模、與疏解地發展環境相當的集中承載地。”
 
這明顯是另起爐灶建新城,但當時選址未定,為避免外界過度猜想,限製了《綱要》的公開範圍。
 
選址是由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谘詢委員會實地調研的。該委員會角色特殊,顯然不是純谘詢機構。負責人徐匡迪年過八旬,本在2008年兩會時就已退休。啟用一個沒有公職的老同誌為千年大計選址,更說明了雄安的特殊性。
 
2016年2月29日,國務院開專題會議研究。3月24日,政治局常委會為雄安新區定名。5月27日,政治局會議研究。當時新華社通稿對“集中承載地”仍隻字未提。
 
Image
亞洲最大的雄安火車站
 
待到雄安新區概念橫空出世,還有值得細究之處。細究特區、新區設立史,由中央、國務院發文的,雄安是第一個
 
深圳、廈門特區成立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特區條例為標誌的,上海浦東新區當時沒有發文,天津濱海新區是“國發”,重慶兩江新區是“國函”。汕頭、珠海特區未到副省級,至於其他20多個省的國家級新區很多甚至隻有正廳級。
 
誰都比不上雄安含著金湯匙的出身。
 
Image
 
這樣的出身,決定了雄安除了拉動區域經濟,也飽含了更多意味。
 
如果說深圳特區成立,標誌著中國推開開放之門;浦東新區的設置,是中國重申改革開放之路不會停止。而雄安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的基礎上,更是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的再出發。
 
雖然高層剛剛提出長三角要率先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實際上,雄安在雙循環的使命中,同樣意義非凡,甚至更重大
 
Image
 
長三角和大灣區由於多中心結構,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生態,為區域提供了自驅動能力。
 
反觀京津冀,北京聚集了所有核心功能,牢牢把持產業鏈頂端。天津根本不是對手,也沒有能力為北京分憂。河北則更黯淡。
 
雄安的出現能多大程度與北京形成“雙核”,形成類似大灣區廣深分工的模式,成為最大懸念。
 
雄安身後的北京,有太多可以動用的資源,這是上海、深圳無法企及的。某種程度上,深圳、浦東不隻是香港、浦西的影子,更是北京的鏡像。
 
深圳激活了大灣區,浦東帶動了長三角,背後都離不開北京的手。
 
現在,北京要在自己的城市群裏開始一次新的投射,這或許是一次決定國運的投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