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https://mp.weixin.qq.com/s/Rvf6OZxWMRxaYB4N_Kk0jA
國共兩黨,一直都在爭取他,直至中原定鼎、勝負已分的最後一刻,依然沒有放棄努力,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去了台灣。他學貫古今中外,卻始終擺脫不了政治的羈絆;他畢生崇尚西學,卻始終擺脫不了傳統士大夫的情懷。他,就是集學生領袖、教育大家、文化巨擘、史學泰鬥、北京大學和台灣大學校長、國民政府立法委員等諸多榮譽和職務於一身的傅斯年,人世間一個最難得、最稀有的天才。
傅斯年
1918年,在北大圖書館當助理員的青年毛澤東,第一次與意氣風發的北大學生傅斯年發生交集,但地位的懸殊、誌趣的不同,使他們形同陌路。1945年7月1日,時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毛澤東,在延安接見了北大校長傅斯年和黃炎培、章伯鈞等文化界參政員。因為北大的緣故,毛澤東與傅斯年暢談了一夜,還贈送給傅斯年一副手書條幅。
然而,毛澤東的熱忱,並沒有換來傅斯年的認同,在參觀延安大禮堂時,看著各地敬獻給毛澤東的錦旗,傅斯年笑道:“堂哉皇哉。”毛澤東默然。此後,傅斯年與毛澤東和共產黨是漸行漸遠。
毛澤東宴請傅斯年一行
那麽,傅斯年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態度又如何呢?
孔祥熙、宋子文與蔣介石的關係,既是姻親,又是股肱之臣,但即便如此,傅斯年公然搜集孔祥熙、宋子文貪贓斂財的證據,並在報紙上發表揭露孔、宋的文章,連蔣介石親自出麵緩頰都不買賬,到底讓孔、宋兩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灰溜溜地下了台。
1948年,麵對腐敗透頂的國民黨,傅斯年更是在公眾場合大罵國民政府是大糞。可見,傅斯年對國民黨,亦是抨擊多於肯定。可是,倔強如斯的傅斯年,為什麽最終還是選擇了對蔣介石和國民黨從一而終呢?
蔣介石與傅斯年合影
剖析傅斯年的悲情人生,他的這種抉擇,既與亦師亦友的胡適有關,更與其學識、性格有關。
左起:傅斯年、胡適。
①受胡適思想影響至深
胡適在北大任教時,傅斯年是胡適最為喜愛的學生,胡適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反對暴力革命,推崇漸進式的改革。作為胡適的學生,傅斯年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這一點,在“五四”運動中即得到了印證。
“五四”運動,策源地就是始於北大,而傅斯年是學生遊行的總指揮,是當之無愧的學生領袖。在遊行的策劃和實施階段,傅斯年都是最為堅定、果敢、決絕的組織者和先鋒者。遊行當天,傅斯年更是扛著大旗,義無反顧地走在隊伍的最前列,並與美英法意四國使館交涉,完全是一個熱血、激進的青年。
但是,當遊行學生情緒失控、火燒趙家樓、痛毆章宗祥後,盡管“青年的內心被激動”, 傅斯年卻急流勇退,於1919年赴英國留學。對於傅斯年為什麽要退出如火如荼的學生運動,眾說紛紜,唯有一點是公認的,就是胡適出麵要求學生們複課,遭到學生拒絕後,胡適又提議將北大遷至上海,願去者簽名,傅斯年當即簽了名。由此可知,傅斯年是胡適忠實的追隨者。當他看到學生們暴力化傾向日益嚴重後,覺得隻會破壞、不會建設,對改造社會有害無益,所以就決定去學習歐美的先進文化,再用實際行動來達到自己的理想。
終其一生,傅斯年都是務實的,但隻看到硬幣一麵的局限性,也伴隨了他的一生,至死都未能突破。
留學期間的傅斯年(後排左起第九位)
②受西方文化影響至深
傅斯年對中國傳統文化造詣頗深,與陳寅恪齊名。不過,追溯一下傅斯年在英國、德國留學期間的軌跡,就不難發現,他幾乎是博覽了歐洲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學科的群書,並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民族雖然變化得很厲害,但總還是一個民族的文明,而歐洲文明,則是多民族的文明。中國文明,始終有一個中心,而西洋文明則一代一代不同,改革甚多。”
思想引領行動,傅斯年在對比東西方文化後,總體上傾向於用西方的文化來改造中國的社會。這種改造,包括政治體製、國民心理、社會風尚等各個方麵。而要實現這種改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過教育,培育出更多秉承其思想的大學生,在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機構中,充當改革者,進而達到改變整個社會的目標。
實質上,這仍是一種精英主義,與國民黨不謀而合,與泥腿子造反的共產黨,則是素不相能。
因此,傅斯年在同蔣介石談話時,像隨性的西方人一樣,翹著二郎腿,崇尚歐美文化的蔣介石不以為意。但當毛澤東談及自己喜歡看一些中國通俗小說時,傅斯年卻認為毛澤東是籍此研究民眾心理,並加以利用,乃“宋江一流”。
在傅斯年的心目中,共產黨信奉傳統文化,“大體上是祖傳的流寇”“不講事理,不重人性”。反之,充斥著歐美留學生的國民黨陣營,似乎更有著希望和未來。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與傅斯年一行在延安機場合影
③受自身性格影響至深
傅斯年出身名門,重義輕利、嫉惡如仇、廉潔自持。這樣性格的人,容不得別人犯錯誤,更容不得自己有汙點。
試舉一例,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傅斯年任北大代理校長。日偽時期,曾任偽北大文學院院長等職的周作人,自覺與傅斯年有師生之誼,寫信給傅斯年,讓其全盤接收偽北大的教職員工,自然也包括周作人本人。不想傅斯不僅將周作人的信宣之於眾,大加斥責,還在北平的《世界日報》發表談話:“現在偽北大的教授,與北大根本毫無關係”,令周作人是無地自容。
據說,周作人日後未去台灣,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知傅斯年任台大校長,怕自己去了,再被傅斯年“揭疤”和“打臉”。
書歸正傳,傅斯年很看重道德操守,國民黨逐鹿失敗後,共產黨一再向傅斯年釋放善意,但傅斯年自感對共產黨多有攻訐和惡語,如投向共產黨,一個是會被人譏諷為投機分子。另一個,從內心而言,也接受不了這種近乎貳臣的行為。
再舉一例,傅斯年的七世祖傅以漸,是清代順治年間的首任狀元,這本是家族的榮耀。而傅斯年則認為,在明清易代之際,傅以漸身為漢人,卻為滿清異族服務,於氣節有虧,深以為恥。連祖上的行為都不肯原諒,傅斯年又怎會容忍自己去做這樣的事情呢?
在上述三重因素的作用下,傅斯年去台灣,是一種必然,更是一種無奈的自我綁架。
在去台灣之前,傅斯年將一部分親屬留在了大陸。或許,此時的他,對自己此前的認知已有所悔悟,遂讓親屬來為其補救吧。
1950年12月20日上午,就任台大校長僅一年多的傅斯年,在台灣省議會答複教育行政質詢時,因過度激動,突發腦溢血病逝,享年55歲。死後備極哀榮,蔣介石親筆書寫挽章,陳誠、於右任、胡適、朱家驊、錢穆等政界、學界名流,均吊唁誌哀。台大降半旗,學生們哭送校長一程又一程。
傅斯年塑像
回顧傅斯年的一生,於文化、於教育,都是嘔心瀝血、厥功至偉,於其個人,卻滿是悲哀與不幸,但我們永遠不應忘卻,他亦如每一位中華兒女一樣,一直深沉地愛著這個國家,至死不渝!
2) https://mp.weixin.qq.com/s/5vkhC98xqWWnnP7Dj3MWLw?
傅斯年:未竟千秋業,筆雄十萬師
大陸對於傅斯年的了解是止於新中國成立之時,作為曾經被高讚的五四學生運動總指揮,因為去了台灣而被有選擇性地遺忘,這也是當時的通行準則,加之他又不像胡適那樣,有不少的趣聞逸事,不吸人眼球也是自然;不過,隨著近年來傅斯年研究文獻書籍的相繼出版,也使得這個名字重新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中來。
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傅斯年作為北大的主要學生代表,戲份還是很多的,妥妥的正麵形象,他又被稱為民國大炮,在北大有著極高的威望,他為人正直,率性,“雖千萬人我往矣”,認定的事便一如既往地前行,奮不顧身。
在民國的那一幫大師及知名人物中,他的年齡算小的,僅比毛主席小3歲, 1896年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舉人之家,初字夢簪,要知道,聊城傅家,那在大清朝的曆史上是屬於妥妥的郡望大族,名聲甚是響亮。
聊城傅斯年故居,也是當地的“狀元第”
其先祖傅以漸是大清入關開科舉後的首名狀元,後來成為康熙的老師,幾百年下來,家族中進士舉人無數,鍾鳴鼎食,世代書香,為朝為官者多多,在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不成為風雲人物,也實在對不起傅家的名號。
家學淵源,天資聰穎又消息靈通,手到擒來地便考入了北大,時值胡適等人提倡白話文運動,他積極響應,著文並同羅家倫等人一起,創辦月刊《新潮》與新文化相響應,並因其天賦及卓越的組織能力,迅速成為北大學生會的領袖。
傅斯年的名聲很早之前就名聲在外了,不說北京大學曆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蔣夢麟,就稱讚他是百年不遇的“天下之奇才”,即使著名的曆史學家鄧廣銘,早年在窮鄉僻壤的私塾中讀四書五經時老師就告知,傅斯年是“黃河流域的第一才子”。
傅斯年考入北大預科時,與弟弟傅斯嚴合影
胡適對傅斯年的評價要具體得多,“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功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他是最能做學問的學人,同時又是最能辦事,最有組織才幹的天生領袖人物。”
傅斯年同胡適的關係可謂故事多多,二人亦師亦友,年齡相差並不大,胡適隻大傅斯年5歲左右,但卻是美國歸來的教授,以至於當時學生及教授中不服之人太多,甚至掀起了將胡適趕出北大的聲勢。
而正是傅斯年的力挺,將學生中倒胡的勢頭打壓了下去,年輕的胡大教授在北大方才能優哉遊哉地混了下去,至於教授方麵嘛,自有蔡校長分分鍾搞定,沒學生搗亂,一切都好辦。
五四運動
傅斯年在五四運動中的故事多多,作為學生領袖,遊行活動的總指揮,先是同幾位學生代表一起,和四國使館交涉,在同軍警發生衝突後,並未被捕入獄,因為他同後來主張火燒趙家樓的許德珩等人有分歧,具體如何一個情況,說法多多,莫衷一是。
但可以肯定的是,傅斯年是反對暴力的,“曾勸說同學不要激動。但喧囂憤怒的聲浪,使傅斯年無法控製局勢。”
傅斯年一直是胡適的崇拜者,胡適是反動學生過於涉及政治的,他主張的是“少談點主義,多研究些問題”,反對一切“過急”運動,當傅斯年與同學們發生矛盾後,胡適的理論自然與他產生了共鳴。
北大教授胡適
於是,當“愛國主義與自由主義並行”的五四後發生暴亂以後,這同他的本意和一貫堅守的信念有了相當的抵觸,於是,他很快便退出了學生運動,回到書齋,專門做起自己的學問來。
北大畢業後,他考上了庚子賠款的官費留學生,負笈歐洲,在英、德留學七年,學了大量當時最先進的理論,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勃朗克的量子論等,但有些詭異的是,他卻連個碩士學位也沒拿回來。
當時在外國的留學生不務正業者多多,不是無所事事、男男女女的鬼混,便是東遊西玩地蹉跎時光,趙元任的夫人楊步偉先生在《雜憶趙家》中曾描述說:
陳寅恪和傅斯年
“當時的留學生大都不務正業無所事事鬧離婚,留學生中真正認真讀書心無旁騖,不理會男女情事的隻有陳寅恪和傅斯年,以至於有人把他倆比作‘寧國府大門口的一對石獅子’。”可見傅斯年的學習有多刻苦,肩比陳大師。
相對於胡適在政壇上的風雲曆史,傅斯年回國後顯得要安靜得多,他回國後是去了中山大學,並創立語言曆史研究所,任所長,後來又應蔡元培之邀,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亦任所長一職。
在數十個國家級的研究所中,唯有這大名鼎鼎的“語史所”取得的成就最高,對此,傅斯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的,他不但擔任了北大的課程,教授“中國上古史”和“中國古代文學史”兩門課程,後來還代理北京大學校長。
傅斯年在安陽小屯殷墟發掘的現場
傅斯年在主持“語史所”取得的最大功績,是對安陽小屯殷墟的發掘和研究,他親自安排人員,數次親臨現場指導工作,解決問題,正是在他的親力親為下,殷墟出土的甲骨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存,殷墟發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隻是這項工作後來因日本侵華而被迫中止。
在傅斯年的人生中,他同政治始終是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尤其是在同執政黨打交道時表現得最為明顯,他可以參加議政,針砭時弊,如什麽議員一類,但絕不擔任任何政治傾向明顯的實際職務,堅決不肯加入國民政府。
然而,他卻經常表達自己的政治態度,不可否認的是,他對共產黨是不友好的,在清黨運動中,就公開支持蔣介石。
1929年秋,史語所同人在北平靜心齋所址合影。前排陳寅恪(左二)中排李濟(左一)傅斯年(左三)趙元任
他堅決支持抗日,對國民政府在戰前奉行的外交政策很是不滿,而對當局的貪汙腐敗更是深惡痛絕,他兩次上書,對蔣介石的姻親孔祥熙口誅筆伐,窮追猛打,使其劣跡昭然於天下而被罷職;繼而又對繼任者,蔣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發文討伐,一篇《這個樣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使得這位宋大公子顏麵掃地,灰溜溜地下台走人。
要知道,這兩人不僅是老蔣的親戚,而且所擔任的職務乃是行政院長,妥妥的國民黨柱石級人物,傅斯年正義直言,敢做敢為的性格,在這兩次彈劾中表現得是淋漓至盡,不愧為“民國大炮”之稱。
國民黨敗退台灣,傅斯年亦隨之而去,一年後,在一次會議上突發腦溢血,醫治無效病逝,年僅55歲,英年早逝,甚為可惜,他早年曾戲說過,將“歸骨於田橫之島”,誰知竟一語成讖,痛哉。
傅斯年和胡適、李宗仁
傅斯年下葬的規格之高,亦是是台島少見的,不僅蔣介石親臨主祭,還特贈挽章“國失師表”, 國民黨大才子於右任寫的挽聯為:“是子路,是顏回,是天下強者;為自由,為正義,為時代青年。”
相對於溫婉,大度的胡適,傅斯年的性格大不相同的,完全是相反的,但二人卻是莫逆之交,我對傅斯年是敬佩和同情的,之所以到現在,他在大陸的知名度也是遠遠低於胡博士的,這同傅斯年的性格是有極大關聯的。
台大校園內的傅園(傅斯年墓)
他雖然一生不介入政治,但對於現實中的人和事,他卻是要痛快淋漓地發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的,這不得不說是一位學者的悲劇,他對國民黨極端失望,卻又早早地就得罪了共產黨,就如同林衝上梁山並交了投名狀一般,想回頭也是不能的。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如今,傅斯年靜靜地躺在台大的傅園中,每天響起的,是因紀念他而鑄成的“傅鍾”,那鍾聲,悠遠又沉鬱,斯人遠去,年年歲歲,台大校園樹木已亭亭如蓋矣。
Scan to Fol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