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信:“竄訪”一詞最早由秦剛在2006年首次使用的

(2023-07-18 19:51:11) 下一個

“據其考證,“竄訪”一詞最早由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2006年2月16日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時首次使用的。”

 

秦同誌最近竄哪去啦?什麽恨財迷加油得意

 

https://mp.weixin.qq.com/s/seYpviLaeehzYqRODj5FUw?

何為“竄訪”?

 紀康 無定左岸筆記 2022-08-03 05:24 Posted on 陝西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這一句式中,主語是佩洛西,謂語是“竄訪”,賓語為“台灣”。

為什麽謂語用詞為“竄訪”?或者,為何佩洛西這一行為被描述為“竄訪”?

實際上,“竄訪”一詞在外交辭令中並不鮮見,甚至在媒體報道中,也經常用“竄訪”來形容很多不被認可的“出訪”或“訪問”活動。

大約在十多年前,有一位網友瀏覽新聞時,看到“竄訪”這個詞,自覺奇怪,不知其來曆,於是在微博上發問“竄訪”一詞的來源。

已知的信息是,《現代漢語詞典》中並未收錄“竄訪”一詞。

Image

微博愛問中的一個高讚回答表示,“這個詞是編出來的,為了醜化自己的敵對人物,一般情況下自己的出國行動用訪問、出訪、友好訪問、國事訪問等等,而同樣的行動,如果是敵對人物就用竄訪,為了形容敵對人物和老鼠一樣來回亂竄。”

如此表述,顯然是將“竄訪”這一行為貶低化。

在《說文解字》中,“竄,匿也。從鼠在穴中 。”

也即在繁體字中寫作“竄”,簡化後為“竄”,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該詞在創造之初的本意。

Image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竄”釋義為:『1』亂跑;亂逃(用於匪徒、敵軍、獸類):流竄等。『2』放逐;驅逐。『3』改動(文字):竄改,點竄。

柳青在《銅牆鐵壁》第十九章中寫道:“又過了三天,戰鬥部署已定,胡匪軍才逃竄了下來。”

再如,“倉皇逃竄”一詞,更顯敵對方在撤退時狼狽不堪,如獸類遇險時作逃遁狀,這都不是體麵的行為。

可見,與“竄”相關的詞,大約沒一個好詞。

至於“竄訪”一詞,何時見於官方辭令或媒體報章中,至少應該在十餘年前,又或更早也未可知。

一番梳理後發現,2015年,楊明星、李誌丹二人在《中國翻譯》上刊發了一篇題目為《“政治等效”視野下“竄訪”譯法探究》的文章,其中提及:實際上,“竄訪”是近幾年來中國政府為維護國家安全和民族統一、譴責和揭露民族分裂分子而新造的專用貶義詞,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政治傾向性。

在文章作者看來,“竄訪”的字麵意思是“流竄式訪問”,其政治內涵可以理解為:為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鼓吹、兜售其分裂主張而進行的非正義、不正當的訪問。

Image

據其考證,“竄訪”一詞最早由外交部發言人秦剛在2006年2月16日例行記者會上答記者問時首次使用的。

之後該詞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

如在2019年1月,港台媒體報道,香港違法“占中”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和朱耀明,29日上午竄台參加論壇。

同年09月14日,據環球網報道,亂港分子黃之鋒周四從德國竄訪到美國,當地時間13日與另一名“港獨”頭目梁繼平等竄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Image

實際上,此時不論是在外交辭令,抑或媒體報道中,“竄訪”一詞也逐漸用在國外的一些政要身上,如“澳大利亞前總理阿博特竄訪台灣”“美國總統拜登派團竄訪台灣”“歐洲議會官方代表團竄訪台灣”“捷克高官竄訪台灣”“波羅的海三國議員團竄訪台灣”“蓬佩奧定於3月2日至5日間竄訪台灣地區”等。

至於其各自目的,也不難發現,隻不過此時語境已經改變,“民族分裂分子”的內涵更為豐富。

Image

其實,該詞的創造在翻譯過程中,也引來不少爭議,如有用visit、trip、tour等來形容“竄訪”這一行為,網絡上也有illegal visit,informal(unofficial)visit,sneaky visit 等譯法。

不過,在前述《“政治等效”視野下“竄訪”譯法探究》一文中,作者認為將我國譴責民族分裂分子的專用詞匯“竄訪”簡單地翻譯成 visit、trip 或 tour,不夠貼切和嚴謹,既未準確傳遞漢語新詞的概念意義和政治內涵,也沒有充分表達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嚴正立場和政治情感。

作者在經過一番論證後,認為“兜售”一詞意指某人試圖說服別人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或者通過做某事來吸引他人的注意。兜售的東西常常劣質,不可信。Toutvisit 一詞可以反映出達賴喇嘛訪問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目的和本質:一是說明這種訪問往往誇大了所說的問題,二是訪問的目的是推銷自己的活動計劃。

Image

不過,署名為新華通訊社對外部英文專家王平興對此有不同意見,其在《“政治等效”翻譯:臆想還是現實?》一文中,認為“竄訪”譯為 visit 的確不“等值”,少了源語的感情色彩。

但是,其又表示,在“中方反對達賴在國際上竄訪”這一話語中,核心信息是我們反對達賴在國際上四處活動,感情色彩隻是次要信息。

因此,在其看來,西方受眾作為接受者,用中性詞 visit 更有利於他們接受我們的核心信息。如果用 toutvisit 或什麽生造詞,首先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甚至可能造成心理排斥。可見翻譯不必追求“等值”,很多情況下也不可能完全實現“等效”。

最新消息,中國駐美大使秦剛在接受CNN采訪時,對佩洛西竄訪台灣一事,在表述中也是用到visit一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