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電視記者是怎麽製作垃圾節目的吧
2006年11月22日
何必
2006年11月22日,北京電視台《城市》播出了“什麽燒熱了公務員?”的節目。
公務員報考熱,這應該是個很快意人生的題材,按照當前新聞界的說法,符合“三點式”(熱點、焦點、難點)。但這個節目怎麽樣呢?從播出的質量上看,實在差強人意。
為了加強說服力,不妨先來看看記者撰寫的原稿,盡管這麽做可能會顯得拖遝冗長,但還是可以有的放矢,而且畢竟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節目稿件。
由於我看到的稿子是被記者所在組的主編修改過的稿子,因此盡量還原成原來的模樣。(由於欄目組規定,主編修改過的地方要用不同的顏色標注出來,因此我還是能夠比較容易地將稿件恢複到記者交稿時的狀態。)
(何必注,略。)
(文中的數字,是錄像帶上的編碼,為的是進入後期編輯時能夠便捷找到所需要的畫麵。)
主編在稿子上進行了些許調整,但總體格局也就是如此了。
不知道,別人看了如許稿件會是什麽感觸。
這也算是讓各位領略老潘我每天都在看著些什麽樣的稿子。
可以看出來,開篇的主人公後來沒有進行任何交待就銷聲匿跡了,故事就這麽講了。虧得操作此節目的記者還是個學文學的,講故事的起碼元素就這麽被糟蹋著,保持故事的完整性根本就不在話下了。
而且,這是個常效性選題,也就是說,這個話題,現在說和半年甚至更久以後再說都可以。
這樣的稿子,能夠讓觀眾看到些什麽呢?我看了如此文字,隨即給主編、製片人進行了例行的回複。
此文看過。
說公務員考試曆經千年,說法似乎不妥。公務員是伴隨西方文官製度產生的,對中國來說是個舶來品。中國古代的科舉所產生的並不是公務員。而西方文官製度的產生不過200多年曆史。
導語中,時效性還是薄弱。目前,有關的新聞很多,可以找到這樣的內容。比如,11月15日搜狐網:山東齊河縣一個隻有小學文化的無業遊民時國祺,雇用他人仿冒縣委書記的簽名,將33人安排至黨政機關,從中牟利。該縣縣長表示,此案是個嚴重的教訓,同時也是個意外事件。
“這麽多莘莘學子”的用法不妥。“莘莘”本身就是眾多的意思,重複了。
權力尋租,不是權利尋租。
其中隻有一個學者采訪,而且其教學與研究領域沒有交待,讓人很難知道為什麽要采訪這個人。
感覺,學者采訪太孤單,不足以形成觀點支撐。
公務員是個什麽問題?
這個問題沒有弄清楚。
公務員所掌握的核心資源是公共管理的權力,其他包括公共財政、公共事務、公共選擇等都是以此展開的。
官民比例現在是中國曆史上最高的,單純從公務員角度看,也是如此。具體數據我的稿子裏麵數次提及。
調查數據顯示,社會上對公務員隊伍的擴大有著越來越高的不認同。
而公務員在收入、福利、保障等方麵的優勢,加劇了社會不公。
曆次振作內需,都是給公務員漲工資,結果,形成贏家通吃的狀況,公務員成為改革進程中得利的重要人群(此外還有企業家階層、知識分子階層等)。
而對所謂公務員高薪養廉,這也是似是而非的說法。什麽是高薪?現在貪官汙吏案發涉及案值動輒上億元,這顯然不是高薪所能覆蓋的。
同時,作為公共管理人員,其職位本身具有以國家為抵押的職業穩定,也就是說,隻要國家存在(不消亡或是分裂破滅),公務員就不會失業。這種職業穩定感相對於目前的就業狀態,就有著高收入、高福利、高穩定、高升遷、高權力等特色。
而且,中國公務員機製是什麽?逆淘汰。什麽意思?中國的公務員隊伍都是將最好的、最有能力的、最具備創造性的人先淘汰出去,類推,最後剩下的是最差勁的。
這是兩方麵作用的結果。一方麵,公務員崗位要求本身並不是很強,國際上很多庸才會到這個崗位上去;另一方麵,中國特殊的官本位的官場文化,形成了逆來順受的官場潛規則。
……
所以,感覺這個稿子寫得隔靴搔癢。
給我這篇稿子時已經是上午,而稿子下午就要進入配音環節。也就是說,程序上的規定迫使節目主體內容已經很再進行什麽大的調整,隻能在文字上做些許修改,卻難以在比如增加采訪甚至推倒重來上做任何工作。盡管製片人看了我的意見後進行了部分修改,但木已成舟,大勢已去,除了文字上的部分調整外,於事無補。
說到底,在我看來,這種稿子是不能通過的,是要被槍斃的。原因就是這個記者所寫的稿子狗屁不通,而且繼續了其以往的風格,就是拚命向稿子裏注水。
進入電視界後,總聽到一句話,那就是電視是個遺憾的藝術,意思是說所有的電視節目都會或多或少留有遺憾。再好的創意和策劃,在具體實現過程中就會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因素而使得效果弱化,造成與預期越來越大的差距,甚至出現走板跑偏的情況,因此,所有的電視節目,到了播出的時候,距離最開始設計時的理想狀態來比較,能夠達到一半就很不錯了。
那麽這期節目呢?在我看來毫無播出的價值,或者說,距離初始的設計南轅北轍。
為什麽現在的大學生熱衷於報考公務員?這個問題實在是個太大的題目了。如果想要在一個掐頭去尾不過16分鍾的時段裏把這個問題說清楚,那麽操作記者就必須對這個問題有著深刻而全麵的了解和把握,不能像現在播出的這般胡作非為。
資料顯示我國曆史上的官民之比:西漢時為1:7945,唐高宗時為1:3927,元成宗時為1:2613,清康熙時為1:911,新中國成立之初為1:600。當下的財政供養人員與總人口之比:全國平均水平為1:28。例如陝西為1:34;河北為1:40;河南為1:41;山西為1:27;寧夏為1:24;青海為1:22。經濟越是落後,財政供養人口越多:在山西32個發不出基本工資的縣中,有8 個縣官民之比在1:20之下,有的縣如大寧縣為1:13。更有甚者,地處貧窮的西部地區的陝西省黃龍縣是9個農民養1個幹部。英國著名曆史學家帕金森曾經不無諷刺地說:“部門人多不要緊,他們之間總會製造出工作來的。”
實際上,七上八下的《反壟斷法》製定過程中對行政壟斷的欲言又止也很讓人唏噓。6月27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媒體報道,“官本位”使院士製度越來越失去含金量。相關人士表示,院士製度正淪為一個官本位行政體製的延伸。改革院士製度首先應取消對院士管理所采用的官本位行政體製,明確對院士的學術專業定位。要取消歸口初選部門與省市推薦候選人方式,重視對候選人科學成就與發明專利的考察。其次,要將院士榮譽與職業生涯分開。不能以榮譽生涯而占著職業生涯的位置。第三,要將院士與科研項目資源分配脫鉤。在申請國家級項目時,不應以課題組內是否有院士參與而取舍,更不能因為是院士就在立項申請、鑒定評審等方麵給予特殊的支持。
2005年,中央黨校周天勇披露研究結果,中國目前的財政預算內收入中,行政公務開支占到近40%,納稅人交納的公共資源很大一部分用於吃飯養人,而教育、衛生、社保等公共服務支出很低,與此相比較,美國70%到75%的財政支出是用於公共服務。
而人們也在兩會期間得知,中國的行政管理開支在26年間增加了87倍!
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工人的比例不斷減小。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人代表比例分別為26.7%、14.9%、12.4%、11.2%,而這其中,還沒有排除“偽工人”,就是頂著工人帽子的企業經營者們。
兩會與會者中,占中國人口總數2/3的農民的代言人數量也日趨削弱,比例不斷下降;而且在這個寥寥無幾人群中,更是被村官和黨棍所把持。
與此相對應的是,委府官員在其中所占的份額不斷增加。
陸學藝等在《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中,將當今中國社會分為10個階層,把工人、農民、下崗職工打入第8、9、10的最底層。(第47頁)
長沙陳洪認為,“法律不如法規大,法規不如紅頭文件大,紅頭文件不如烏紗帽大”,這是中國法製建設的悲劇,也是至今為止仍顛撲不破的“真理”。
媒體披露,調查顯示:七成公民認為公務員應減少。零點谘詢完成《中國居民評價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務報告》,使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8個城市、7個小城鎮及其周邊地區的4128名居民進行的調查顯示:67%的居民認為政府公務人員的總量應該減少,認為應該增多和保持現有規模不變的隻有10%和5.9%。據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健介紹,公務員在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需要以單位GDP的公務員人數來衡量。從經濟視角考察,財政供養人員與GDP之比看,我國為39人/百萬美元,大大高於發達國家,目前美國為2.31人/百萬美元,日本為1.38/百萬美元。
……
於是,我們看到了一幅很奇特的景象:一方麵,全社會對於行政權力部門的擴充深惡痛絕,另一方麵,公務員卻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們趨之若騖的職業。
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麽?中國在黨政權力的擴充上演出著人類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劇目。
曾經讓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叫做精兵簡政,行政權力部門的關停並轉曾幾何時成為社會所熱議的話題。但現在的情況是什麽?改革的過程就是行政權力擴張的過程,機構數量越來越龐大,機構規模越來越臃腫,機構人員越來越增加,機構權力越來越細化。
隨著改革的進程,問題不斷積累和爆發,而設置相應的部門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而這種行政機構的擴充,所對應的並不是公共產品供給的增加,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卻反而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日益質次價高和假冒偽劣。
如此,社會問題的積累成全了委府的迅速擴張,二者之間形成了相得益彰之勢,也就是說,如果黨政機構想要擴張,客觀上必須造就社會矛盾的沉澱、積累、深化與爆發。而這樣一來,委府的擴張幾乎成了災難的同義詞。
媒體報道,財政大量出現“吃空餉”。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四川省初步查出全省目前“吃空餉”者高達3.7萬多人,每年冒領經費達6400多萬元。最近幾年,各地清查“吃空餉”的專項行動沒少搞,但效果十分有限。財政監督主體的混淆,必然決定了這樣的結果。從各地清查的情況看,“吃空餉”者大都與領導幹部有關。這些領導幹部既是被清查的對象,又是財政的監督者同時還是領導者。目前各級財政依然停留在行政監督和自我監督階段,審計監督和司法監督等未能發揮作用。這種自我監督能起多大作用?而且,各地對於發現的“吃空餉”者,基本都以“堵住漏洞”不再讓他們“吃空餉”而告終——等於吃了白吃。
從國際上看,各國公務員行列都是那些沒有什麽事業追求、缺乏獨創性和理想主義色彩的人才會進入的行當。簡單地說,很難想象比爾•蓋茨會去競選國會議員。而這種狀況,卻很現實地在中國發生著。人們對於浙江民營企業主競相戴上紅帽子、搖身一變到政府或者人大政協當中謀取一官半職的現象很以為稀鬆平常,這也折射出中國社會當中無處不在的官本位機製及其對整個社會生活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種強政府弱民間的封建專製成分,極大地負麵影響於當今世界上中國的地位和作用。
……
所有這些,都應該是記者在製作如此專題節目時應該掌握的內容。在目前中國特定的輿論環境裏,作為承擔著向社會傳播公共信息責任的專業工作者,特別是一個宗旨於“觀點影響社會,調查支撐觀點”的電視專題節目的記者,不能為所欲為異想天開,自以為是地將自己淺薄的經曆與見識強加於人。
而這個記者的所作所為卻全然不是如此。該記者也是我曾經說過的裝模作樣、缺乏起碼的職業道德與素養之列,甚至裝瘋賣傻,在為責任所累的幌子下偷梁換柱欺世盜名。從以往做過的節目裏看,呈現出越來越無能為力的態勢,在節目中攙水的情況愈演愈烈。該節目麵世到現在不足一年,從開始時故弄玄虛地要在節目中使用些個洋人的概念、法則之類的術語故作學問,到後來逐漸在節目中偏離主題,然後愈發顯示出對如此節目主題把握能力的欠缺,一個題目做到一半竟然失語,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最終不得不采用與主題相差十萬八千裏的內容補上窟窿,湊合播出,騙點錢花。
其實,就我的電視經曆看,這種記者並非少數。無論是在央視,還是其他什麽地方,這種作為電視台正式工作人員的人,往往都不思進取,成天到晚混吃蒙喝,在如此宣傳環境裏年紀輕輕的就急不可耐地向著權力和體製獻媚,用唯唯諾諾嬉皮笑臉掩飾自身的喪心病狂慵懶無能,在色厲內荏的職業狀況當中以欺上瞞下的職業成果妖言惑眾混淆視聽。
最可怕的,就是像這期電視節目那樣,由如此人等製作出這般垃圾,毒化著原本已經千瘡百孔的生活,讓人們耳聞目睹到被昏庸無能之輩粗製濫造出來的作品,充斥世間,還以為是果然如此的路數,捉弄、哄騙、欺瞞、猥褻國民的知情權。
雖然在大的職業道德淪喪的情況下,對某一個記者的道德水準進行評價不能過於求全責備,但是,當大的局勢並不能約束和規範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操守與行為之際,能夠做的,充其量也就是憑借我們殘存的良知謀取點滴實在的公平。
對此,我們又能如何?問什麽燒熱了公務員,還不如問什麽製冷了新聞呢。
就這樣,該記者還被提起為責任編輯,分管幾個記者。這節目還能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