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機動車實名製就是一場鬧劇
2006年8月25日
何必
北京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專門把自己的身份證明非法出租、出借給他人辦理機動車登記,每辦理依次收取一定的費用,俗稱“背戶”……(略。)
這個消息甫一傳開,立即引起了北京市的各種議論。媒體也就這個新出台的政策中存在的幾個疑問對北京市交管部門進行了采訪。比如,以前實行的是否為實名製、如何證明車輛是借用身份證還是借來開的、對“背戶”有無懲罰辦法,等等。人們也注意到,之所以會出台這麽個政策,交管局稱便於追逃。
一旦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特別是重大事故造成車毀人亡之際,機動車主很多都采取了從事故現場逃逸的措施,規避自己的責任。這原本是目前社會風氣敗壞到了幾乎不可收拾地步在機動車行駛領域裏的一個具體表現,在社會大環境無法緩解的情況下,單純指望通過如此一個政策就能亡羊補牢防微杜漸,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不過,從原理上說,聊勝於無。用如此一著來製約那些肇事逃逸的機動車主,似乎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為了加大道路交通安全領域的整治力度,出此政策,似乎也無可厚非。
尤其是對那些利用出於牟利性質而出讓的人的身份證購買車輛、並一直不進行車輛所有者身份變更的機動車主,如果發生了交通事故並逃逸,那麽交管部門追查起來難度非常之大。
但是,問題在於,因為有人出於牟利動機出借身份證,有人借用牟利者的身份證,購買機動車,上路行駛,發生交通事故,並且肇事者逃逸,而且難於追查,這些因素全部齊備,這才構成了如此政策設計的條件。但是,現實生活中,能夠完全而一個不少地具備所有這些條件的幾率到底能有多大?
通看北京市交管局就這個政策出台所給出的解釋,沒有絲毫是針對這種“背戶”與交通事故逃逸案件之間關聯的數據和例證,也很難找到這方麵的資料。
雖然無法因此說,“背戶”現象的存在與逃逸現象的多發缺乏必然聯係的證據,可說這是個小概率事件,似乎也能夠成立。
即使不是小概率事件,從大處看,北京現存的“背戶”車主究竟有多少?交管局方麵並沒有給出確切數字,媒體就此的推測猜想也很不一致,大致上在2萬個左右。為此在北京近300萬輛機動車中占比不足0.7%的群體,要如此興師動眾地在社會上大造輿論,這到底是維護公共利益,還是在作秀?
北京市近300萬輛機動車中,私家車占據了差不多半數。在道路上浩浩蕩蕩行駛的機動車流當中,沒有什麽車懸掛著私家車的牌照,因此很難在車流當中區分出私家車還是公車。因此,如果在道路上進行攔截執法,其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因為其他執法行為攔截下私家車,發現車輛身份與駕駛者身份不符,那麽又能如何?現實情況是根本無法辨別到底是“背戶”、經過他人同意無償借用身份證購買車輛、單純借用他人機動車。
顯然,通過道路執法方式查處“背戶”是不可能操作的。
其實,機動車檔案在交管部門都清清楚楚地登記在案。按照機動車購買者的身份證號碼進行查對,很容易找到是否一個身份證購買了多輛機動車。當查詢到這樣的身份證持有者及其對應的機動車,辨別是單純友情出借身份證還是牟利性質的“背戶”,也是交管部門分內的事(姑且不說這種鑒別的難度如何)。至少,機動車每年一度的年檢,就可以查證是否背戶。
而且,交管方麵並不諱言,這次就是為了打擊“背戶”,其他借用身份證者不在此列。
所以,交管局完全不必如此大張旗鼓虛張聲勢,通過內部操作就可以完成這個操作。
如此鬧得滿城風雨,無非是交管部門要給社會形成還是幹了那麽點子實事的模樣,讓媒體有炒作的題材,更是讓社會感覺有交管局的存在。
問題到此還沒有完結。
交管局聲稱這次行動是個打擊,目標就是那些“背戶”行為。但是,當初北京市禁止外地人購買機動車的政策,是造成背戶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這種明顯帶有歧視性色彩的政策的存在,導致了民間智慧規避政策風險舉動的必然發生,“背戶”不過是規避政策禁忌的內容之一。
到後來,禁止外地人在北京購買機動車的規定取消了。這原本就是個製度變遷,其變遷成本應該由政策製定者來承擔,而不是由行政相對人來為此買單。是政策的變化導致了類似“背戶”行為從白變黑,從被默許認可不受追究的行為到現在的違法行為的變化。事實上,“背戶”行為的發生是在當時交管部門允許機動車購買時“代辦”(代辦人憑借委托人的身份證可以將車輛登記到委托人的名下)的政策背景下。
按照公平原則看,政策方麵原本就有疏漏,不管是禁止外地人在北京購買機動車,還是一直允許代辦,那麽當政策變化時,政策製定者和執行者,就必須為了這種變化付出相應的代價。當局麵對背戶相關者,就不應該將所有代價都推卸給對方,當局自身也應該協助背戶相關者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來共同應對變化,完成平穩的轉型。
政策的變遷導致了政策的連續性遭到了破壞(這對一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是非常不利的)。而政策變化的代價現如今與政策製定者沒有了幹係,卻完全要由政策的對象來承擔,這是什麽道理?
在網上被罵成了狗屎一堆的皇甫平係列評論作者、《人民日報》原副總編輯周瑞金認為,社會公共產品嚴重落後於老百姓的需求,就是中國內地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麵。這個矛盾主要方麵在繼續改革的前提下獲得很好解決,大概要到本世紀中葉中國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之後。
姑且不說此人其他的立場觀點如何,隻是,公共產品供給方麵的嚴重差池,卻是個不爭的事實。(至於說這是否要在繼續改革的前提下解決、以及如果到了本世紀中葉中國將會是個什麽德行樣,這就讓我們連將信將疑的份兒都不存在了吧。)從“背戶”事件上看,當局明目張膽地推卸責任,將所有的製度代價都推給社會,這大概就是如今公共產品持有者和提供者的基本套路和風格。
當局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想入非非為所欲為,卻苦了受政策所累的相關者(行政相對人)。具體到“背戶”現象來說,當初是當局允許背戶,可現在卻不允許了,那些背戶當中牽涉到的人就要為此付出全部政策變遷朝令夕改的成本。車主要去尋找身份證出借者,如果找不到,機動車就不允許上路,變成了黑車。
在中國,從白變黑是如此的簡便容易,隨便什麽人什麽事,當局一個稍微的變化就能把人或財產變成黑色,轉瞬間從合法變味非法,從和諧社會的一分子變成了窮凶極惡的執法對象,被專政的鐵拳打得體無完膚。
於是,在查處“背戶”這樣的運動中,北京市交管部門不僅賺足了眼球,美美地享受了一把自己製造出來的輿論熱潮,更是將所有風險都轉移出去、或者強製性地由弱勢群體扛著,並因此成就了些個新型的違法亂紀者,為今後的罰款經濟平添了源泉。這種買賣,怎麽著也幹得過吧。
所以,按照北京人的老話說,這都哪兒和哪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