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人還是先向印度學習吧

(2023-01-23 02:01:14) 下一個

中國人還是先向印度學習吧

                                 2007年9月30日

何必

印度的整個國內政策也是左右逢源,經濟上學習蘇聯、學習中國,政治上學習西方議會民主製,走的也是中間路線……(略。)

這篇文字的標題為“世界大國頻向印度示好 印度會站在哪一邊?”如此內容,提出了很多中國人很擔心的問題,隨著印度的快速崛起,在中國高速經濟增長的旁邊多了一個人口同樣巨大、同為亞洲大國、國土還接壤並因此發生過邊界戰爭、到現在究竟是對手還是夥伴的龐然大物,在發展過程中形影不離。現在,很多場合裏,人們所談論的金磚四國,更多地還是指向了亞洲的兩個國家,而另外兩個裏麵的俄羅斯通過能源展示實力且恢複戰略轟炸機的巡航等手段體現著軍事複蘇的意誌和決心;巴西則在拉美國家當中保持大國的經濟體位勢,在國際經濟領域的作用卻乏善可陳。因此,國際上對於所謂新興經濟的描述重心,日益向中印兩個鄰國遷移。

而作為交戰槍聲停歇還不到半個世紀、彼此心存芥蒂的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互相憂心忡忡戒備森嚴。中國率先改革開放後,經濟增長取得了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業績,印度則在後來急起直追。這種先後態勢,加之中國閉關自守的心態,使得中國對於印度的了解很少。有資料顯示,中國國內對於印度研究者遠不如印度研究中國的人數。

這也難怪,改革開放是什麽?名義上是對外開放,但實際上卻隻不過是對西方開放,而在西方世界當中,又對歐美開放(對日本的開放到現在可以說不成功,一方麵,對日關係成為轉嫁國內危機的垃圾桶,另一方麵,日本對中國的了解也還是超過中國對日本的了解,日本學者提出中國走著一條不同於歐洲和日本的道路,談不上其間先進落後之分,不可能用歐洲的視野和方法來分析近現代的中國的觀點,在中國乏人問津),其中,又以對美國的頂禮膜拜為甚,到了言比及美利堅的程度,對美國亦步亦趨唯唯諾諾,在美國亮肚皮給米國人消氣。與此同時,對其他國家的關注卻少之又少。

對印度的情況更是如此。也就是到了最近,隨著印度高調進入國際經濟,成為其中的積極分子,並頗有後來居上的態勢,才引起了中國方麵的注意和警覺。坊間更是有對印度嚴加提防的聲音,特別是在印度最近與日本打得火熱、並在美國多重標準之下確立了核國家地位之後,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組成軍事協作,等形成了對中國的半個包圍圈,讓中國人談之色變,認為印度已經與不結盟道路漸行漸遠,轉向了聯手遏製中國的過程。

同時,中國人又對45年前那場戰爭的結果記憶猶新並且津津樂道,也對中國經濟起飛上的先行一步而得意忘形,抱著沙文主義的姿態,對印度的存在和競爭不屑一顧。

自從中印對照進入視野之後,我一直對印度超越中國感覺乃大勢所趨。

日前,郭宇寬給我(群)發來郵件,標題是“向印度學習”。這個題目很是不錯。如果中國人真正能夠踏踏實實向印度學習,而不是好高騖遠地非得揪著自己的頭發要向千山萬水以外的歐美攀比,或許能夠少走不少的彎路。

郭宇寬郵件還是說歡迎轉載,但卻沒有了那句“功德無量”的雅福。不過,我還是記得他騙取他人轉載時的那句至少讓我這等作惡多端的不法分子看上去感覺還很有自我救贖機會而歡天喜地,雖然郭宇寬一向站在道德裁判員的高度品頭論足,但為了清潔,也就不在意這次他為什麽沒有寫上那句話。

過於寬

2007年8月9日 20:47

向印度學習

(何必注,略。)

引用完畢。

其實,中國與印度在現如今的發展過程中的優劣,現在的說法很多。中國作為全世界製造業中心,在產業結構上先輸給了印度的服務業;而中國所謂基礎設施等方麵的優勢,則在比如資本市場、法治體係等方麵的滿目瘡痍被印度用實際情況羞辱得無地自容。

我看了郭宇寬對這位賈達夫的采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這個印度人說,印度的發展活力是來自民間。這點非常非常重要。實際上,這指出了中印兩個國家之間發展路徑的根本差異。

國際上,也有過類似的理論描述,將國家(政府)與民間(社會)按照實際運作當中強度不同而給予分門別類(美國,福山)。在如此框架當中,中國屬於國家非常強悍,社會非常弱小的狀態。

並且,中國委府還不住地采取壓製社會的基本路線,所有的製度設計全部服務於繼續擴充國家(委府)權力而殲滅社會(民間)力量這個基本政治目標,並且將所有治理活動悉數囊括在如此政治邏輯之下,概莫能外。

實際上,中國能夠取得現在的結果(之所以不說成就或者業績,就是因為對其評價似乎還有著巨大的值得商議之處),基本上是依靠政治權力推動,是官方自為之舉。這也是到了後期,官方內部出現了對改革開放所帶來的既得利益坐享其成的要求,伴隨著改革的動力不足,甚至出現改革合法性遭到質疑。正是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幾乎全部被官方所主導並主使,一旦官方出現懈怠,那麽改革就不可避免地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在這方麵,缺乏民間活力,是中國改革開放嚴重跛足的重要病原體、並因之蘊藏著生死攸關危險性。

相對於印度的社會發展活力來自民間的自下而上的情況而言,中國則全部是自上而下的權力傳遞管道附帶著改革的動力,這兩種方式的對比,孰是孰非應該不難判斷。

也由是,中國與印度在發展勢頭上,到底哪個能夠笑到最後,好像也可以由此順水推舟。

如此,中國人還不應該向印度學習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