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還不如盤點入世後我們損失多少

(2023-01-11 00:52:20) 下一個

還不如盤點入世後我們損失多少

                            2006年12月14日

何必

根據WTO的相關協議,2004年零售業全麵放開……按照WTO的相關協議,進口商品的關稅也從18%下調到了15%……(略。)

這是一個針對中國入世5周年的盤點之作。當中充滿了溢美之詞。

中國入世已經滿五年,媒體不約而同都對入世後給中國的經濟、社會乃至其他方麵的生活所帶來的變化誇誇其談起來。其中不乏隻顧一點不計其餘者。

新華網12月11日以“入世5年中國百姓生活發生諸多變化--商業篇”的標題稱,5年前,中國肩負著13億百姓的期待,跨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大門,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從此步入一個嶄新階段。(何必注,略。)

《北京晚報》12月12日則以“消費與世界同步  WTO我們這5年(之五)”為題,在係列的盤點當中涉及到入世後消費領域的各種變化時認為,去家樂福、沃爾瑪采買生鮮食品,到肯德基、麥當勞吃漢堡雞翅,坐在星巴克裏喝咖啡,到宜家家居買家具,周末和家人一起到ShoppingMall休閑娛樂……和許多西方人一樣,這樣的生活也已經成為今日中國人的生活軌跡。(何必注,略。)

該報道後麵,還附帶上了“關鍵語錄”:

“加入WTO對中國的影響,不會是立竿見影、一夜之間發生的。”一切正如中國加入WTO前的最後一任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所預見的,入世對國人的影響,是在5年間慢慢顯現到人們的生活中的,而且這一影響還在慢慢繼續。

“狼來了。”零售業是加入WTO時被認為受到衝擊最大的行業。2001年剛入世時,不少人高喊“狼來了”,擔心外資如洪水會衝垮國貨地盤和民族工業。但5年過去,正是由於加入了WTO,加快了市場開放的步伐,更多的國際零售連鎖企業及國際大牌能夠進入國內市場提供“範例”,本土零售商學習經驗,吸收其先進因素,反而在“與狼共舞”中更為強大。據統計,5年來,國內年銷售規模超過140億元的企業達到13家;與2001年相比,本土“連鎖百強企業”的年均銷售額比幾年前猛增了好幾倍。

“未來3至5年內中國零售市場的60%將被國際三大零售集團所控製”。這是2001年世界著名谘詢公司“麥肯錫”曾經做出的預言。而現在事實證明是錯誤的。中國市場依舊是中國人的市場。

中國“越遊本領越大、底氣越足”。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總結入世5年曆程時自信地宣稱。5年時間,人們想像中的“狼”並沒有露出猙獰的利齒,擔憂過的“崩潰”更被證實純屬“虛驚一場”。薄熙來的論斷背後是一個經濟大國的自信,更昭示著一個經濟強國的崛起。主動地融入世界,中國用5年的時間交出了一份令人驚訝的經濟答卷。

……

看到這些,真是讓我們熱血沸騰對未來充滿了美好的希望。現實情況果然如此?

其實,我們越來越多的聽到的詞匯,就是市場的無序、混亂、惡性競爭。這種局麵,在國內的零售業當然也不能幸免。為此,原本口口聲聲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麵的基礎性作用的委府,不得不頻繁動用行政手段來對市場進行幹預。7月19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何必注,略。)

其中透露出的意思令人回味無窮。外資零售業給中國消費者的“很多好處”、“更價廉物美的商品和更規範化的服務”,在委府層麵對此進行了首肯;而提高零售業擴張成本,隻是加強了行政權力的擴充,並且提升了在經濟生活中的行政成本,從而整體上加大了社會運行支出,既降低了效率,又失去了公平,從而成為隻是衙門獲益而其他所有方麵都受損的狀況。

動用行政手段強製性幹預市場的做法還不止如此。8月3日快訊,(何必注,略。)

除了前麵說到的擴大行政權力邊界和強度外,這種所謂量化的指標更是被坊間指責為還是老一套“一拍大腿決策”“一拍腦門後悔”“一拍屁股走人”的隨意性決策方式,缺乏最基本的科學而理性的分析和理論支撐。

更麻煩的是,在“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大背景裏,這種政策的出台究竟會有多少作用,會得到地方多大程度上的買帳,還是個很大的問題。9月7日《首都經濟報道》消息,“北京的新街口大街,隻是一個區級的商業街,以小門小店出名。現在這條街麵臨著升級改造,……這次新街口商業街的改造方案,路東邊的小店暫時保留,西邊的全部拆掉,馬路拓寬之後,街西邊將全部建成近30萬平方米的大型商業中心,緊北頭的物美新華百貨這個月底就會開張。”這意味著什麽?不足1500米的道路一側,將鱗次櫛比地建立5個大型商業中心!商務部對此又能怎麽樣?大不了,又像著名的嘉裏坑事件那樣,北京市把拿了國務院紅頭批複文件當作法寶的商務部告上法庭,並在地方保護的法律原則與現狀當中讓自以為是的商務部一敗塗地。

但商務部並不會因此放棄擴張權力的步伐,更不會因為類似嘉裏坑等的失敗而感覺羞恥或者無能,依然會繼續在對市場主體指手畫腳上一往無前。8月8日快訊,(何必注,略。)

這種進一步提高零售業擴張難度的行政舉措,當然不會具備什麽依法治國的成色。同時,也讓人感受到了中國零售業市場上的亂七八糟魚龍混雜。

與此同時,在中國零售業亂成了一鍋粥的當口,外資零售巨頭卻悄無聲息地大舉搶攤大陸,在這個硝煙彌漫的肥缺地帶攻城略地。坊間早就注意到,調查顯示外資零售業進入速度明顯加快。中國商業聯合會的統計分析顯示,自2004年12月11日中國零售業對外全麵開放以來,外資零售業進入的速度明顯加快。僅2005年,商務部共批準設立1027家外商投資商業企業,是2004年以前批準的外商投資商業企業總數的3.27倍,開設店鋪1660個,營業麵積468.34萬平發米。2005年批準設立零售(含批零兼營)企業187個,是2004年批準的零售企業的6倍多,其中外商獨資的企業達124家,比重占63%。此外先前進入的外資零售企業也紛紛從內資合作企業中回收股權,實行獨資經營。

媒體也對這種態勢給予了關注。7月18日快訊,(何必注,略。)

在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的歌舞升平的喧囂消停些許之後,社會上逐漸形成共識的是,零售業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命脈,掌握了零售業等於扼守住了經濟的龍頭,而中國在為人們詬病得近乎袁世凱21條的入世條約當中,把諸多在發達國家都不會開放的市場也拱手相讓,使得國民經濟毫無遮擋地徹底暴露在幾乎全世界的麵前,一個總是聲稱捍衛國家主權並反對“人權高於主權”的專製國家,卻將經濟主權如此作踐,經濟安全幾近形同虛設到了連唱空城計的資本都喪失掉了。

結果呢?在今年3月27日出版《瞭望新聞周刊》報道,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球50強零售企業中已有40多家進入我國,其中大型超市,外資控製麵更高達80%。4月3日快訊,(何必注,略。)

其實,盤點所謂入世,還不如盤點我們究竟出賣了多少。據商務部《2004跨國公司在中國報告》顯示,在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己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

據《中國產業地圖》(中國並購研究中心)一書指出,中國每個已開放產業的前5名都由外資公司控製,在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製權。(何必注,略。)

……

看看當代中國的賣國行徑都是怎麽在進行著的吧。在媒體上有關中國入世5周年的粉飾太平的背後,表現出主流語境的傾向性,而由於大多數媒體的立場,也在向社會傳達著別有用心的信息。

從這些媒體報喜不報憂的背後,如果我們真是仔細分析,會發現短短十幾年中,中國所出賣的資源和財產,早就超過了曆代中國統治者所出賣的總和。如果說計算這些年中國人到底出賣了中國的多少會使我們手忙腳亂的話,那麽不妨調轉回頭,看看我們還剩下有什麽可賣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