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不幸的城市是相同的

(2022-12-09 23:15:57) 下一個

不幸的城市是相同的

                                       2004年6月28日

何必

中國建設部科技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陳為邦教授日前在重慶永川舉行的全國中小城市發展論壇上指出,目前中國城市發展有十大弊端……(略。)

如果借用列夫•托爾斯泰那句經典的話,我國著名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先生曾經說,在中國,幸福的城市都是相同的,不幸的農村各有各的不幸。而現在,被列出來的這10大中國城市弊病,卻反其道而行之,告訴人們,幸福的城市各有各的不同,而不幸的城市卻是相同的。

不久前,《中華工商時報》針對上海缺乏品牌的問題做了專題報道,上海這個曾經有“東方巴黎”之稱的遠東城市,據最新統計,上海目前有16層以上的高層建築就有4000多幢。有專家說,上海的高樓大廈在全世界的城市中都是排在第一位的。上海的建築也許是世界上最大的後現代主義摩天大樓群。一位西方學者說:“建築,對我們生活時代而言是對可取的生活方式的詮釋。”有學者說:“上海的高層建築正在逐漸的失去自我,在逐漸喪失地方特色。”建築物的高度和密度給這座城市帶來的弊端,已越來越顯現出來,這使得上海政府日前不得不做出限高的指令。上海建築高度和密度的弊端,眼下最直接的就是城市的沉降。

旅美學人顏海平在談及上海摩肩接踵恢弘雄威的建築時,不無憂慮地說起,眼前的高樓大廈總體來說是去曆史記憶的國際化資本宣言,給人天外飛來的感覺,每一個風格都很現代,個性化都很強,視覺力度很到位,但使它們是離散的,彼此不那麽相關。

2004年3月26日《新聞晨報》報道,上海目前有城市雕塑1034座,但市規劃部門最新的普查結果發現,優秀作品隻占10%,另有10%屬劣質作品,80%作品水平平庸。目前上海城市雕塑缺乏總體規劃,重要公共空間缺乏有力度的城雕作品;缺乏精品力作,沒有出現能代表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的城市雕塑。為此,上海決定出台《上海市城市雕塑總體規劃》。按照這個總體規劃,一批重點雕塑項目目前正在進行方案的國際征集。城市雕塑公園的選址工作力爭今年啟動,2007年底前建成。

據說,目前在中國至少有43個城市提出要建成“國際化都市”,而在長三角也不止上海有這樣的雄心壯誌。

而幾乎在同時,中央電視台以“提升城市形象,亮出城市名片”為題,播出了哈爾濱和成都注重城市形象的專題節目。據介紹,哈爾濱新恢複的充滿了異國情調的“果戈理大街”在一個月以前它還叫奮鬥路。由於特殊的曆史文化背景,哈爾濱一直有著“東方小巴黎”、“東方莫斯科”的美譽。改造之後的果戈理大街日客量是原來的五到六倍,房地產價格平均每平方米上漲500多元。

而且,人們也對蘇州“東方威尼斯”之類的的稱謂津津樂道。其實,俯瞰華夏大地,但凡什麽地方能被冠以“東方”前綴然後再加上個西方地名就像注射了興奮劑般的立馬炯炯有神。

同時,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也發生著很耐人尋味的事情。媒體報道,南京違規拆除已經有幾百年曆史的牌樓,被發現後在原地又重新建了一個贗品,成為萬古流傳的笑談——超一流的贗品終歸是贗品,抵不上一個不入流的真品,畢竟,後者所集納的真實曆史信息是無法仿效複製的。

類似情形,在很多城市都發生過並且正在發生著。北京胡同保護者們麵對強大的拆除勢力軟弱無力地抵抗著。難怪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曆史名城保護研究所長趙燕菁在筆者以前所做的中央電視台對經濟學家的訪談節目裏戲言,他可能是最後一任該所長,曆史名城保護早已到了唱國歌(“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的時候,實際上根本就保護不了,與其如此,還不如發國難財,搞了類似三峽告別遊那樣的北京胡同遊,也算是讓活著的人有幸再看一眼即將消失的古跡、並體味其所附帶的文化氣息,以形成曆史記憶。這種插科打諢背後浸透著刻骨銘心的悲憤與淒涼。

天津作家馮驥才幹脆不務正業放棄寫作而專門從事民間文化保護活動,但收效甚微,同時舞文弄墨頗為職業,可到了市場經濟麵前卻透露出孱弱無能,映襯著在國際化大潮中民間文化的悲慘命數。

千篇一律的城市,千篇一律的思維定勢,千篇一律的好大喜功,千篇一律的對於GDP鍥而不舍的追求。中國的城市正在並且永遠失去個性,祖上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正在被蹂躪揮霍乃至徹底埋葬毀滅掉,在我們手中,把一個為全世界矚目的東方古國蛻變成為一個東方巴黎、威尼斯、莫斯科等等對西方文化畢恭畢敬亦步亦趨的走卒與附庸。

歐洲城市之所以有魅力,在於其麵貌幾百年未曾有過什麽大的改觀。在我們改天換地的雄心壯誌與大幹快上裏,正在幹著些什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