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讓市場決定技術工人價格

(2022-12-05 01:18:39) 下一個

讓市場決定技術工人價格

                                   2004年1月19日

何必

近日,青島市有40名技師被授予“青島市有突出貢獻的技師”榮譽稱號,並首次享受政府津貼。(略。)

計算下來,如果每三年評選一次,每次50人,每人每月享受200元的政府津貼,那麽這50人三年下來總計能夠開銷為36萬元。看上去,這個數目在政府總財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也許並不算很大,但這種支出的合理性如何卻是值得讓我們思索的。

中國要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這種決心與態勢已經有些時日了。而現實情況是,由於人才高消費現象頻繁發生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技術工人缺乏成為全國性的普遍現象,也成為各地製造業發展的瓶頸,掣肘著各地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換代,製約了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對於形成或提升地方競爭力帶來了阻礙影響。改變這種局麵,提升技術工人的社會地位與實際待遇,進而充實技術工人隊伍,形成較為合理的產業人力資源結構,改善產業狀態。在這中間,各級政府有針對性地調整政策方向,采取措施引導社會資源向技術工人培養與聘用方麵轉移,這本無可厚非。

但問題在於,政府在這種引導中到底應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現在,青島市有關部門采取的是直接出資的方式,通過評選、表彰乃至給予政府津貼的方式,把錢直接交到中選工人的手裏。這種做法,是屬於最直接的方式,但卻未必是最合理而最有效的方式。

在經濟活動中,政府的角色通常是作為非市場因素而存在的,因為從傳統理論上說,政府所追求的是社會公平,而市場則是通過所謂“看不見的手”而在諸多市場主體在利益最大化的訴求驅動下形成資源的動態配置格局;即使是在後來,人們發現存在著所謂“市場失靈”的地方,需要由政府通過公共資源投資與社會收入再分配來對於整體經濟活動進行有效幹預時,也還僅僅是把政府的經濟功能限製在公共資源管理與稅收等有限的領域。

青島市有關方麵評選、表彰並直接把公共財產中的部分直接獎勵給技術工人的做法,在實質上是有悖於政府市場角色定位的;即使是針對緊缺的“有突出貢獻的”人,是所謂的傑出“藍領”(姑且不說這種稱謂本身是否存在著等級意味),也還是不能遮蓋其行政行為的不合理性質。

一方麵,政府如此動用公共資源而給予某個具有勞動能力並也由此取得相應收入的人群,有著動員社會資源方麵的隨意性。這種動輒將公共資源給予社會裏某些具有合法勞動收入人群的行政態度與作為,於社會總體上來看,確實存在合法性問題,因為這種舉措是否經過了社會的討論、認可和同意,是個民意問題,並帶來了由於隻針對某個特定人群而存在著社會公平性問題。另一方麵,這種做法很顯然不符合政策方向:在現實條件下,政府通常隻是在三個層麵上對於社會進行收入再分配:首先是社會救濟,對象是那些失去勞動能力或者沒有得到收入可能的人群;其次是社會保障,主要是建立健全旨在使社會得以長期穩定發展社會保障體係;在此基礎上,才有所謂社會福利(像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範圍)的體製建立與完善。這些都是非市場化的領域,都不屬於通過市場自發調節能夠形成的社會運行機製;換句話說,隻有在市場失靈的區域,政府才應該進入並進行有限幹預。

技術工人緊缺,是個普遍性的問題,但畢竟這是個產業問題,是企業所麵臨的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問題,出於現實考慮,企業自然會利用市場化手段予以化解。廣東目前有為數不少的企業出資數十萬元年薪招募一名高級技工、上海也有企業不惜為引進高級技工辦理上海戶口和高薪為條件從東北吸引了一些目標人群的事例,已經說明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企業會針對市場做出及時的反應、並量入為出根據自己的實力與市場行情開出相對合理的用工價格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並不需要政府越俎代庖;同時,技術工人短缺更是個市場問題,在市場條件下,勞動力的價格當然決定於勞動力總體供求關係,既然技術工人嚴重短缺,其價格自然會發生大幅度上漲,漲到達成動態平衡局麵,技術工人也會因此而獲得相應的收益;而這種技術工人市場價格上漲幅度遠不是政府那點津貼能夠彌補得了的,市場自會對某種商品做出及時反饋,就如同大學畢業生價格走低反映出市場對於現行高等教育產品質量的認可程度一樣,這並不是政府花本來就有限的錢能解決的。

政府評選、表彰也需要動用公共資源,但這還大體上可以視作政府行政範圍內的職責,做也就做了;要是到了直接出資卻需要三思而行;而相對於現在廣東一個高級技工一年幾十萬收入的情況,青島市50個受表彰者三年中分享36萬津貼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並還要背上政府隨便拿公眾財產去直接幹預市場的名聲,何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