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典事件帶來的三大反思
2006年3月18日
何必
歐典企業出麵表態了,給了消費者明確的說法……(略。)
該節目所在頻道在315那天也弄了個持續150分鍾的大型直播節目。從現場效果看,應該比央視節目好。可在內容的爆炸性方麵,卻還是不得不屈從於央視的霸權。
而央視315晚會暴料出歐典涉嫌欺詐消費者一事,迅速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該節目也隻能亦步亦趨,跟隨在這樣的焦點後麵進行追蹤。好在節目影響力日益提升,采訪難度相對減輕,才有了如此獨家消息。
原本在街頭巷尾大張旗鼓宣傳為德國血統的歐典,被指與德國毫無幹係,整個一個大騙局。歐典方麵在接受該節目采訪時的表態,給人以騙子為自己開脫之感,隻是說誇大宣傳、失誤、沾洋血統,而對於如此作為給消費者造成的誤解、迷惑乃至由於商家捏造事實進行虛假宣傳而導致的財產上的損失,卻避而不談。
如此危機公關能力,凸顯出中國企業的通病,毫無在第一時間說明事實真相的動力,而采取步步為營的策略,在轟然坍塌之際,卻試圖亡羊補牢抱殘守缺,連品牌效應估算能力都沒有;同時,更是體現了中國人責任意識欠缺的征候,凡是先為自己尋求逃避途徑,盡量擺脫責任,將故意欺詐不了了之為失誤以及亦步亦趨於行業裏崇洋媚外之風氣。
如許熱鬧,還是給我們些許反思的機會。
首先,隻要是打上了德國的標記,在中國就是暢行無阻的,是信譽和質量的保證,是眾所周知的安全身份。而消費者對於德國血統的堅信不移與忠貞擁戴,更是體現出民族自卑感與徹頭徹尾的集體殖民心態與洋奴心理。遑論什麽意大利服裝、法國葡萄酒、丹麥家具、荷蘭燈具、芬蘭通訊工具、美國電腦……在一派表麵上的開放心態的背後,體現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追逐國際著名標牌卻妄自菲薄的民族垃圾情結。
皮埃爾•卡藍默在其《破碎的民主》中指出,現實的經濟發展卻離開理論越來越遠。門檻效應和統治效應使得“健康的競賽”大多演變成為“贏家獨吃”的賭博。……遊戲越來越出格了。最強大的行動者,特別是美國和歐洲,隻是在他們認為合適的時候才遵守遊戲規則,拒絕放棄對他們的戰略生產的控製,同時卻以經濟至上的名義剝削他人。他們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使用玩世不恭的自由派言論。
德國人看了如此鬧劇會如何?僅僅一個與德國人毫無幹係的德國名稱就把整個一個中國給忽悠了,若是,還不如當初八國聯軍就在中國待著呢,那樣的話省得現如今中國企業還死乞白賴假冒發達國家的名義,來個貨真價實不就完了?卡籃默的指責不無道理,但中國企業以及消費者卻恬不知恥地自己把熱臉往贏家的冷屁股上湊,這大概是國際上遊戲規則中注定空前絕後的奇觀。
其次,2005年10月20日全國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秘書長馬恩中表示,中國國內企業信用問題突出,壞帳率達到百分之五到十,幾乎是美國企業的20倍。馬恩中還說,中國企業平均帳款拖欠天數超過90天,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缺乏相應的監督機製造成的,有關部門目前正著手建立這種機製。中國貿促會一名官員也在同一場合表示,信用問題在國內市場相對明顯,而為了爭取海外定單,中國企業的對外支付信用度還比較高。中國於12月7至9號在上海舉行第二屆中國國際信用和風險管理大會,討論如何讓企業規避信用風險。
路偉國際律師事務所2005年12月10日發布的《中國企業法律風險管理標準化策略報告》稱,(略。)
而在中國目前社會組織體係設計中在消費者和企業二者中不平等的法律與社會地位,更是強化了企業風險爆發對社會所產生危害的程度並擴大了社會危機的範圍,依靠企業形成的經濟格局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不僅如此。麵對全民族的崇洋媚外,以及自上而下的內外有別言行不一,吸引著諸如開放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製約甚至壓抑了改革;而人們更是在去改革化呼聲日益高漲的狀況裏,感覺到中國需要重新思考內部改革問題,原因在於改革與開放,既有矛盾,又相互促進。然而隨著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與內部改革之間的矛盾正在顯現。坊間認為,在過於強調對外開放的同時,在很多方麵,外部開放反而導致了內部改革的困難。以外貿部門來說,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既得利益壟斷了對外開放中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國內可以利用無限的內部廉價勞動力,用極低的價格把商品銷售到國際市場,造成了過多的外部貿易糾紛。另一方麵,因為內部改革的不足,開放政策獲得的利益並沒有公平地分配到社會的各個階層。在既得利益壟斷對外開放所獲得的好處和內部貧富分化這種局麵下,西方的貿易保護主義更是加劇了中國的內部矛盾。中國必須重新思考內部改革問題,大力度地深化內部改革。如果不解決好改革與開放的平衡,國內會出大問題。
在業已成為民族意識的外事無小事這種離奇到了近乎荒誕的政策設計思路乃至社會治理規則的影響下,歐典事件就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國際性大笑話,而其背後,則是中國人數典忘祖對洋人唯唯諾諾乃至狐假虎威借屍還魂的伎倆,不僅僅是商家,廣大消費者也樂得如此。
因此,開放是注定了的,改革嘛,還是讓歐典來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