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與知識企業
(寫作具體日期不詳,應該是在2000年左右)
何必
最近,知識經濟是被社會上談論得最多的一個話題。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網絡、PC、信息等等名詞和內容充斥了我們的生活。世界排名前20位的PC生產廠家都在中國“登陸”,而國際上知名的ISP、ICP們也都瞄準了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微軟已經啟動了其“中國研究院”,吸引了許多國內外知名學府的高學位的人才。擁有知識就擁有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問題在於,如何將知識真正經濟化。
企業,應該說是站在經濟的最前沿。我們的企業應該怎樣麵對知識經濟的機遇和挑戰?
在我與眾多國內企業的接觸中,發現很多概念化、形式化、口號化的事物和現象。比如說我們常常在講客戶是上帝,但這應該是怎樣運用到經濟生活實際當中,則為較多的人所不解。什麽是上帝?上帝又怎麽了?該如何對待之?在企業-產品-服務的各個階段,上帝分別該在什麽位置?再例如,由來已久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為企業的製度化規範化實操性強的內涵?這些都是我們的企業領導者應該仔細而慎重考慮的問題。
說到知識經濟,也是個廣為流傳但並未引起國內多數“老板”重視的概念。國外著名學者在參觀了中國的企業後,斷言中國在知識經濟上落後西方發達國家四十年。我們姑且不論這種說法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如何,冷靜地想一下我們自己,就會發現實際上還處在很原始的操作水平。
形成良好的知識經濟運作氛圍和環境,需要有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規範化的意識、手段、規則、典範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首先從觀念上認識到知識經濟領域是未來企業興衰的主要戰場,傳統的經驗式經營管理一定會讓位於理性-科學的營銷操控,“拍腦袋”、靠點子、請高人之類的江湖占卜術等帶有宿命和神秘色彩的技法注定不再會是主流導向,而將會漸漸淡出市場經濟的大舞台,代之以可比、可度量、可操作、可模式化(可複製)的運行方式,和對專業化谘詢調查係統的強烈依賴並相伴而行。
而這一切的基礎,則是企業投資者、經營者、管理者自身素質的提升,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有意地去營造一個“知識企業”大環境,以適應知識經濟所帶來的各種危機和幸運。這裏所說的“知識企業”,大意是指企業對知識的敏感程度,包括知識的鑒別、吸納、更新、整理、儲存、運用等方麵的速度和範圍,以及將知識作為資源的產品-商品化的能力。
我無意在當今“信息爆炸”之際再去創造什麽新名詞,隻為了說起來簡便一些。同時,也是想有拋磚引玉之功用。
我想,當我們真正在對知識的態度上有了切實而有效的改善,把企業在知識的層麵上有一個大大的提升,而不僅僅是停留在坐而論道或花拳秀腿上,也許才能說有資格參加國際性的競爭,加入到國際大循環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