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調絕非擺脫傷害之途
2005年12月8日
何必
劉強告誡海外的國人一定要“樹立好形象”,“保持低調”……(略。)
該消息還介紹,去年,外交部更新了《中國境外領事保護和服務指南》,其中第5部分包括一些海外中國公民的行為規範,如“在公共場合要表現平靜,不要大聲說話,不要突出自己……”
兩名中國旅行社被槍殺,引起了海內外普遍關注。同胞在海外遭到如此劫難,非常讓人痛心。如何避免國人在海外再度遭受如此厄運,也是公眾及媒體希望得到的。
實際上,隨著中國的開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到了海外,並與目的地國家發生了越來越多的關係,自然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衝突。前幾天媒體報道,如今海外中國人裏大量揮金如土的紈絝子弟,招搖過市,引得所在地國家土著居民乃至當地華人的反感,甚至有當地華人對來自祖國的子弟遭到歧視公開表示幸災樂禍的態度。雖然這也許並不代表全部,也許這並不是“主流”,但改革開放後中國人在國際上永奪出境消費冠軍,也的確給了世界一個驚喜和震撼。
在此姑且不談全世界對於中國人越來越嚴重的排擠風潮,也不談無論是輕狂少年還是腦滿腸肥的大陸幹部、中國人在海外形象日益惡劣、以至於外交部像個幼兒園阿姨那樣告誡自己的國民“在公共場合不要大聲說話不要突出自己”這種說辭也要出現在服務指南當中,形成國際性笑話、讓全世界都看到一向以禮儀之邦著稱的中國輸出的都是些如此教養的貨色,也不談遇難的這兩個分別來自中國內地古樸豪放的青海和內蒙古的留學生在與凶手發生口角時是否會沿襲了如今已經日益國際化了的中國人“死不認錯”動輒推卸責任明哲保身的處事原則、並有此產生了表現在口角背後文化和價值觀方麵不可調和的對立和衝突,隻是看,為海外中國公民提出的忠告的那些內容究竟如何。
這種忠告被當作是普世適用屢試不爽的救濟原則而傳播,新華社原發,當日央視《第一時間》也拿出來重複,都是很正麵積極的口吻。
但是,樹立好形象原本就不是個別國人力所能及的。中國人形象之差,大抵是走出國門後才能體會到的。
“少去一些娛樂場所,以及一些人群高密集場所”,對於本來就很怯懦消極的中國人來說,更是缺乏主動融入當地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說辭。
“保持低調”,是什麽意思呢?在某個特別場合保持低調,顯然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方麵的行為安排,凡是遇到有大鼻子藍眼睛的、或者卷毛黑皮膚的、或者其它什麽人群,隻要是非中國人,就要保持低調,這讓人想到什麽?現代版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有低調就有高調,既然在外要低調,那麽在什麽地方才能高調呢?眾所周知,低調和高調都不是正常的為人狀態,而從心理平衡方麵看,高調就隻能出現在家庭以及同胞之間了。那麽,自然而然就是一種被國內主流媒體所推崇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處事原則隆重出爐。
那麽,保持低調就能夠減低受到傷害的危險?2002年元旦前夜,筆者與一群中國留學生應奧斯陸佛教組織的邀請,參加其迎新年活動。與基督教那些推廣者誠心誠意苦口婆心上門傳教不同,佛教一向就是“保持低調”,采取來者不拒可卻從來不主動出擊的態度。活動完畢已經過了半夜,迎來了2002年。一行中國人上了末班地鐵。
如此一來,還是犯忌,到了娛樂場所和人群高密集場所。可總不能老是別在家裏。
這時候,上來幾個挪威人,手持打開了的啤酒罐(挪威是個禁酒國家,沒有白酒),搖搖晃晃口吐白沫,對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上去摟抱,嘴裏酒氣衝天喋喋不休地念叨著“新年快樂!”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都踉蹌與那些女留學生撞個滿懷。
我剛到,不知道當地的規則如何。旁邊的留學生按住我,讓我別理睬他們。
要知道,這種醉酒行為是違法的,而且針對新年節日,城市管理部門也加大了巡查管理力度,各個地鐵站都有檢查人員,如果逮著如此酗酒鬧事者,就會重罰。
那麽,這時候,能夠采取的措施是什麽呢?不予理睬,顯然是符合上麵“專家”所極力主張的“保持低調”,可麵對沒完沒了的那幾個酒鬼的糾纏,這“低調”到什麽時候才算個完呢?
或者,到站向執法人員報告?可照樣改變不了中國人膽小怕事的德性,何況,這種方式對於事情的最終解決能夠起到什麽樣的作用,還不得而知。
這時候,一個中國留學生站出來,用挪威語高聲嗬斥那幾個挪威醉漢,讓他們離中國女孩遠一點,否則他們將會領教中國功夫,邊說邊把他們推到了車廂門旁邊。
最後,那幾個醉漢悻悻下車了。
這種沒有保持低調的處理方式,卻有效地解決了問題,並且也維護了在場中國人的尊嚴。
而且,所謂保持低調在如今倡導法治的背景下,又意味著什麽呢?無論從國際上的法治環境,還是中國國內憲政呼聲,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是一個舉世公認的法律原則和人類存在形式。於是,無論從人種上說,還是從單個的個人來看,都不應該存在什麽刻意的“低調”,而是應該本著自然法精神,以全世界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為處事規約。一方麵,隻有如此從才能讓中國在法治的道路上順利前行,另一方麵,隻有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引得全世界的尊重,如果見什麽人說什麽話,內外有別,除了沿襲封建社會等級觀念外,隻能招致更大的不平等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