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旅社排斥國人
2005年8月19日
何必
有些青年旅社內外有別,甚至有“國人免進”之嫌……(略。)
節目後點評為:青年旅社這種做法也許有歧視消費者之嫌。雖然如果太多的旅遊者衝著青年旅社的廉價而去可能會影響旅社的經營,但無論如何這樣做也是不對的。
聽著這種評論,老潘我還是舒了口氣。這是因為在討論稿子時,一些尖銳而激烈的言辭被當作是與當前越來越嚴格的新聞控製方向不符,因而隻能顧左右而言他,甚至隻是從經營層麵上去談論。
觀眾可不傻,看了這樣的新聞,發來了太多的觀感,對青年旅社的做法提出了非常尖刻的批評。這好歹也讓老潘出了口惡氣。
這青年旅社到底是怎麽起源的呢?1909年,德國一位名叫理查德•斯奇曼的教師帶領一班學生徒步旅行,途遇大雨,隻能在一個鄉間學校裏,以稻草鋪地當床,度過了艱難的一夜。徹夜未眠的教師,萌發了建立專門為青年提供住宿旅館的想法。他主張青年走出校門,親近自然。他說:“所有的男孩女孩都應該走出校門,參加遠足,留宿青年旅舍。”他帶著這一想法四處遊說,最終為人們所接受。1912年,世界上第一個青年旅館在德國一個廢棄古堡Altena中誕生,並奠定了青年旅舍的基本結構,即以“安全、經濟、衛生、隱私、環保”為特點,室內設備簡樸,備有高架床、硬床墊和被褥、帶鎖的個人儲藏櫃、小桌椅、公共浴室和洗手間,有的還有自助餐廳、公共活動室。到1997年,國際青年旅館聯盟在全球共有65個成員國,共有青年旅館4500家,床位數達到3282萬個,有國際會員350萬人。今天,青年旅館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住宿連鎖組織,世界上有1000萬青年旅遊者在使用青年旅館。現在世界青年旅舍已經遍布各個國際旅遊區的中心地帶,而今天旅館的客人則大多是三十歲左右的或是全家開車出行或是獨自出遊的背包一族。
怎麽樣?多麽溫馨宜人的青年旅社,有著何等人間脈脈溫情的故事。
可怎麽什麽事到了中國,就都變了味呢?
如果說這種內外有別是因為廉價旅社太少,那麽這根本就不是采取欺騙手段排斥國內旅客的緣由。不去談北京把整個城市的消費價格抬得幾近天價形成消費北京的恐懼及其根源,隻是,即使果然廉價旅社稀少,也不能對國內旅客動用欺詐方式拒之門外。
其實,這種內外有別、故意歧視中國人的做法在國內屢見不鮮。
2001年上海免稅店實行國人免進策略。
2003年廣州一家咖啡店赫然打出“隻接待日本人”的標語。
2003年媒體報道,北京某些商鋪拒絕國人,稱“隻賣給外國人”。“專營外貿謝絕參觀”、“非請莫入”,在雅寶路一帶的服裝皮具市場內,這樣的中文提示寫在大部分商戶門口。然而,這些中文上寫的俄語譯文卻意味著另一個意思???“歡迎光臨”。當記者詢問店內商品價格時,店主隻表示“我們這裏的東西都不內銷,隻賣給外國人”,並不願對此規定多做解釋,而記者隨後進入幾家店麵時都被店主“很不客氣”地請了出去,其中一位店主稱:“這是我們這裏的規矩,懂規矩的中國人就不會來!”市場管理者解釋說,商戶們曾反映有中國顧客隻看不買並偷盜或弄壞商品,影響了他們的經營。同時,他們這樣做也是為防止有中國同行仿製他們的商品。“後來商戶們達成共識,概不內銷,還要求市場管理部門統一印製了這樣的門簾。”這位管理者還說,該市場具有寫字樓的性質,商戶們對外國顧客也隻批發不零售,所以對中外顧客是公平的。但記者隨後卻看到兩個外國顧客和店主討價還價後,交出200元人民幣購走了一個皮包。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明文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申明、通知,或者是店堂告示等形式,做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但實際上,對國內外消費者區別對待的做法還是此起彼伏綿延不絕。
《南風窗》2002年11期上有過這樣的述評,北京故宮專門設置了“外國遊客入口處”、在某城市酒吧街則專設了供外國人使用的廁所;外國人在中國遊玩發生了問題,總是調遣最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最高明的醫生去營救而中國國民卻根本沒有這般福氣;國內各種災難中死難者很少有何禮遇,而外國火車出軌大橋坍塌死個把人中國方麵又是問候又是誌哀。……美國空港入口處美國人總是優先外國人靠後;日本空港裏日本國民進港通道有七八十個而給外國人的隻有一個,如果外國人嫌太擠就得等到日本人都走完了牌子轉過來外國人才能進去。他們的總統或職員或軍官或失業者所享受的福利大都是由本國公民創造的,本國公民才是衣食父母。……而我們這裏,好像衣食住行都是外國人送的,才恭外而倨內。一個日本農民到峨眉山玩骨頭摔斷了中國動用空軍直升機營救,而在日本,一個中國留學生在宿舍裏裏死了七天才被發現,名古屋大學一對中國夫婦和孩子誤食有毒蘑菇母子死亡父親則在名古屋大學醫學院的門診室等了12個小時也沒有一個日本教授來診視……
非典期間,北京各大學戒備森嚴,不許學生出入,但留學生卻可以大搖大擺隨意外出不受阻攔。北京街頭上,也時常能看到掛著使館拍照的轎車違法行駛、停放的事例,警察看到了也熟視無睹。這當然給路人以外國人就得得到網開一麵的待遇的印象,加深了對“外事無小事”的深刻領會與深入貫徹。
2003年熱炒的那個在南京穿上了背麵印有“別盯著我看”等中文十戒的外國人被世人指摘後道歉、卻被有些媒體說成是國人吹毛求疵不顧國際化這種奇談怪論(要知道,外國人到中國來就應該守中國的規矩,在國外也許是盯著人看是不禮貌的表示,但是在中國人的習慣裏,注目而視恰恰是向對方表示尊重);中國人在國際規則與標準麵前戰戰兢兢進退兩難隻剩下頂禮膜拜心悅誠服數典忘祖的尷尬和甚至以儆效尤;區縣級新聞發布儀式上都得弄個英文翻譯來壯門麵……
再有外企在中國至今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及其在中國違法犯罪後被總部所在國追究法律責任但在中國卻無聲無息,今年跨國公司食品衛生安全案件頻發事後卻若無其事大撈其錢,坊間認為這是中國莫大的恥辱。
而這背後,殖民心態和等級森嚴意識的蔓延,無時不在向全世界昭示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禁令,也在與時俱進著,不僅存留在記憶當中,而且變本加厲地呈現在我們身邊的方方麵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