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大家照顧大家

(2022-12-18 23:54:01) 下一個

大家照顧大家

                                             2005年8月11日

何必

……目前北京希望工程也正在運作旨在資助北京貧困大學生的“陽光工程”,一名學生的資助費是3000元……(略。)

記者在節目稿正文後麵附帶了建議觀點:1,對於平均收入不足3000元的農村家庭來說,一個大學生一年的學費是他們一家兩年的收入。2,青基會接到捐款後,會把它轉給貧困生所在的學校,待新生入學時核查身份之後,再支付捐款。3,目前,有些捐助者在捐助的時候也偏愛名校,有北大清華的學生一登上來就被結對了,可實際上,農大、林大等學校的學生可能更困難,而且這些學校的獎學金數量也相對較少。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大學生入校的當口了,也又到了各界上足了發條似的繃緊了玩命忽悠起來,使勁號召民眾掏出錢來為那些貧困大學生捐助。

該節目去年這個時候就曾經做過不少類似的節目,並且在節目裏還號召那些在廣告投入上不惜血本、甚至麵對電視廣告每15秒鍾一次就要上萬元的花費連眼都不眨的企業們能夠也能花上個九牛一毛的價錢捐助幾個貧困學生,還說希望有意願的企業可以與欄目組聯係,願意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顯示出新聞人對這種社會工作的義不容辭。

青基會從發起到現在也已經走過了十多年的路程了,從希望工程開始,救助那些邊遠地區的失學兒童,到現在幹脆將目光直接鎖定在大學生身上。

現在,非得把標準定在國家級貧困縣和國家211工程重點校,本身就有嫌貧愛富鮮明痕跡,凸顯出該工程向權力傾斜的趨向。

希望工程剛開始時,還是使那些遠離了同情與互助的人們心目中萌發出了些須憐憫仁愛之心,特別是對海外人士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曆時10多年,總共救助了約5000萬失學兒童。但隨著時光的推移,人們逐漸醒悟到,這種救助基本上就是無底洞。在經濟高速發展、特別是財政收入幾乎三倍於GDP增速時,教育卻成為越來越多的家庭越來越不堪重負的擔子。並且,這種趨勢越到最近越發明顯。《中國青年報》評論編輯童大煥撰文指出,“5月9日香港《文匯報》援引英國《觀察家報》的報道稱,獨立組織‘教育政策研究所’5月8日公布‘全球高等教育排行榜’。從支付能力看,中國現階段大學支出是世界最高的3倍以上!頗有點‘獨步天下’氣象。還應該考慮到,從人均數萬美元收入裏支付11萬元人民幣跟從人均不到1000美元裏支付3550元人民幣,是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綽綽有餘,後者可能連養命錢都不保。更何況我們現在9億農民每年人均純收入還不到3000元。”

張殊在《世界第一的中國大學收費》一文中提供了這樣一些觸目驚心的數據:1989年,國家開始對高等教育實行收費,其實當時的收費也隻是象征性地隻收200元,但卻是高等教育收費改革邁出的第一步。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學費一下子漲過了2000元。1997年全麵並軌後學費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2000年的收費標準猛漲,普遍在1999年的基礎上提高了15%左右,有些地區高達20%,學費漲過4000元。教育部門發出的通知規定:“從2000年9月新學年起,對北京地區高校年度學費標準進行上調,最高上限上浮20% ,一般專業一般高校為每年4200元,重點院校為5000元;理工科專業一般高校為4600元,重點院校為5500元;外語、醫科類專業一般高校為5000元,重點院校為6000元”。全國高校生均學費從1995年800元左右上漲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進入新校區的學生的學費則在6000元左右;住宿費從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漲到了2004年的1000-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費開支等,平均每個大學生每年費用在萬元以上,4年大學需要4萬多元。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1998-2002年我國高校學雜費5年增長5.34倍!

從世界來看,學費占家庭收入的比重大致是有個譜的,比如學費占人均GDP的比一般在20%左右;在發達國家,公立大學收費的水平是受到嚴格限製的。按此比重計算,中國現在人均年收入是8000元人民幣,大學生每年所要交納的學費應該是在2000人民幣以下。而中國一年少則五千,多則上萬的學費占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80%以上,占農村人均年收入的250-300%。

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年平均純收入和農民年平均純收入9422元和2936元,以此計算,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純收入。西部地區一個大學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當於貧困地區9個農民一年的純收入;一個本科生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於貧困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這還沒有考慮吃飯、穿衣、醫療、養老等費用。

有資料顯示,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入開展,尤其是實行招生並軌、學費製度改革以來,高校貧困生現象日益突出,並呈逐年迅速上升趨勢。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家長揪心、學校擔心、學生憂心的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從目前全國平均狀況來看,一般將學生月生活費低於150元的確定為“貧困生”,低於90元的則為“特困生”。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引發的各種問題日趨嚴重。據國家有關部門1996年的調查統計,當時在校大學生中特困生就有幾十萬人;1999年,我國560萬在校生中,貧困生有100.5萬人;2000年則增至142萬人。近7年來,貧困大學生的人數和比例呈迅速增長趨勢,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總數已高達300多萬人,各高校貧困生的平均比例高達25%。調研表明,貧困生絕大多數基本生活難以保障,其生活狀況遠遠低於學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吃飯穿衣問題都甚為嚴重,一天隻吃兩頓飯或饑一頓飽一頓的現象在貧困生中很普遍。貧困生的生活常常被描述為“五個饅頭過一天,一星期買一次菜,軍訓服裝穿四年”,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損害。而這些學生因經濟上的重負,導致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由此他們容易產生自卑、抑鬱、焦慮、孤僻等心理問題。而這樣的問題不隻是困擾著學生,也對他們的家庭形成了影響。

……

這樣的描述,都是出現在中國官方媒體上,綜合起來,卻呈現出一幅什麽樣的圖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持續,在市場化的旗幟下,越來越多的責任被推向社會,推向家庭,推向在如此改革開放當中沒有享受任何成果,卻為此付出著越來越多的代價、承擔著越來越巨大的改製轉軌成本的弱勢群體,並且這個群體在社會階層分化過程中逐漸被固定下來,成為人數日益龐大、處境日益悲慘、身份日趨邊緣化的多餘一族。

讓已經被盤剝了太多的民脂民膏的國民繼續在自身朝不保夕的狀況下彼此互助,也實在是難為他們了。相對於1998年大洪水發難之際人們踴躍捐助到後來卻發現自己的錢更多地被各級官員用來逍遙腐敗,對社會公平與良知的嘲諷與蹂躪是可想而知的。個人之間的互助被惡劣的社會蠶食得遍體鱗傷。

去年,該節目號召了不少,卻沒有得到什麽企業的響應,灰溜溜地虎頭蛇尾。這也難怪,目前企業的社會責任幾乎被屏蔽和祛除,惟利是圖的本質加上無法無天的贏利環境,當然不能指望哪個吃錯了藥的企業來充當這個冤大頭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在整體環境去責任化的情境裏,企業真是提供慈善與救濟,的確有違風尚。

而政府呢?最該投入的政府又去做了什麽呢?連被中國那些喧囂市場化者奉若神明當作圭臬的美國,國家在教育中的投資也占到了50%以上,再加上各種企業、團體和個人捐助,學生自己所掏的錢非常有限,也就是在20%的水平上。但在中國,財政對教育投資承諾了很久要達到GDP總額區區的4%,卻近10年都做不到!甭說比什麽發達國家,也別說比什麽社會主義國家的古巴或朝鮮的真正的免費教育,即使連同為亞洲新興大國的印度都差一截。

就這樣,還社會主義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