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別信什麽房價預測

(2022-12-18 23:32:48) 下一個

別信什麽房價預測

                                         2005年7月31日

何必

什麽時候是買房的最佳時機?這是目前困擾許多人的一個問題……(略。)

今年以來,隨著各界對於房價過高被最高黨政當局認可、並隨之出台了一係列宏觀調控政策以及相應的措施後,各地的房價越來越讓人看不懂。目前業界的說法是,誰要是能準確預測房價的走勢,那簡直就是大仙了。

就現在房地產領域裏的情形而言,已經形成了中央政府與地方黨政部門、地方衙門與房地產開發商之間的多重博弈。在這場刺刀見紅琳琅滿目的利益爭鬥中,購房者就成為了一個各方爭取的木偶,更是一群被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等多方麵利益集團及其代言人弄得頭昏腦脹的傻乎乎的道具。

翻開報刊網絡,有關房價的各種說辭眼花繚亂,實在是中國在某種商品的價格上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紛繁雜陳的獨特景象。

其實,不隻是大眾媒體,就連開發商們也在利用自身的輿論工具,對這個敏感得要死的問題進行著自己別有用心的辨析。今年6月20日潘石屹所辦的《SOHO小報》,(《SOHO小報》是份免費贈閱的企業內部刊物,受贈者基本上都是企業界、政府機構、新聞媒體、科研機構等對社會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們。前不久,該小報約我就25年前什麽事寫點什麽,刊登出來後,我原本以為周圍不會有什麽反響,殊不知就在辦公室裏連續不斷見到該刊物,防不勝防,不時有記者或編輯或端或舉著那份刊物翻到有我照片的那頁讓我承認年輕時我就奇醜無比。最後製片人對我說:“這些天這裏有無數人收到了一份刊物,其中有你。”我麵對此情此景無言以對,暗地裏咬牙切齒於如此廣泛的宣傳力度對怯懦而羞澀的我怎麽被推倒了大庭廣眾前忸怩作態。)就以“誰能說清房價這回事”為主題,對房價做了全麵的盤點與評說。而如果拿這期小報裏出麵的各界人士及其觀點來看,也是很有意思的。

《中國房地產報》副主編袁一泓:“七部委意見和建設部主要領導講話明確指出,房價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甚至還是政治問題——許多人從文件中一跳而過,忽略了這句話的含義。它其實是在闡釋‘國八條’的一個核心:以行政問責製的隆重方式來處理房價上漲過快的問題……倒是建設部住宅與房地產業司司長謝家瑾不問自答:未來3個月,購房者會持幣觀望,6個月後,也就是到今年底,房地產市場和房價會回到正常狀態。她暗示房價會呈現3-6個月的‘非正常狀態’。”

《新房產》主編張文豪:“造成這種局麵的起因是什麽?一曰地方政府對高房價喜聞樂見。二曰房地產一、二級市場‘牛唇不對馬嘴’。三曰地區發展不平衡。四曰轉型經濟時期‘一錘子’ 買賣台多。五曰投資渠道匱乏,且風險極大!房地產成為資金‘蓄水池’。六曰人民幣升值城定勢。七曰答城市房地產品質相對較優。八曰政府該出手時不出手,福利性住房缺口過大。九曰信息不對稱,措施不得力,不良開發商人造‘旺市’。十曰開發商融資日難一日,存量土地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供給。”

《中國經營報》地產主編謝紅玲:“這樣一份主旨明確、指導性極強的文件,在執行過程中還是走向了中央不希望看到的一麵:市場信心大受挫折,買家悉數觀望,市場投資主體很受傷。……明明中央已經認清當前房地產市場的最大問題在於供應結構失衡導致的中低收入人群買不到房,並八板子打到隻顧賣地生財護士群眾安居、不理中央警示的地方政府屁股上,為什麽後果卻是從事商品房開發的商人在承擔?是誰轉移了矛盾還是多情的媒體表錯了情?怎麽沒人問責政府?”

搜狐焦點網新聞中心主任莫春:“初涉房地產報道的記者必然是從寫房價到狂寫房價再到不寫房價,進入不寫房價的階段意味著你的專業性已經提高了。”

新華社香港分社記者鄭曉舟:“在目前看來,價格是一種比較恰當的方式:誰出得較多,市中心就給誰住。很多人立刻就要叫對窮人不公平,會是如果我們不用價格來調控資源的分配,那我們用什麽呢?……一個人的收入就代表了他對社會做的貢獻。越是重要的職位,越是貢獻大的職位,其薪水也是越高,這是一個普遍的規律。如果一個人貢獻不大還要占據寶貴的資源,擠在上海的市中心,豈不是對做出更大貢獻的人不公平?留在大城市,或者城市中心區的人,是那些能夠承擔相應居住成本的人。對一個城市來說,這也是一個優化選擇的過程。如果想住到城市中心,那麽努力賺錢,就是為了能過上好日子。”

《經濟觀察報》籃酬地處主編呂尚春:“房價之爭,令我的記者生涯第一次碰到一個屬於某一個圈子的話題,被泛化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且參與爭辯的隊伍、規模可謂空前。……一些此前名不見經傳或隻在圈內揮筆的經濟學者因此暴得大名,但總體而言,正是由於房價的爭論令人們對於經濟學家的無上權威產生了動搖。”

《北京晚報》樓宇周刊主任張兆南:“已經買了房的,肯定盼著漲價(官詞叫升值),準備買房的,一準盼著降價(最好是甩賣),角色尷尬的當屬已有住房又尋第二套第三套的,漲好還是降好,這是個問題,最佳境界似乎是自己已經到手的該大漲特漲,自己心儀已久的應該放血狂甩。”

《21世紀經濟報道》地產主編符定偉:“我們這些年世界上進入了一個圈子,經濟要發展,但又不能太快發展,不發展問題多多,社會的很多事都會冒出來,發展太快了,會刹不住,牛鬼蛇神們也會出來晃晃。……這些資本家的臉怎麽就變得這麽快?一種版本是這樣解釋的——這些人被高級幹部訓了一頓,甚至還要求他們不要用媒體來要挾政府。據說,幹部們還誰了,房價再跌個20%或者更多些都不是問題。……我還聽到這樣的說法,上海不是搞了好些年了嗎,北京這幾年也要搞一搞的,但是資本是有限的,投往上海多就少投北京了,如果他們都不投上海了,北京不就有戲了嗎?08年的奧運會要建那麽多的場館,不搞些錢進京,能行嗎?”

《文匯報》房產世界周刊總策劃許仰東:“掙慣大錢的人,對小錢缺少興趣,太容易掙錢後,對動腦筋的錢不習慣了。更不容說要少掙錢,不掙錢,說甚至要虧錢!”

《華西都市報》房產部主編馮全東:“領導很關心今年的經濟增長指標,房地產可不能拖後腿,目前的房地產市場主要是要控製房價的漲幅。……由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全國各大城市都曾掀起一股經營城市的熱潮,西部也沒有逃脫這股熱潮,而經營城市據說一個主要的手段就是經營地塊,要把地塊賣出一個好價錢。……至於漲價,企業要發展,需要利潤,當然隻能從市場中區獲取了,價格要能降下來,那還鎮是怪事!”

《深圳特區報》地產部主編蔡照明:“‘上海生病,全國吃藥’可能是眼下中國樓市嘴流行的說法,的確由於受到上海高樓價的牽連,全國大多數地產市場都在遭遇‘國八條’等地產新政的‘製裁’。……每一次國家經濟出現過熱苗頭,房地產行業都會首當其衝成為‘替罪羊’。一些經濟學家更是對房地產市場價格切齒痛恨。其實高房價不應該承擔房地產行業過熱的全部,應該警惕的是金融風險對地產過熱的推動作用。……十五計劃當年製定了一個——十五末期基本實現每戶擁有一套功能相對齊全,綜合質量高的(住房,引者注)的計劃,並提出私有率達到百分之百。這個政策是有問題的,現在美國那麽發達,住房私有率是48%,居者有其屋的意思是人人有房住,不是人人有房產,更不是人人買新房。”

《南方都市報》地產記者趙磊:“別墅能和普通住宅一個價錢嗎?顯然不能。換一種說法,鮑魚能和白菜一個價嗎?道理是一樣的;進一步講,能把鮑魚和白菜加在一起算熟菜均價嗎?當然也不可能;那麽鮑魚少了,白菜多了,這能說熟菜價格回落了嗎?顯然,這是個笑話。”

新華社瞭望周刊主任記者王軍:“從空間結構看中國的房價問題。”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頤武:“但在這個時刻其實如果出現房價的急速下跌,似乎讓買不起房的人有機會買房了,這是我們的善良的願望,也是我們的理性的結果,但實際上卻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於是這些已經是我們社會的中堅力量的‘中等收入者’就會高到失望和痛苦。他們的奮鬥被否定,夢想已幻滅。中國變革的最狠心的價值,‘成功’的努力被否定。這會使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動力受到傷害。‘中等收入者’的文化、心理和實際狀況的困擾必然對於社會的心理和安定產生重大的影響。”

《東方早報》副總編伊險峰:“故事當中元素複雜,涉及眾多熱點話題,上海飛漲的房價,國際熱錢進入上海炒作房地產(雖然他的朋友沒有直接投資房地產,但這筆資金的背景恰恰就是國際熱錢的一部分),歐元上漲,賭人民幣升值……”

專欄作者羌非:“人加上海炒房掙了錢,咱北京跟著遭罪,弄得大家人仰馬翻,實在有些冤!”

……

從裏麵看,實在是可以洞察開發商動員資源的能力。就目前媒體的收入上說,很大的一部分是來自於房地產,樓盤廣告幾乎成為報刊廣告的絕對主力。大概誰也不能說出現在《SOHO小報》上的這些國內新聞媒體房地產“業內人士”說的不是真話。可問題恰恰出在這裏,有些言論恐怕在各自的媒體上是無法說出來的,到了這裏卻直言不諱得讓人膽戰心驚。

2004年7月20日出版的《SOHO小報》上,說到潘石屹動輒說北京房價必漲時,一位資深房地產分析師評價認為,“潘的行動並不僅僅代表他一個人的行為,在潘的身後站著一大群與他背景相似、利益相關的人,這些人都是京城知名的房地產大腕,與其他行業同行是冤家不同的是,平時這些房地產大腕們經常一起參與各種公開的論壇和私下的聚會,對各種關係到自身利益的信息互通有無,形成一個國內其他行業罕見的團結、緊密的行業壟斷階層,他們之間可能在業務尚互有關聯,會集體對應政府有關政策的推出。在經常房地產界,這個階層被認為是一個‘大資本家’階層,這個階層的典型特征是,由於多年在業界的經營,使其手中都握有大量資本,同時通過資本的力量掌握了國內很多媒體,形成自己發表言論的統一平台,並通過這個平台對政府政策的製定與走向施加影響……‘大資本家’們擁有與政府強大的對話能力……”

所以,開篇那個香港房地產資深專家的說道,千萬別以為就是圭臬,隻不過是媒體用來吸引眼球的手腕。更多的,也許還是從類似潘石屹們的所作所為上去琢磨吧。畢竟,房地產開發商一個個都不是好惹的,不隻是左右媒體,更能綁架政權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