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區郵局苟延殘喘
2005年7月27日
何必
作為2005年北京市政府為市民承諾的54件實事之一,京西最大的郵政服務網點——永定路郵電局,經曆4年拆遷建設後,於近日恢複了營業……(略。)
這篇稿子的後麵,附上了責任記者所建議的演播室主持人點評的觀點:1,郵局搬遷之後,附近的居民用郵要到玉泉路,交通不便利,現在新郵局開業了就近多了。2,新郵局的窗口比較多,市民有的東西不知道到哪個窗口買也不用擔心,郵局的工作人員會帶領。3,永定路郵局服務的範圍內流動人口多,部隊大院多,社區多,還有兩個大的批發市場(京西糧油批發市場和錦繡大地批發市場),可以說新郵局的開業方便了這些人的用郵需要。
那位局長的說法是我們社會裏非常流行的官場語言,無論屁大點事,都是要把上司給帶上,在領導的正確領導、指引、關懷下,才有了我們得以存活的今天,才可能使人們得到“更好的服務”,如果沒有領導,我們將狗屁不是,所以,當然要帶領我們對各級領導卑躬屈膝鼎禮膜拜山呼萬歲了。
看上去,這完全就是一篇所謂的“小稿”,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宣傳稿,立場堅定不移地站在了新建郵局一方,利用電視手段為其做了一個十足而到位的宣揚。
當然,這篇稿子應該是為北京市政府為市民辦實事那54大的內容之一,屬於宣傳任務。但是在寫作新聞稿時究竟應該如何處理,還是顯示出功力的脆弱。
北京東區有一個位於北京火車站附近的郵政中心樞紐,也是東區郵政業務的聚集處。長期以來,西區缺乏大規模的郵政設施,很多郵政業務不得不集中在阜成門郵電局辦理,而這個位於西二環的郵政設施地處城市中心區,使得城市西部接近郊區的機關、企業和居民總是為了辦理包括國際郵政匯款之類的一些業務不得不大老遠往城裏跑。所以,北京市政府也將在西區也建立一個大的郵政設施列為2005年要辦成的54件實事之一。
聽上去,這種事情很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凸顯了執政為民的理念與成色,很值得新聞媒體以及輿論為之高呼風雅、像開篇稿件那樣一邊倒地溜須拍馬。
可如果把這個成果放到一個大背景裏,情況卻不是那麽讓人歡喜。
就在幾天前的7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郵政體製改革方案》。該消息對社會公布後,引發了不小的震動。總是有“專家”會搖頭晃腦地讚頌道,這將有利於郵政參與者的公平競爭。可即使如此,還是回避不了將要引起人員分流的恐慌、以及因此而必然出現的國家作為員工的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強製免責。
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郵政的地位退化到了越來越看不見的程度,人們光顧郵局的次數也日益稀少。1998年的郵、電分家到現在已經過去了7年時間。如今,隨著電信業務的迅猛發展,以及網絡的鋪天蓋地,傳統的郵政業務已經發生了嚴重到了決定性而不可逆轉的萎縮。即使是在傳統的郵政業務領域也是如此。以北京為例,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一個普通郵政所的電報量,每天都能夠達到近百封,而且多數都是私人間的往來;現在,全北京的電報量不過上千封,還都以禮儀電報為主,傳統的私人電報已經難見蹤影。通過一張銀行卡,就可以更加保險、快捷的完成異地匯款;現在,有些郵局一天隻有十幾筆匯款,其中很多還是稿費等企業業務。然而在十多年前的同一個郵局,每天至少上百筆匯款,而且多都是私人匯款。
而在郵電拆分後,《郵政法》的修改更是曆經18年未見分曉,而這是在國際上郵政領域裏都在進行著體製變換的大背景裏度過的。媒體介紹,如果在瑞士郵局辦理業務,那就可以一邊辦理,一邊悠閑地喝上一杯熱咖啡、紅酒、果汁或其他飲料。瑞士郵政還積極利用企業自身存在的優勢,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大規模地進軍金融服務,以及方興未艾的電子貿易等領域。瑞士郵政被譽為目前世界上服務最好的郵政部門之一。德國的嚐試是將傳統郵政業務和電子商務相結合。德國的郵政用戶可以做世界上的“懶”人了,“電子郵局”業務使客戶隻需將信件內容通過網絡發至電子郵局中心就可以了,其他諸如打印、裝信封、貼郵票以及遞送等工作則全由郵局來完成。
筆者在歐洲時,看到郵政業務正在發生著規模小型化、功能綜合化、場所社區化的發展趨勢。通常情況下,郵政業務可以在樓下的小鋪裏完成,也可以在比如超市之類的營業場所裏進行。方便居民是其大勢所趨的路徑。
英國《經濟學家》雜誌指出,隨著移動電話功能更加豐富、使用更加普及,再加上寬帶互聯網廣泛應用以及電子郵遞業務大行其道,傳統的郵政體係將逐漸變成一件昂貴的“古董”。
更令人矚目的是,如今距離今年12月全麵開放快遞業的期限已不足半年了。國內郵政老爺正在麵臨著國際資本的劇烈衝擊。
在這種大的框架裏,北京市興建西區最大的郵政設施,就顯得非常不合時宜,給如今已經門可羅雀的郵局帶來了新的資源浪費,興師動眾勞民傷財開辦如此巨大而堂皇的郵局,還口口聲聲說是為民辦實事,很令人費解;而在成全“昂貴的古董”上興建一個現代化的陳列場館,好大喜功地弄出個宏偉風尚的形象工程,卻沒經過納稅人的審核,更沒經過什麽嚴格審計,就說成是與時俱進的腳踏實地,好像也太肉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