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悲觀時事

潘曉來信的作者之一。老麽哢嚓眼的。不迎合不爭論,不自以為是否定其他,不以為掌握真理,隻是口無遮攔唧唧歪歪。
個人資料
正文

老潘活該跳牆

(2022-12-18 00:44:37) 下一個

老潘活該跳牆

                                              2005年6月2日

何必

這位居民也經常“走”大門旁邊的院牆,先是順著電線杆爬上院牆,再踩著牆內的垃圾桶落地……(略。)

這是該欄目在這個星期做的有關物業管理方麵係列節目中的一個,而這個選題就是本老潘提供的。頭一個小區是我出國前在西八裏莊糧食局宿舍租住的地方,後麵的則是現在租房子的翠微小學宿舍所在地。畫麵中的那個居民,當然也隻能是老潘我本人了:為了祖國的欣欣向榮,本人又奮不顧身出台了一把。在節目采訪中,現在還住在那裏的居民也是說這種情況下隻能翻牆。

到如今,本人依然是二鍋頭的崇拜者,每天幾乎都得半斤八兩的,頗得竹林七閑風骨神韻,喝得昏天黑地後信口雌黃口無遮攔胡說八道神采飛揚,也算是蒙朧中把這個世界給美化點兒,隻慚愧沒有劉伶那般腐敗還弄個夥計抗把鍬鋤跟在身後“死便埋我”,隻能喝得頭昏腦脹自己摸索著踉踉蹌蹌回家。

在西八裏莊那時節,總是三天兩頭約著人在住處附近當酒膩子,白的黃的一喝就到深更半夜,把酒論狗熊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天老大地老二我當然就是老三啦,暢快淋漓於向同桌的他或她還有它發泄著自己口吐白沫談經論道的衝動和欲望,往往都得熬到淩晨好幾點才依依不舍地打道回府。而那時也保準是碰到禁閉的大門,沒轍,虧得我近一米九的身高以及骨瘦如柴身段裏殘存著的些許輕盈,偷雞摸狗上竄下跳,雖然沒有飛簷走壁的本事,但老大不小的還深夜裏跳牆回家,也是道風景了。可那牆頭豎著密密麻麻的玻璃茬,那玩意兒也不管誰是主任誰是賊,統統紮了沒商量;再加上喝得暈暈乎乎搖搖晃晃連路都走不直,爬牆上高難免有個不協調的時候,翻將下去一屁股坐到水泥地上且滿地找自己的腚,然後再暗自叫罵酒後無德沒出息。

即使是沒出去喝酒而是幹什麽正經事,也很難確保在如今北京混亂的交通秩序狀況裏能夠從大老遠趕回來在大門關閉前進入,晚了還是得跳。時不時被路人警惕地盯著看差點兒報警的情形也不新鮮。

那門衛就一個人,白天負責打掃衛生,晚上住到門房裏連帶警衛。像我這樣夜生活豐富者不可能每天夜裏說不定幾點都把門衛從睡夢中提拉起來睡眼惺忪衣冠不整地給我開門。門衛把門徹底鎖死也就可以踏踏實實睡覺了,至於說賊可能比老潘之流要職業敏捷於跳牆,卻不是考慮範圍中的事了。

現在住的這個小區大門卻沒有完全鎖死,而是留下了一道無論什麽人隻能側身進出的縫隙,弄得所有遭遇關門的居民不得不服服帖帖像黃花魚般地溜邊體驗賊的做派。而且,門衛關門時間並不固定,看著院裏的汽車是否回來,隻要如數到位就鎖門。這樣,凡是騎自行車的主就必須叫門才能連人帶車進入,更不用說徒步穿梭的居民了。

說是防賊把物品包裹帶出來,但是像筆記本電腦、現今珠寶首飾之類的,卻幹脆沒轍,換言之,防大件不防小品,防君子不防小人。

畫麵拍得俏皮搞笑,原本是個輕鬆詼諧的題材,點評時也大可戲說跑偏。

可不想,主持人卻煞有介事一本正經地說將開去,認為門衛24小時一個人值班當然不能負責夜間開門,這種小區都位於繁花地區,很多都是老舊社區,不可能與那些交了物業管理費的新建商品房住宅小區相提並論,原本在基本設施上就“捉襟見肘”,因此說這樣鎖門的小區應該考慮居民方便是“不合理的”。

我靠,這麽一來,小區夜間鎖門合理合法,居民翻牆自找倒黴,門給留條縫還算是大慈大悲,原本就應該徹底鎖死連個蒼蠅都飛不過去,讓那些晚回來的人凍死丫挺的。

老舊社區的存在是有目共睹的事。但是,居住在老舊社區的居民也不該遭受如此待遇,也應該享受起碼的物業管理服務,而不應該由於他們住在老舊社區就理所當然地必須接受低下乃至惡劣的物業管理服務。就算這些社區是位於繁花鬧市附近人員構成複雜,那也不應該成為夜間鎖門使得居民難以出入的理由,反而更應該是強化小區安全管理提高服務質量的動力。

把單位宿舍交給街道管理,這大概也算是體製轉軌內容之一,但這種轉軌不應該以服務水平下降到了把出入居民翻牆摔個好歹的為結果與代價,更不應該以改造不到位為由對小區管理者的管理功能缺失甚至管理失誤實施免責。

是否交納物業費與是否關閉大門並無直接關係,人們要求有個安全居所及其中便捷通道的權利更加天經地義,作為小區公共場所服務的提供方,管理者對社區內居民生活的安全舒適便利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今人們習慣於把公共管理與服務與金錢畫上等號,將服務低劣的原因歸咎於錢財的“捉襟見肘”,卻全然不見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卻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會福利資源的日漸稀疏、以及政府責任的逐漸推脫。用費用“捉襟見肘”來搪塞居民出入小區的正常需求,這本身就是渾水摸魚之舉。

說是這種老舊小區必須經過深度改造才能避免此類現象的普遍存在,這實在有本末倒置的成分,還是什麽事都“慢慢來”的過程取代結果的無稽之談。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印度阿馬蒂亞•森在其《以自由看待發展》裏說,“發展並不是終極目標,自由才是發展的目標”。那種將類似小區門衛製度與社區改造強拉硬扯牽強附會的說辭,當然有總是把責任推給未來的成色,隻能是自欺欺人。

叔本華說,人生經驗給予我們的最大收獲是明辨是非的能力,這是識別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未成熟之時,他看到的僅僅時一個虛幻的世界,一個來自他自身的奇思怪想或他承襲的偏見謬誤的世界,而那真正的世界卻隱而不建或蒙上一層夢幻的麵紗。

於此說來,如果就事論事,為了啟動內需,為了都市生活豐富,人們自然不能每天都在晚10點以前返回住處,那麽到底是如何確定小區大門開關時間,就成為北京市不少小區麵臨的直接問題。無論如何,讓居民側身貼著門進出甚至不得不翻牆而過,也不應該是現代文明應有之義。

作為現代傳播工具的媒體,在對新聞現象、事件進行評論時,應該采取的是客觀公正的基本態度,而不是助紂為虐為虎作倀。原本很清楚的事實,在經過媒體別有用心的評論後就變得不倫不類甚至黑白顛倒,是非界限就此變得模糊含混,判別標準也因之而偏離公正和精當,這明顯是有違媒體作為政府行為監督者以及社會價值觀鼓吹甚至引領者的角色定位。而在公眾習慣於聽信媒體內容的現實狀況下,這種蠱惑人心嘩眾取寵自然是非常危險的。

惠特曼《我自己的歌》裏說道,“一切真理都在一切事物中等,它們既不急於也不拒絕自己的分娩。”可如果這真理被如此有意誤讀,甚至歪曲到了極致,那麽該欄目中有關新交法第76條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事故責任的基本立場(有不少報紙認為該欄目在這方麵的表態就是有車族的聲音,甚至是對非機動車和行人采取蔑視態度的樣板)、以及對本篇老舊社區門衛製度討論的明確但實質上卻是似是而非的傾向,也很讓人明晰如今媒體到底是站在什麽位置上,以及為什麽媒體公信力總是江河日下。

如此,也是像我這樣的悲觀主義者怎麽著也找不到欣喜感的原因所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