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
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嚐。
——唐 王建《新嫁娘詞》
新老師們將要走上講台,王建這首詩恰可以反應他們此時的心情。今天的姑是誰呢?當然是校長、主任,今天的小姑又是誰呢?自然是有經驗的老教師們。青年教師們剛走上社會,一切情況都不熟悉,也非得先求教於有經驗的人不可。
施惠雨在學習和工作上一貫是認真負責,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差失。他要教的第一篇文章是初中三年級上冊《語文》中的毛澤東的一首詞,名《蝶戀花·答李淑一》。
為了準備教好這篇文章,他查閱了大量資料。首先搞清楚這首詞的時代背景,而後搞清楊、柳、李的關係以及作者與這三個人的關係。再去深刻感受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所表達的思想。
然後,他便精心設計教授的方法。他思考如何通過講解、朗誦使學生讀懂詞,讀懂作者,從而受到強大的藝術感染。他想起這首詩已被譜成歌曲,在全國傳唱,在高校時同學們都學唱過。如果能在課堂上唱一遍,必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於是他決定采用這一方法。後來他又忽然想到在平江、蘇、錫、常一帶正在流行的蘇州評彈《蝶戀花》比某作曲家所譜的曲調更優美,更富感情色彩。如果把它搬上課堂,可以令學生耳目一新,效果也許會更好。想到這裏,他很興奮。但又一想,他又不會評彈唱腔,這如何是好?正在犯難之際,他忽又想起,何不借他山之石,克服自己之難。他想到一起來的同班同學柳紅、皇白,他們都是吳語區人,都會評彈曲調,也曾聽過他們演唱評彈《蝶戀花》。想至此處,他便決定請老同學幫忙。但又不知此二人的課與自己的課時間上有無衝突。於是立即和皇白、柳紅聯係,還好,上課時間不衝突。他們也滿口答應了老同學的邀請。
備完課以後,他又把教案拿去向語文教研組長請教。語文教研組長姓晁,據說和《水滸傳》裏的晁蓋五百年前是一家。晁老師看完以後,感到教法設計很有新意,深表讚同,讚同以後,也提了兩點修改意見。末了,還表示屆時一定前去聽課學習。當然聽課是真,學習就未必了。因為除了校長、主任負有指導老師教學的責任,教研組長也有指導組員教學的義務,而且組長一般都是學科的帶頭人,他的指導更確切,也更重要。
其他的新老師也和施惠雨一樣,上課前都拿著教案向各科教研組長或老教師們請教,征求意見。學校領導還提倡新老師多聽聽同教材老教師的課,虛心向他們學習。
施惠雨和諸丘山、皇白、柳紅四個語文教師,在開學第一天第一節,恰巧都沒有課,於是相約一起去聽高三語文教師黎清晨的課。
黎老師年近四十。四方臉,濃眉毛,肩膀寬寬的,胸脯闊闊的,看上去十分健壯。走起路來,步法有些外八字形。看來煙癮頗大,預備鈴響了,走到教室門口,還猛抽兩口,最後才有些戀戀不舍的把煙頭扔掉。走進課堂,學生起立,教師還禮,學生坐下,教師板書,學生翻書。
這課教的是魯迅的《狂人日記》。黎老師先講清狂人所處的社會環境,而後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其一:狂人說了哪些狂話?做了哪些狂事?其二:進一步思考,這些狂是真狂嗎?深刻含義是什麽?
提完問題以後,老師便讓學生閱讀課文,並要求學生讀時用筆勾畫。而後讓學生根據上述兩個思考題展開討論,討論約十五分鍾。老師再讓學生舉手回答。整個教學過程,都采用了啟發式,體現了雙邊活動,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發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老師的教學語言簡潔準確,生動有力,無一句題外話。
王左圖、印甲岩、屠凱、胡家耕四位理化老師相約一起去聽初三3班第一節化學課。化學老師沈西化年齡在四十開外,個子不高,人也很瘦,脖子上的幾根凸起的筋支撐著一顆搖搖晃晃的腦袋,好像隨時都有掉下來的危險。上身穿一件黃而發白的中山裝,下身穿一條灰暗的褲子,腳蹬一雙桔紅色舊皮鞋,腳尖有些上翹,好像是從卓別林那裏借來的。據說這位老師原是解放軍裏麵的一位文化教員,不知什麽緣故在五十年代末轉業到地方學校。別看他人瘦,卻很有精神,別看他不修邊幅,卻深受學生喜愛。
初三化學第一節課是《緒論》,是起始課,無非是講什麽叫化學?為什麽學化學?怎樣學化學?本來有些枯燥無味,提不起學生學習興趣。所以聽課的人也有些擔心這堂課會不會顯得蒼白無力。
誰知沈老師一上課堂卻不讓學生打開書,而是叫學生注意他在做什麽。於是,聽課老師也沒有打開書,隻靜靜地觀察他要做什麽?
隻見沈老師拿出一張白紙,叫前麵一個學生把手指在頭上擦了擦,而後在白紙上按了一下。他拿起白紙讓同學們看看上麵有沒有東西,同學們一齊回答“沒有!”於是他把紙放下,拿出一根短試管,在試管內放入兩粒綠豆大小的東西,用木夾夾住試管,放在已經點燃的酒精燈上加熱。這時有股小小的蒸氣從管內徐徐上升,當上升到試管口處時,老師立即將按過手指的白紙放到試管口上,片刻後取下觀察,同學們發現白紙上顯示出棕色的指紋。於是課堂上立刻騷動起來,學生們紛紛議論著,但找不出原因。這時老師告訴他們,試管裏麵放的是碘,碘的氣體遇到了帶油的手紋,就會顯示出棕色,這就是化學反應,棕色的東西是什麽,以後你們會知道,今天不告訴你們。老師在這裏賣了一個關子,給學生以懸念。
接著老師又拿出一塊方糖,放在酒精燈上燒,隻見糖塊表麵熔化了,卻燒不著。於是老師取出一支煙,在燈火上點著,走到門口吸了兩口,走回來,把煙灰輕輕地彈到方糖上,再把沾煙灰的糖放在火上燒,這一次糖塊很快地燃燒起來,即使離開酒精燈,它自己仍在燃燒,並且發出藍色的火焰。
老師說:“你們看,眼睛眨一眨,老母雞變成鴨。”同學一聽都笑了起來。老師繼續解釋說:“這是因為糖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有機物,不易燃燒,但加上催化劑以後就會促進化學變化。煙灰中有少量的碳酸鹽,在這裏起著催化劑的作用。”聽到這裏,同學們都來了興趣。
沈老師最後總結道:“什麽叫化學?就是物質分子通過分解和化合,從而產生出一種新的物質。如何學化學,就是要注重實驗、觀察、計算。”講到這裏,下課鈴響了。老師讓學生課後自己去閱讀《緒論》,而後宣布下課。
整整一堂課,沒有叫學生翻開書本。然而學生目光自始至終未離開講台,未離開老師的嘴和手。新老師從這堂課受到很大啟發。
剛打過上第二節課的預備鈴,施惠雨已經拿著課本和教案站在初三(1)班教室門前。此時,聽課的領導和老師也陸續地走進課堂,在學生後麵坐下。施惠雨見此陣勢,有些害怕,感到心髒在砰砰地跳。雖然畢業前也到平江二中實習過,但那畢竟是在實習指導教師的具體指導下進行的。現在則是自己在獨立作戰。而且第一堂課就要麵對公婆和眾同仁,怎能不臨陣生怯?不過他心裏有數,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是不成問題的,是不會出現知識性錯誤的。所擔心的是教學方法會不會被大家接受? 學生會不會配合?時間把握上準不準?時間一秒一秒地過去了,他無暇再擔心,再思索,隻好長籲一口氣,極力把心平靜下來,把情緒穩定下來。
上課鈴響了,他用手把頭發攏了一下,把眼鏡扶一扶,又把胸脯微微挺一挺,這樣就把平時的呆氣掃出了一大半。他單手托著教案走進了教室,學生“刷”的一聲一齊站了起來,班長喊“敬禮”,老師還禮。儀式過後,施老師叫同學們打開書本。
一陣“嘩啦,嘩啦”過後,學生把書本都打開了。然而不是看書,而是看老師。他們覺得進入新學期了,連老師也新了。新老師比原來的老師至少小20歲,身材也不如原來語文老師胖。他們想年輕老師的課會不會比老教師差?年輕老師的火氣大不大?幾個平時調皮的學生,已經迫不及待想摸摸新老師的脾氣,準備對策。
老師先把《蝶戀花》詞朗誦一遍,而後,將“颺”字進行了注音,指出是“飄揚”的意思。然後對詞的寫作背景作了簡介,一共花去五分鍾。接著讓學生朗讀課文,連讀三遍,三遍過後,細讀注釋。又花去了十分鍾。還剩三十分鍾。此後老師便進行了逐句講解,講解中提問:“驕楊”指誰?一個女生舉手回答:“指楊開慧烈士,是毛主席夫人。
“回答得真好!”老師作了充分肯定,“那麽,柳又指誰呢?”
另一男生舉手回答:“是柳直荀烈士,李淑一的丈夫。”
“好,非常正確!”老師又讚揚說。
“那麽,吳剛又是誰呢?”老師又問。
坐在前排的一個矮個子男生早就舉起手在那等著,老師便讓他回答。他站起來問老師提的是什麽問題,同學們都笑起來。
“‘吳剛‘是誰?“老師又重複一遍。
“吳剛是初三(4)班的學生。”
“哈哈哈”全班同學哄然大笑起來,後麵聽課的人也都笑了起來。
課堂有些亂了,施惠雨有些慌了。不知這個學生是故意搗蛋,還是真不知道老師問誰。如何處理?他有些拿不定主意。聽課的人不好幫忙,都看著施惠雨,看他有沒有應變能力。正在為難之際,班長站了起來說:“老師,初三(4)班確實有個學生叫吳剛,薑吾誌肯定沒搞清問題,張冠李戴了。”
班長的話,給老師救了駕。施惠雨一聽,便對薑吾誌同學說:“理解錯了沒關係,你能積極發言,搶著回答問題是好的。不過要記住,此吳剛,非彼吳剛,書中的吳剛是住在月宮裏的。”
同學們又笑了起來。
許多老師都認識薑吾誌。不管上什麽課,不管老師提什麽問題,也不管能不能回答,他都積極舉手,而且往往第一個舉手,而且舉得最高。由於坐在第一排,有時手一直伸到老師的下巴下。像今天這樣。站起來又不知老師提的是什麽問題,已是司空見慣了。
待同學們安靜以後,老師繼續講解。
講解完課文,老師又要求學生再讀課文,並深刻體會詞中的感情。
待到最後五分鍾的時候,皇白、柳紅按事先約定的時間走上課堂,許多聽課的人和學生們都不知出了什麽問題,有些驚愕。施老師連忙說:“同學們,下麵請皇老師、柳老師為我們演唱蘇州評彈《蝶戀花》。”於是教室裏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二位老師用吳方言演唱,但吐字清晰,學生對照課文,邊看邊聽,全能聽懂。整個演唱顯得委婉而又高亢。特別是唱到最後兩句,先高起來,後又低下去,到了最後的“雨”字,聲音拖得很長,像高空飛鳥,慢慢地遠去。
教室裏又爆發出一陣掌聲。
接著下課鈴聲響起。全體學生起立,目送領導和老師們離去。
課後,施惠雨去向校長、教導主任征求意見,他們都說課上得很成功,方法也比較新穎,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課堂上突發事件的處理很恰當,沒有批評,也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教研組的老師們也說,整個課堂顯得很有生氣,雙邊活動很好,學生能積極配合老師。課的最後一招,特有新意,真是餘音嫋嫋,耐人尋味。同時他們也提出兩點意見。一、課文的背景簡介再少一點。二、可以要求學生當堂背誦。施老師對此都虛心地接受下來。
第三節課,新老師杜誠在初三(2)班教授數學。去聽課的有副校長王子城和數學教研組長黃少傑。王副校長是民主人士,原在澎州市培英中學任副校長,1957年秋調來東山中學,主要負責教學工作,兼任高中一個班數學課。
杜誠老師心很細,做任何事情都要精打細算。就拿備課來說,一堂課的教程,每一步該用幾分鍾,他都預先定好。演示幾個例題,他都作了安排,提問學生哪幾個問題他也在教案中作了設計。
杜誠老師進了課堂,等學生敬完禮,便立即叫學生打開書本。打開書本後,他才想起應該向學生介紹一下自己,於是便在黑板上寫下自己的名字,而後對學生說:“這就是我的姓與名,知道稱呼就行了。” 這個介紹,簡得不能再簡,實得不能再實。介紹自己之後,他便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課題:關於方程組的通解問題。
學生“刷”的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黑板。老師說:“方程組的類型很多,解法各異,在中學階段,主要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和二元二次方程組。其中代入消元法是最基本的解法。現在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方程組。“說完,隻見他在黑板上寫下了一個方程組:
x2-4y2+x+3y-1=0①
2x-y-1=0②
杜老師說:“解這個方程我們用代入消元法”他在黑板上寫:
由②得 y=2x-1 ③
把③代入①得 x2-4(2x-1)2+x+3(2x-1)-1=0
15x2-23x+8=0
解之,得
x1=1, x2=8/15
再把x1,x2 代入③中,得
y1=1, y2=1/15
於是,原方程的解是
x1=1,y1=1;x2=8/15,y2=1/15
課上到這裏,本來問題已經解決。忽然一學生又問:“老師,把x1=1, x2=8/15代入到①中行不行?”
老師:“可以,但是太繁了。③是一次方程,①是二次方程,③比①簡單得多。”
又一學生發問:“我把x 的兩個值代入到①中,這麽算出四組解呢?”
老師:“可能嗎?你們再算一遍。”
於是又有幾個學生加入了計算行列,過一會,這個學生又舉手說:“沒錯,是四組解,真奇怪!比書上多出兩組解來。”
杜誠一見,有些慌了。第一,這一下打亂了他的教程設計,時間亂了;第二,學生提出的新問題他事先沒有準備。現在該如何回答?頭上冒汗了。心裏在想,我何不來個緩兵之計,把這問題放一下,待下堂課解決。現在得趕緊往下麵進行,免得完不成任務。想到此,他說:“同學們,能想到一題多解很好,希望其他同學也都加入思考和試解,並且想一想它的原因在哪裏。現在我們的課,繼續向下進行。”
學生不知道老師用的是計謀,但聽課的人是知道了。他們知道這是老師回避矛盾的聰明之處。但心裏有數,沒有說破。
課後,杜誠向聽課領導征求意見。王副校長和教研組長都肯定他備課認真,教學程序有條有理,教學語言簡潔明確,應對學生意外發問雖事先未作準備,但在處理時頗有技巧。今後備課在時間計算上要留有餘地,考慮到一些偶發事件。對於解題,要考慮到一題多解。課堂上也要鼓勵學生一題多解,發展他們的思維。
杜誠認為他們的意見很正確,今天的課在設計上確實有問題,單是考慮老師怎麽教,沒有考慮學生怎麽學。單是想叫學生隨著老師的思維走,沒有想到學生也會讓老師隨著自己的思維活動。這個教訓對今後的教學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四節是許台成在高一(2)班上體育課。教導主任和袁有法,李士茂二位體育老師都到操場去了。
今天體育課的內容是“跳箱”。許老師先把學生隊伍整好,而後命令隊伍繞操場跑兩圈。兩圈未完,有的學生就支持不住了。尤其是女同學,有的用一隻手撐著腰,放慢速度,有幾個想蹲下去,眼看隊伍要稀裏嘩啦了。許老師急了,立刻將哨子吹得震天響,同時大聲喊著:“一二一”跑到隊伍旁邊,帶著學生一起跑。跑慢的學生和那幾個想停下來的學生,一見老師的架勢,都連忙振作起精神,趕上了隊伍。
兩圈過後,隊伍停了下來,有幾個學生張著嘴在喘著粗氣。許老師說:“看來,一個暑假同學們休息地蠻好,不過體力卻下降了。想想是進化了,還是退化了?” 同學們一聽,覺得這幾句中一多半在批評,於是都不敢作聲。都用眼睛在觀察隊前的彪形大漢。隻見大漢黑紅的臉膛,濃黑的眉毛,高鼻梁,方嘴巴,說話聲音洪亮。要是在戰場上,肯定是位讓敵人聞風喪膽的人物。今天在操場上也足以讓學生望而生畏。
說了幾句以後,許老師嘴下留情,沒有再多批評。因為今天畢竟是師生初次見麵,互相該客氣一些。他把今天上課的主要內容和跳箱的技術要領講了一下。而後領著學生做準備運動:曲腿、擺手、彎腰、伸臂、仰首、挺胸。
準備動作做完,他又給學生做了兩次示範動作,又重複強調了技術要領和注意事項,然後才讓學生試跳。
第一個學生跳過去了,第二個學生也跳過去了。第三個是個女同學,有些膽怯,不敢起跳。老師見狀,連忙鼓勵她幾句,讓她大膽跳,有他在旁邊保護,絕無閃失。女同學鼓了鼓勇氣,猛跑幾步,一騰身,果然順利的越過了跳箱。前三個人的勝利,增強了後麵人的信心。許老師也放下心來。第四個上來跳的是一個男同學,看上去有些愣頭愣腦,許老師見他那種架勢,連忙站到跳箱旁,準備保護。隻見那位同學大叫一聲“上——”,便竄了上來,由於用力太猛,連人帶箱蓋都翻了過去,幸虧許老師早有準備,眼疾手快,一伸手臂,連人帶箱蓋子都穩穩托住。聽課的老師一見都倒吸了一口涼氣。上課的學生一見,先是驚叫,後是大笑。但都佩服許老師的強大臂力和身手不凡,化險為夷,避免了一場事故。
接下來,尚未試跳的學生都有些膽怯了。許老師又講解了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項,又做了兩次示範。並告訴同學們,隻要有他在身邊,保證萬無一失,這一點老師已經取得了學生的信任。剛才的一幕足以證明,於是學生又一個一個接著跳了起來。雖然如此,還是有膽小的,一個學生跳上了跳箱卻騎在上麵沒有過去。同學們見了,覺得滑稽,又發出一陣笑聲。老師又進行了一番指導,強調起跳時一定要兩臂用力撐箱,胸脯挺起,兩腿分開,大膽跨越。照此辦理,後麵的同學都跳過去了。
許台成把學生整好隊,進行總結,再次強調“跳箱”的技巧和注意事項,並且告訴學生:“體育不僅能增強體質,而且能鍛煉人的意誌,培養人的勇氣。運動場上不要怕失敗,沒有失敗也就沒有成功。”講到這裏,下課鈴響了。
課後,許台成征求聽課老師的意見。教導主任說:“課是成功的,比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既掌握了跳箱技術,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袁有法老師說:“老師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行為上都作出了榜樣。當有的學生要掉隊的時候,老師立即帶領學生邊跑邊喊口令,避免了隊伍的散亂,當有的學生產生畏難膽怯情緒的時候,老師立刻予以精神鼓勵和技術指導,終於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成功。”
李士茂老師指出:“這節課,最精彩,最扣人心弦的地方是一個學生推翻了箱蓋,在將要發生事故的時候,卻被老師化解了,真正做到了化險為夷。老師若無一定本事是做不到的,僅這一行動就鎮服了學生。不足之處,是運動量還嫌小,時間還要更緊湊一些,最好做到讓每個學生跳兩次。”
李老師平時好抬杠,全校沒有對手。例如有一次,他說全世界男的比女的多三個,別人問他證據在哪裏,他說兩年前在《文匯報》上看到的,問他是哪年哪月的報紙,他說忘記了。既然忘記了,別人也就無從查起了。不過,今天他麵對新老師卻沒有抬杠的意思,說的都是中肯的話。
許台成接受了大家的意見,表示今後要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施惠雨今天聽了一節課,又上了一節課,雖然課上得還算成功,但和老教師相比還差得很多。首先從教態上就沒有老教師那樣從容沉穩,勝似閑庭信步,其次也沒有像老教師那樣吃透學生,把握學生。他深知要做一個好教師並不容易。於是他寫下一首詩,以抒發自己的感受:
舉箸曾經啖自安,
牛刀初試始知難。
還須學海吞波浪,
杯水澆花每易幹。
晚飯後,住校的高中學生都在教室裏上自習,老師們大都在辦公室備課,改作業。整個校園靜靜的,隻有風吹桐葉發出瑟瑟的聲音。
“東山起火了!”忽然有人喊叫起來。許多老師聞聲跑出教室向東望去,隻見山上隱隱冒出火苗。
“不好了,東山坡上有化工廠,是製造炸藥的。萬一燒到化工廠就糟了!“不知哪位老師發出這樣的驚恐叫聲。
許多老師聽這麽一說,不等校領導發出號召,便各自尋找工具:鐵鍁、掃帚、木棍、叉子······,拿著工具便衝出校門,衝向東山。新老師跑去了,青年教工跑去了,老年教工跑去了,校長、主任也跑去了,學生也跑去了。
黑夜裏,老師們高一腳低一腳的地山上跑去。跑到了山腳,跑過了鬆林,跑上了山坡,跑向了山頂,向著火苗,向著化工廠。
夜間登山,看不清路徑,隻是朝著火苗的方向跑。衣服被藤草撕扯著,腳被石頭碰撞著,絆倒了,爬起來,再前進。目標隻有一個——火苗,目的隻有一個———撲滅火苗,保護化工廠。
師生們一群一群的向山頂攀登,手腳並用,連登帶攀。終於有幾個腿腳快的老師首先靠近了火苗。仔細一瞧,山火已經燃燒了有一百多平方米的範圍。他們舉起工具奮力撲打,後麵的師生不斷地湧上來,加入撲打的隊伍。有的衣服被火燒著了,撲滅了再次衝向火堆,有的頭發被火舌舔著了,揉滅了,堅持不下火線。聽不清聲音,看不清是誰,隻見許多人影在火邊穿來穿去。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撲打,火終於被撲滅了。這時候師生們才停下來喘口氣。定一定神,才發現這裏離化工廠隻有三百米,辛虧今天風不大,又不是順風,不然的話,真是危險,後果難料。
師生們確定火真的全熄滅了,這才一個個下山回校,才一個個感到疲勞,才一個個感到後怕。萬一化工廠著火爆炸,豈不廠毀人亡?可當時,誰也沒有想到個人的危險,隻是勇往向前。
夜間上山難,下山更不易。一腳落空,就會人仰馬翻。大家隻有慢慢地側著身子一步一步地摸下山來,速度比上山時慢多了。到了半山腰,見學校領導也已上來,告訴他們火已經滅了,便一起往回走。
到了山腳下,見還有人從學校往山上來。他們見山上的人下來了,望望山頂火苗已熄滅,知道平安無事了,便一同回學校。
到了學校,大家互相一看,不禁笑出聲來。有好多人衣服爛了,手腳破了,頭發焦了,臉膛黑了,好像從抗日戰場上剛下來一樣。
施惠雨本來虛弱,不知他是憑借什麽力量爬到山上,而且參加了撲火。下山時是諸丘山扶著他下來的。到了學校,已是狼狽不堪,回到寢舍,簡單地洗洗臉,洗洗腳,便爬上床睡去了。
幾個女老師雖然體弱,但並不膽小,這次也毫無懼意,勇往直前,爬到了著火的地方。但等到下得山來,便覺得身子像散了架子似的,感覺這比上課累多了,也危險多了。柳紅本是愛唱愛跳的人,這時已唱不出,跳不動了,最渴望的是早點上床睡覺。
汪月輪在撲火時,頭發被燒了一綹,但胡子完好無缺。
康安泰說:“火真不夠交情,真不會辦事,何不把胡子燒了,留著頭發。免得每天早晨,喳喳地刮胡子,可以節省半個小時。“
“寧可燒頭發,不可燒胡子,頭發隻關係美容,胡子卻關係威儀。老夫是愛德不愛美。“汪月輪泰然回答。
諸丘山洗漱完畢,看看施惠雨已酣然入睡。便輕輕地鋪開紙,今晚他太激動了,他想寫一首讚歌,沉思片刻,他寫道:
夜間大火起東山,全校師生盡變顏。
危及岩坡火藥廠,波連崗下兩村灣。
未聞校長揚軍令,已見青年將嶺攀。
降伏祝融心喘定,高歌一路笑回還。
第二天,化工廠來了一位廠長和辦公室主任,特向校領導表達謝意,感謝全校師生不懼危險,登山撲火,保護化工廠,真是人民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