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百一十九 遊寒山寺

(2023-09-07 06:39:58) 下一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上麵這首詩,中文係大多數學生都會背誦。史維華上小學時就從維新大哥那裏學會了。至今還記得他搖頭晃腦吟誦的樣子。

    到蘇州上學以後,他一直想到寒山寺看看,那裏有沒有山,有沒有橋,有沒有河,有沒有寺。但因不在城內,路程較遠,沒有同伴,也難於尋找,故遲遲未能成行。

    正巧,這天章梅、時文兵邀請史維華一同前去遊覽,譚學珍知道了,也便一同前去。

    寒山寺在蘇州城西北部。順著楓橋路往西一直走便可到達。因為沒有直達的車,他們隻好步行到金門再乘車前往。

    到了寒山寺,史維華注意觀看,山寺邊上果然有座拱橋。橋不算高大,橋下是一條河,也不大,也不深,裏麵已經沒有什麽水,根本無法行船,也許張繼那時河是大的,水是深的。不然怎麽泊船啊!

章梅注意尋找寒山,卻不見蹤影,便生疑問。有遊人說,這裏沒有山,山在西邊,他用手一指說:“儂看那是天平山,那是天池山,北麵是虎丘山。山是有的哩,不在此處。”

聽口音這人是蘇州人。

山寺門口有幾個遊客在觀賞門匾上“寒山寺”三個字,都嘖嘖稱讚字寫得好,渾厚有力。這時內中有個戴黑色氈帽、留著胡須的年過半百的遊客說:“這幾個字不是原來的題字,原字毀於兵火,重建時苦於失掉原字,當時又無照相機,不知原字究竟是什麽樣,找了許多書法家想按原字形書寫,都說記不清原樣了。這時一個掏爐灰的老頭說‘讓我來試一試。’他拿起大鬥筆在門匾上一揮而就,大家一看都拍手叫好,不光形似,而且神似。眾人問他如何寫得這麽像。他說‘我每天掏爐灰倒在這河岸上,便要看看山門上這幾個字,端詳著,在心裏畫上幾遍,日久天長,便熟爛於心了,忘不掉了。’”

大家聽了十分驚奇。

    時文兵感歎道:“這就叫熟能生巧。其他學習也應該如此。”

    他們想這個人肯定也是蘇州人,否則他不會知道如此詳細。幹脆就跟著他遊覽吧,免得再請導遊了。

    大家跟著黑氈帽,一邊看一邊聽他介紹。

    原來這山寺是蘇州著名的古寺之一。始建於南朝蕭梁時代天監年間。距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相傳在唐朝李世民時期,有高僧寒山、拾得從天台山來此主持,當時寺中有口大鍾,聲音悠揚宏大,全城皆能聽到。詩人張繼過此,夜泊楓橋,半夜聞鍾,便寫下了千古名句。

    黑氈帽用手指著詩碑說:“你看這碑也不是原刻。寒山寺曆經唐、宋、元、明、清五次毀於兵火,屢毀屢建。孫承祐修過,況鍾修過。”

    史維華忙問:“是不是《十五貫》中那個況鍾?”

    黑氈帽說:“就是他。正統年間他是蘇州知府。你們看詩碑,最早是宋代王郇書寫刻石。被毀。明朝時文征明又重書一塊,後也遭火毀,留得幾塊殘片,被嵌在碑廊上,你們可以看。現在這塊詩碑是清代樸學大師俞樾手書勒石。你們看筆力蒼勁,功力深厚。是他86歲時所書。你們看這邊上的碑廊裏和亭閣走廊壁間,嵌有曆代名人的詩文碑刻。有嶽飛的題詞‘三聲馬蹀閼氏血,五伐旗梟克汗頭。’有董其昌的題跋,有唐伯虎和文征明的書碑殘跡。”

    他們又觀看著名的鍾樓,這是一座兩層六角形的小樓,雖不高大,但造型精巧,樓中懸掛一口大鍾。黑氈帽說:“張繼所說的那口鍾早已失傳。明代嘉靖年間,僧人本寂重鑄了一口大鍾,後來於明代末年被日本海盜偷去了日本。所以後來康有為在詩中說:‘鍾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

    譚學珍問:“康有為不是在日本好些年嗎?他怎麽不把它要回來?”

    黑氈帽笑說:“他是逃避清政府迫害,到那裏避難的。他有能力要回來嗎?日本鬼是強盜,偷去的東西還指望他會還嗎?現在這口鍾是光緒三十年江蘇巡撫陳夔仿照寒山寺舊鍾鑄造的。你看這鍾有一人多高,要三人合抱。”

    通過林蔭小路,院子正中為大雄寶殿,殿內有釋迦牟尼像,佛座兩邊和後壁嵌有寒山子詩36首,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以及鄭文焯所繪的寒山、拾得塑像在大殿右側的偏殿內。一個巨大的蓮花寶座上,坐著兩個袒胸露乳、蓬頭赤足的年輕胖和尚。一個手捧淨瓶,一個手執蓮花,純樸渾厚,嬉笑顏開,其神情和西園佛殿中的寒山、拾得塑像神情酷似。

    史維華說:“寒山在曆史上確有其人,是唐代著名詩僧。《全唐詩》上有他300餘首詩。後人輯有《寒山子集》三卷。”

    在大殿東西兩側偏殿內,還有小型香樟木雕刻的500羅漢全身像,造型古樸,生動自然,隻是比西園五百羅漢小些。

    “先生,看來這山寺的名字是由寒山子而得名的了?”史維華問戴黑氈帽的人。對任何事他都想搞清楚。

    “你說的對,寺不是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

    章梅說:“難怪近處找不到山。”

    史維華又問先生說:“請問,張繼詩裏說的江楓,江在哪裏,楓又在哪裏,這旁邊隻有一條小河,就是它嗎?”

    “江北人叫水為河,江南人習慣把河叫作江。古運河以前從這裏附近通過,江大概就是它吧,楓樹蘇州到處都有。”黑氈帽如是解釋。

    維華說:“我知道了,謝謝老先生。”

    老先生說:“不客氣,遇見了都是緣分,祝你們遊覽愉快。”

    章梅好奇地問:“老夫子,你問這麽細幹什麽?”

“不知道,就得問,學問,學問。一學二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看,你聽,這位先生是有知識的人,而且人也不錯。彬彬有禮。”史維華回答著便和同學們一起回校。

乘著遊興未完,維華回校賦詩一首:

古寺經春又曆秋,楓橋依舊枕寒流。

鍾聲久已傳中外,客夢隨風乘白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