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百四十四 家訪

(2023-09-20 06:51:41) 下一個

 

家訪方才知實情,許多家事令人驚。

因才施教需分別,海水豈能一抹平。

 

    實習中同學們都很刻苦,天天備課,改作業都要忙到深夜。肚子餓了,便到街上買煮熟的藕和山芋。每斤一角六分錢,不算貴而且不要糧票。一樣可以飽肚子。

    實習規定,不僅要從事教學,還要實習班主任工作。於是,他們在班主任的指導下,開展學生工作。

    史維華平時不愛活動,體育、文娛方麵都是短板。在這方麵,他無法進行指導,隻能陪著學生活動。在活動中注意他們的安全。

    他可以找學生談話,交流思想。班上每個學生他都交談了。他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目標誌向,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

    他挑出幾個家庭情況特殊的學生進行了家訪。薛銀娣的母親是市絲綢廠女工,工作積極,思想進步,被評為市勞動模範。史維華決定去家訪。

    按著學生提供的地址,他找到了住在瑞光塔附近的薛銀娣家。見到了她的母親。經過談話,了解到薛銀娣的父親,早在解放前因參加革命工作被國民黨殺害了。她的母親當時在工廠工作,也受盡了百般苦難,家中還有三個孩子嗷嗷待哺,她隻有下班後,再做些針線活,貼補家用。解放了,她們生活才有了保障。她本人感謝黨,積極工作,1953年便入了黨。她對孩子要求很嚴,讓他們勤奮學習,老實做人。

    另一個學生叫張平,住在獅子林公園附近。他的父親是個殘疾人。腿被日本鬼子打斷了,他隻能待在家裏。街道主任為了照顧他,給他攬了一點手工活,每月能賺20來元錢。他的老婆在紙箱廠工作,收入也不高。兩個孩子都還沒有工作,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差不多每個季度,單位組織上都會給她一點補助,相當於救濟金。好在兩個孩子也知道節省,在學校也不調皮,都能認真讀書。

    還有一個家訪對像,是陳蘭英家。這個女孩在校沉默寡言,不愛和同學交往,女同學們也不太願意和她接觸,整天像一個孤鳥。史維華想了解一下她的家庭情況,看有什麽別的原因。到了她家,正巧見到她的母親。維華把蘭英在校的性格特征對她母親說了。

    她母親歎口氣說:“蘭英親生父親解放前被國民黨抓壯丁抓走了,至今死活不知。母親也在她父親被抓走後不久病死了。我是她的姨母,把她收養在家。平時吃穿和我幾個孩子都是一樣,也從未虧待過她。隻是這孩子自小就不肯說話怕見人,比較孤僻。還特別怕人說她父親是國民黨的兵。”

    史維華說:“可能是小時候喪失父母,心裏總存在些悲傷的陰影。所以造成這種性格,你們今後好好開導開導她。告訴她,她的父親是被抓壯丁抓走的,不怪她父親。也不是不光彩的事情。要怪就怪國民黨。”

    她母親說:“也請老師幫忙做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史維華答應了。他回校以後,把了解的情況向班主任作了匯報。並建議班主任做做學生工作,特別是班幹部們,讓他們不要歧視陳蘭英,主動和她接觸,解開她的心結,改變她的性格。

    此後,班主任又安排史維華主持一次主題班會。

    班會上,史維華談了國內外形勢,讓同學們不僅要努力學習,還要關心國家大事,提高思想覺悟。

    他給學生推薦了兩副對聯:

    一副是毛澤東主席的: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告訴學生要認真學習,腳踏實地,要有真學問,真本事。不要浮燥,不要空談,腳踏實地,誠信待人。

    另一副是顧貞觀所書的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指明此聯主要意思是教人既要好好學習,又要關心國家大事。心裏要時時想著國家、想著天下。

    解釋了兩副對聯的思想內容以後,史維華又附帶給學生講了有關對聯的知識,他概括為:

    一、對聯主要是對仗。上下聯字數要相等。

    二、上下句對應的地方,詞性要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連詞對連詞,介詞對介詞。

    三、上下句相應的位置,平聲仄聲要相反,上麵是仄聲,下麵則應是平聲;上麵是平聲,下麵則應是仄聲。

    四、最好是上聯最後一個字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是平聲。

    他一邊講,一邊在黑板上寫。並且將兩副對聯上下句的詞性、平仄聲作了標注,這樣一來,學生基本就能懂了。

    學生對學習對聯很感興趣。下課了,有的學生還跟著問。

    很快一個月的實習就過去了。在實習結束後的一天,工中的高中學生便下鄉到橫塘地方幫助農民收割稻子。

    史維華知道後,一天下午便到橫塘看望學生勞動。一個月的實習,他和學生之間已經產生了感情。

    到了稻田,同學們見了都迎上來。

    學生問:“老師,你實習結束回校了,怎麽還來啊?”

    史維華說:“第一,古人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我兩天沒見你們了,想念了。第二,課堂上實習完了,勞動還沒有實習呢!聽說你們下鄉勞動,我也就來了。好,閑話少說,我們一起割稻子吧!”

    學生問:“老師你會割嗎?”

    史維華說:“我在家割過麥子,沒有割過稻子,我們家鄉不種稻。不過想道理差不多,試試吧,不會你們教我。”

    有個女學生說:“你是老師,我們哪敢教你。”

史維華說:“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誰會,誰就當老師。不問年齡,不問地位。”

    說完,他便從學生手中拿過一把鐮刀。一看這刀和家鄉的鐮刀不一樣,一是柄子短,二是刀頭又長又彎。他心裏有些打鼓,不知這玩意好不好使。

    史維華拿著鐮刀彎著腰割了一把,倒還行。隻是因為刀柄短,腰要彎下去。另外稻根留得太短刀口入進了土裏。

    一個男同學走過來說:“老師,腰不要彎那麽低,稻根不要留那麽短,在離地二三寸的地方下刀,刀口微微向上,割得又省力又快。”

說著他便做了示範。

    史維華按學生所說的去做,果然又快又省力。他禁不住笑道:“你們看,這不是個好老師嗎?”    

    同學們聽了,都笑了起來。

    看看太陽要落山了,史維華說:“我要回校了,你們也該收工回家了。”

    史維華告別同學們往回走,後麵卻跟了一群男女同學,一直把他送到橋上,同學們齊聲高唱《怒潮》裏的插曲《送別》的歌:

    “送君送到大路旁,君的恩情永不忘。農友鄉親心裏亮,隔山隔水永相望……”

     史維華聽著歌聲,心情激動,便也停下腳步,口占一首詩曰:

漫山遍野稻糧香,蕩起金波一片黃。

工中學生最可愛,未來鷹隼必高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