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鴉正舞,百姓哭紛紛。
安得兩長帚,共君掃霧雲。
這首詩,是史維華昨天寫給江蘇教育學院吳敬東的。
前一天,吳敬東從南京寄來了他和仰荃、誌良整理好的反腐材料,讓維華抓緊時間寫成揭露報告。
史維華仔細閱讀了材料,有些觸目驚心。解放十多年了,竟然還有黑手可以操縱一切,把一個忠心耿耿為群眾謀利益的黨的幹部栽贓陷害,驅逐出去,接著又能竊取農村政權,進而欺壓百姓。
從材料中看出,史圩大隊為首腐敗橫行的是大隊主任史學居,原來是逃往台灣的史仰建的侄孫。另一個則是大隊會計張誌英,他的祖父因出賣遊擊隊戰士被鎮壓,幾個隊委也都是他們兩個網羅的一幫人。幾個人把新派去的黨支部書記胡啟雲全部架空了。而且經過請吃送禮,把書記也收買了。
他們把群眾養雞養鴨禁止了,把社員的拾邊地也沒收了,將大隊儲備的糧食也暗暗地分了。他們平時不幹活,以檢查為名,各生產隊亂竄,遇見不合已意的事便橫挑鼻子豎挑眼,每月自己的工分都比普通社員高出一倍。不到半年,便搞得怨聲載道。現在終於到了該揭盤的時侯了。
史維華看完材料,便迅速著手,心想得盡快切除這個毒瘤,不能讓他們繼續毒害人民。他把材料分門別類,去粗取精,將那些證據確鑿的事實寫入報告。關鍵的地方作了簡要的分析評論。
用了一個星期的課餘時間,他完成了報告。報告中他特別提出兩個問題:一、為什麽這些人能成功地誣陷一個黨的幹部?二、這些人是怎麽上台的,為什麽沒被察覺?
為了做到報告有根有據,他把那些按有證明人手印的材料都附在報告上。
他把這些寫好的報告材料,裝在大信封裏,用掛號信寄給吳敬東,建議將這投訴材料直接遞交省政府有關部門。並囑咐吳敬東一定做好保密工作,保護揭發人的人身安全。並要求省有關部門處理這些問題時,也要保護好群眾。
材料寄出去一周後,維華接到了吳敬東的信,說材料收到了,寫得有根有據,很有說服力和殺傷力,他已於昨天交到省紀檢部門。他們表示一定重視,盡快派專人前去調查處理。
史維華算完成了一項重大任務,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為了放鬆放鬆,一天下午,維華約了譚學珍一起到蘇州盤門去觀賞風光。他聽說盤門那裏有水陸兩個城門,早想去欣賞一下,久久未能成行。今天高興,他決定去看個究竟。
盤門位於蘇州古城牆的西南角,有著名的盤門三景:瑞光塔、吳門橋和盤門城樓。
據說此城門是春秋時吳國伍子胥築城時所設計。這裏處在古運河、外城河和西南石湖之間,不僅要防陸上來敵,還要防水上入侵,為了便於水陸兩路出入城內外,便在此構築了水陸兩座城門。它由兩道水關,三道陸門和甕城相互組合而成。
史維華和譚學珍站在盤門上西望,可見靈岩山、天平山、上方山;向北可見古運河、外城河流水交匯。向東則見外城河東流,匯入澹台湖、古運河。東北麵不遠處則是高高矗立的瑞光塔。
盤門有2500年的曆史風韻,特別是水陸相聯的古城門更是全國現存的唯一建築典範。因此有“北觀長城雄,南看盤門秀”之說。它原是蘇州“陸八門、水八門”之一。因為蘇州城內溪河較多,常以船為交通工具,因此所設水門也較多。但如今諸門已灰飛煙滅,多數僅剩名稱而已,唯有盤門安然存在,故尤足珍貴。
吳門橋橫跨運河,靠近盤門。幾經重建,現存的乃是清朝同治年間的遺物。為單拱高大的石橋,極具江南水鄉特色。
瑞光塔為北宋時期所建,是七層八麵,磚木結構的樓式塔,古樸雋秀,因在塔中發現國家文物真珠舍利寶幢及《妙法蓮華經》、銅質鍍金塔、銅佛像等文物而聞名國內外。
盤門三景之外,此景區內還有伍相祠、四瑞堂、世紀唐鍾、雙亭廊橋,麗景堂等多處景物。
史維華和譚學珍站在盤門仔細觀看,城牆上有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閘口,均曆曆在目,儼然如古戰場。
看完了盤門,史維華與譚學珍一起住回走,路過瑞光塔,譚學珍說:“我們上去看看吧?”
史維華說:“上不去,樓梯門關了。而且上麵蚊子多也不能上。前年聽說,夏天的某個黃昏,忽然塔頂飛出一片黑雲,人們以為發生什麽怪事,後來有人用望遠鏡一看,原來都是塔中飛出的蚊子。你敢上嗎?”
“算算算,罷罷罷,回去吧!”譚學珍一聽嚇跑了。
路上,譚學珍問:“史維華,這幾天老見你埋頭在寫,幹什麽的?”
史維華見問,便把寫反腐材料的事對她說了。
譚學珍說:“你是學生,參與這事幹什麽?”
“事關老百姓的事,我就想管。新社會豈容壞人當道!”維華說。
“這事情搞不好,會受牽連的。你忘記反右鬥爭了?”譚學珍關心地說。
忽然她又想起維華曾說過要學關雲長“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事,心想這個書呆子真是說到做到。
“這和反右時不一樣,我一不反黨,二不反社會主義,為正義而鬥爭,怕什麽!”維華坦然地說。
“說到黨,明天就是七一了,你是不是寫首詩,紀念一下?”學珍問。
“可以,晚上就寫。”維華一口答應。
第二天,報欄便出現了一首《滿江紅·慶七一》的詞:
四十年來,共產黨,艱苦奮戰。蔣介石,獨裁屠殺,國危民喪。二萬五千山水雪,八年烽火驅蛇蟒。掃雲霧,山倒樹根翻,猢猻散。
追憶昔,意氣壯,看今日,神魂蕩。聽鑼鼓緊催,馬騰波浪。革命紅旗明日月,金橋架起連天壤。到來日,遍地百花香,群鶯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