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史悠久,於今三百年。
師資強有力,學子多溫賢。
第二天早晨起來,史維華他們沒有感到身上癢癢,看看身上,也沒有被咬的疙瘩。看來學校真的打藥消毒了。
早餐後,史維華、史誌升、湯守福三人一同去報到。而後他們被分配到三個不同的班級。史維華分在甲班,湯守福分在丙班,史誌升分在丁班。分班後,他們又到各自的宿舍看了自己的床位,放下了行李。落實了班級、宿舍以後,史維華他們三個人又一起到街上買了牙刷、牙粉、碗筷和睡蓆。當時牙膏稀少,他們隻好買了牙粉。
學校有六幢瓦房。東邊三幢,南邊一幢左邊三間是醫務室,右邊三間是理化實驗室。中間一幢六間房子是教師辦公室和校長室、教務室、總務處。北麵一幢是圖書館和學生宿舍。西麵也有三幢房子。最南麵一幢是廚房和兩個教室。中間一幢是四個教室。北麵一幢也是四個教室。最西邊是個大操場,場上有兩副籃球架。操場的西邊是一條水溝,再西便是一條南北大路,大路之西便是田野村莊。學校環境比較幽靜,是個讀書的好場所。聽史仰熙說,學校曆史悠久,原是清朝前期建立的書院,至今已有近300年曆史。
中學課程比小學多得多。除語文、數學、曆史之外,還有物理、化學、動物學、植物學、音樂、美術、體育。學校師資強大,大多為解放前高校畢業的中老年教師。史維華所在的甲班班主任是教語文的朱老師,據說是揚州人。瘦瘦的身材,高高的個子,行動敏捷,十分有精神。說話有點南方口音,但還能聽得懂。甲班五十六個同學,四十九個男生,七個女生,其中有四個女生是學校幾個主任的千金。
學校沒有大的食堂,都在教室裏吃。每個班分七個組,每組八個人。吃飯時把兩張書桌一並,便成了飯桌。菜由各小組在吃飯時到廚房去領,一組一盆,都是事前盛好的,到那裏端了就走。飯則由廚房師傅抬到各個教室門前,而後向學生一個一個分發。主任和老師也在班級和學生一起用餐。
畢竟是中學,老師的水平就是高。維華差不多對各科都很滿意,尤其對語文老師的課特別喜愛。朱老師批改作業也是用毛筆,而且用的是黑色墨水,看得出是歐體字。數學分成了代數和幾何,由兩位老師分頭教。教植物學的是乙班班主任,也姓朱,和甲班的班主任年齡差不多,是個大斑頂,前麵的頭發稀疏,頭皮閃閃發亮,看上去有些怕人。
維華入學剛剛一個星期,便在星期六下午和史誌升兩人回家了。他們兩人一個下午要跑四十多裏路,一路小跑似的不敢停息,到了史圩渡口,天快黑了。上了船,船夫想收費,史誌升說:“我們兩人是學生,都住在這岸上,他叫史維華,史莊人。我叫史誌升,就住在史圩。”
船夫一聽,忙說:“我知道了,你們都是今年考上的中學生,從漁鎮回來的是不是,家跟前人,過河不要錢。”
兩人上了岸,急急回到家裏。母親見維華突然回來吃了一驚,忙問:“怎麽了?去了幾天就回來了,有什麽急事嗎?”
“沒有,是想家了,星期天不上課,我回來看看。”
祝安說:“真沒出息,才離家幾天就想家了,哪裏像個男子漢?”
三妹秀珍也說:“哥真好笑,還像個小孩子。”
母親說:“笑什麽?不像小孩還像大人啊?”
“媽,你又護著哥哥了,總是偏心眼。”小妹秀華不滿意地說。
“死丫頭,我偏什麽心了,十個指頭咬個個疼。”母親堅決否定“偏心說”。
說完她趕緊給兒子重新做飯。晚飯後,母親讓維華把衣服換下來洗一洗,維華說:“不洗了,回學校我自己洗。明天下午我就回校,現在洗也幹不了。”
母親說:“從小到大,你什麽時候洗過衣服,還是脫下來讓我洗吧!”
“都上中學了,你就讓他學著幹吧。將來南跑北奔,你怎麽照顧他?得自己學會生活了,要有自立更生的本事。毛主席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祝安說。
第二天上午,維華又去看望了維憲、學祥、維營幾個小朋友。他們問了學校的情況,住得好不好,能不能吃飽飯。維華都作了回答。
維憲說:“現在國家實行兵役製了,我和學祥都領到了服兵役證書,你領了嗎?”
維華說:“我年齡還不夠,沒有領。”
學祥說:“征兵時我就去報名,保衛祖國去!”
“好,當解放軍好,我支持你。”維華鼓勵說。
午飯後,維華便收拾東西回校。臨走前父親對他說:“時間緊,路又遠,以後沒有事,星期天就不要回來。抓緊時間,多讀點書。”
維華到了渡口,見到了史誌升,便一同回校。到校時,天已經黑了。
上學一星期,思家路遠馳。
回鄉見父母,頓覺滿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