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築圩子,鄉官來幹擾。
一番辯論後,如鼠縮頭跑。
欽義兄弟三家正在夯牆的時候,鄉長史維照拄著文 明棍走了過來,後麵跟著兩個保鏢,一個是原來的徐小 三,另一個是新增加的史小五,是鄉長的堂弟。
人們見他來了,沒有搭理,都在埋頭幹活。鄉長見了,很不高興,故意咳嗽兩聲,仍舊沒人理他。鄉長忍不往了,隻好說:“史老二,史老三,誰讓你們築圩子的?”
史維照竟然忘記了輩份,不叫“爺爺”也就罷了,還“老二、老三”的喊著。
二爺、三爺他們仍沒有理他。
“喂,我問話,你們聾了嗎?”鄉長生氣了。
“我們正幹活,沒工夫聽!”三爺回話。
“立刻停下來,說清楚再幹。我再問一遍,誰讓你們築圩的?”鄉長責問。
“我們在自家地裏築圩,還要誰批準嗎?”二爺沒好氣地回答。
“所有工程都要由政府批準!”鄉長說。
“從古到今,私人蓋房子,壘牆頭,沒有聽說要經過政府批準。請問是哪級政府,有文件嗎?”四爺是出過外的人,知道事情多一些,便這樣質問。
鄉長望望四爺,停了一下說:“這是縣政府規定的, 口頭傳達,沒有文件。”
“沒有蓋官印的文件,口頭傳說不算數。”四爺知道鄉長說的是假話。
“你們想想,現在社會平安無事,不好好過日子,毀壞田園,勞命傷財,築圩幹什麽?”鄉長不願再談文件,改換了話題。
“現在社會平安嗎?我們沒有安全的感覺。”二爺說。
“有我們政府保一方平安,你們還怕什麽?”
“我們家被押過財神,敲詐過,政府管了嗎?不久前二哥家遭土匪搶劫,政府管了嗎?幾年前,章玉聯家滿門被殺,政府管了嗎?”三爺提出連串問題。
“這個嗎,當時我未當鄉長呢!”史維照不好回答,隻好以此為借口。
“現在我們這裏,東北張灣有一股土匪,西南莊有一股土匪。經常互相械鬥,來往騷擾,老百姓每天都擔驚受怕,你們政府管了嗎?沒有辦法,我們才勞命傷財,築圩自保。”四爺說。
“張灣不屬於我們鄉政府管。”鄉長想推卸責任。
“西南莊你們該管吧!”四爺不依不饒地問。
“這個嘛,我們正在管。”說著鄉長忙轉身離去。
“現在官匪一家,一個鼻孔出氣,穿一條褲子,算了吧,誰也管不了。”小祝安在鄉長後麵大聲說。
“這個臭小子,該揍。”徐小三說著舉起手中的哭喪棒。可惜走遠了,打不著。
他們望望鄉長的背影,又打起夯來。號子也跟著響了起來。“ 日出東啊--,日落西啊--,從早夯到晚啊--,隻為保平安啊--。官府不管事啊--,隻有自管自啊-- …… ”。這號子是四爺叫的。
史維照聽了,很不自在,忙用手指堵一堵耳朵,想把聲音堵出去,但堵不掉,一直把他送出莊子。
牆越夯越高,夯板舉起也越來越高,使用的力氣也就越來越大,消耗的體力也就越來越多。六個男子漢累得精疲力盡,想請人又花不起工錢,想休息又怕耽誤工期,於是隻好咬著牙,撐著幹。小祝安見四爺腿腳不靈便,幾次想替換一下父親,但是力氣不足,技術不行。
困難的不光是人力問題,還有飯食問題。家家都感 到糧食不足,幹食少了,稀的多了。米麵少了,瓜菜多了,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窮人挨餓的時候。
後勤的六個女眷們,整天想方設法想讓幹重活的男子漢們吃得飽一些,吃得好一些。
蔬菜少了,她們就上樹捋榆樹葉和槐樹葉,榆樹葉還好辦,拌點麵,蒸一下就可以吃了。槐樹葉苦,不能直接吃,必須放在開水裏燙一下,再放到冷水裏洗幾遍,把苦汁子洗去,才可以用它包餅、包饃頭吃。雖不好吃,但能填肚子,節省糧食。
等到桑椹子熟了,大蘭、小蘭、張二姐姐妹三人便提著籃子到處拾。地上沒有,她們便爬到桑樹上采摘。桑椹子很甜,有營養,中醫說可以補氣血。所以姐妹三個到處采摘,保證夯牆的幾個人每天吃上一小碗,以補充體力。這叫富人尋富方,窮人想窮法。
采摘桑椹子時,三娘還給三個女孩講了一個故事。說:“漢高祖劉邦有一次打了敗仗,被楚霸王追進山裏,山裏沒有什麽吃的,正餓得頭暈眼花,口幹舌燥的時候,忽見桑樹上結滿了紅紅綠綠的果實,他伸手摘了一粒紅的,放到嘴裏,覺得又酸又甜,便連連吃了幾十顆,不知不覺,肚子也不餓了,口也不幹了。於是他讓士兵們都采桑果子吃,把整個山裏的桑椹子都吃光了。劉邦的軍隊也得了救,後來打敗了楚霸王,自己做了皇帝,派人進山給桑樹封官,誰知卻封錯了,把官封給了槐樹,所以惹得桑樹很生氣,經常淌眼淚。你們看,十桑九漏,槐樹卻長得光光滑滑,青枝綠葉。”
“封錯就封錯唄,犯得著經常哭嗎?”張二姐覺得桑樹流淚多麽不值得。
圩牆夯到一人多高的時候,遮住了兩邊人的視線,無法齊力舉夯。這時祝本、祝善兩人便登上牆頭,左右麵對麵站立,扯著夯上檾繩,對牆土輕輕夯打。三爺和賢便舉著木榔頭站在牆兩邊,腳踩板凳,幫著慢慢地捶打,就這樣又使圩牆增高了二尺。
壘好了圩牆,他們又開始建造炮樓,建炮樓不光需要泥土,還要有木板木頭。
炮樓的牆體要厚,要堅固,才能擋住子彈。所以築起來更加困難,他們研究了好長時間,決定從六塘河撈取一些砂漿、貝殼摻進泥土裏,增強牆體的堅固性。
這時二爺和祝本爺兒倆個,不僅要做戰鬥員,還得做指揮員,進行技術指導。
莫言天下有多奇,木匠也成建築師。
設計造高樓,心中有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