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開篇 六塘河的傳說

(2022-10-16 01:53:59) 下一個

駱馬湖中風浪激, 六塘河裏軼聞多。

古今無數辛酸事, 唱罷哀歌唱壯歌。

       六塘河發源於宿遷境內的駱馬湖。

    駱馬湖位於大運河之東,馬陵山之西。古泗水、沂水流到這裏,受阻滯,而形成四個小湖泊,後來由於積水太多,便連成一片,名為駱馬湖。每年沂蒙山的洪水常闖入駱馬湖,外溢成災。當地人說:"沂蒙山戴帽,洪水就要到"。 隻要沂蒙山頭霧籠雲繞,暴雨便傾盆而下,沂水便湧入駱馬湖,造成十年九澇,人民苦不堪言。

    據史料載:為解除洪水之災,清朝康熙十七年,命大臣靳輔鑿斷馬陵山支脈,引駱馬湖東流,名攔馬河。後又在攔馬河上遞建六壩,築堤成六塘,以泄運河湖泊瀑漲之 水。於是便有六塘河之名。

    六塘河出駱馬湖,沿大運河之東一路東南行走,從泗陽城北經史集、莊灘向東,至石渡折向東北,經魏圩、莊圩,過境準陰、怵陽,東到灌南,在響水與灌河會合,向北在灌河口入海。行程八百餘裏。

    關於六塘,有幾種說法,其中最為流行的說法是指:老龍塘、水牛塘、黑魚塘、老黿塘、鯉魚塘、吳方塘。

    提起這些塘,有許多故事可說。

    傳說很久以前,天宮中有一匹老龍馬,生下了一個漂亮的小龍馬,它叫起來驚天動地。有一天它高興起來,又跳又叫,聲震萬裏,不覺驚動了正在做壽的王母娘娘,把正在舉行的仙女音樂會都攪亂了。王母娘娘命令二郎神去查辦。二郎神查到了小龍馬,要把它捆走。老龍馬哀求道:“它年幼,不懂事,都怪我教育、約束不夠,要處罰就處罰我吧! ”

    二郎神看一看小龍馬,確實很小,胎毛還未褪完呢,便對老龍馬說:“也好,怪就怪你這個監護人了。”

    說完,便用捆仙繩把老龍馬捆走了。

    王母娘娘聽說是老龍馬家惹的禍,便命令二郎神將老龍馬推下人間,不準再到天上。

    老龍馬被推下天來,一頭跌進六塘河中,把河床跌出五丈多深的大坑,這就是老龍塘。

    後來每到天幹地旱,莊稼枯萎的時候,人們便在河岸上擺上香桌,向著老龍塘焚香磕頭,乞求下雨。老龍看到百姓受苦,發了慈悲之心,便捎信給小龍馬,讓其行雲布雨。

    有一年,天氣很熱,太陽曬得莊稼和樹葉都垂下頭來,狗趴在河堤的地上呼哧呼哧不停地喘氣。老人們在樹底下搖著蒲扇不停地扇著,汗卻還是不停地流著。這時從南方走來一頭大水牛,到了河邊,見了清清的河水,便低下頭去吸飲,整整吸了三刻鍾,把六塘河水吸走了一半。但他還不願走,又走到水中洗起澡來,還在河裏不斷打滾, 激起三丈多高浪花。

    這時兩岸納涼的人都驚叫起來。隻見有一個白胡子老頭站在河岸上向水牛招手。水牛一見便走上岸去,白胡子老頭立即跨上牛背, 在牛屁股上拍了一掌,牛尾巴擺了三擺,便見滿天涼風颼颼。老頭又向水牛頭上拍了一下,隻見水牛長嘯一聲, 向著天空噴出一片雨來,氣溫立即下降了許多。人們再看水牛,他已經馱著白胡子老頭上天去了。 岸上納涼的人正張著嘴仰望著,忽然從牛屁股後麵飄來一張紙,上麵寫道:“喝你半塘水,送君三日風。天人相揖讓,萬物可相容。”

    從此,河裏便留下一個十丈寬長的水牛塘,即使幹旱斷流,此處水也不幹。

    據老年人講,太平天國軍隊和清軍在六塘河與運河之間作戰,清軍追擊十幾個太平軍戰士到了河邊,欲渡無船。正著急之時,隻見水麵遊來一個三丈多寬的大黿,像人一樣的喊道:“快,快,快跳到我的背上。”

    太平軍戰士一見,個個跳到老黿背上。等清軍趕到河邊,老黿已載著人遊到河中心,清軍彎弓搭箭,射向河中,隻見老黿把頭左右搖擺,那些箭便紛紛落人水中,沒有傷到一個人。老黿把人送到岸邊,便又沉入水中。太平軍戰士見,紛紛跪倒向老黿叩謝。 從此老黿塘便出了名。

    傳說六塘河中有一條黑魚,有五丈多長,居住在一個深塘之中。有一年,有魚群要從六塘河道過,幾個漁夫聽說,便抬著一張四十多丈長的大網,張布在河的兩岸,把整個河麵都攔斷了,大小魚蝦都無法通過。晚上,一個穿著青色長衫,戴著老員外帽子的長胡子老頭,拄著拐杖,走到漁夫麵前,請求漁夫把大網收起,不要把大小魚一網打盡。漁夫不答應。老頭又說:“隻要你把網收起,我可以送你們一千斤魚。”

    漁夫說:“我這一 網下去,可以網住幾萬斤的魚,你一千斤算什麽!”

    老頭說:“多行善事,必有好報。貪婪不足,不是好兆。”

    說罷,便飄然而去。

    聽說,老頭就是黑魚精變的。他回到河中,便對大小魚們說:“漁夫們不願讓步,要想通過,隻有拚死一 戰。我們選幾個體強力壯,敢於犧牲的大魚,把他們的網撞破撕爛,讓大家通過。不知你們誰敢前去?”

    隻見撲騰騰跳出十幾個黑魚和草橫子。它們請命前往。

    老魚精說:“去吧, 祝你們馬到成功。”

    隻見霎時間河麵水波揚起,狂風大作,大魚們一頭頭撞向魚網,大網被撞斷,被撕爛,隨著河水漂走了。魚群們帶著幾條犧牲的大魚奔向了東海,身後便留下了黑魚塘。

    漁夫們坐在岸上,見風生水湧,嚇得心驚肉跳,等到河麵平靜以後,隻見他們的魚網不知去向,兩岸隻剩下孤伶伶地兩根係網的木樁。他們心疼得嚎啕大哭。

    人們說,多少年前六塘河邊住著一戶姓石人家。家中隻有母子兩人,母親生病, 吃不下飯, 眼見一 天天消瘦下 去。十幾歲的兒子急了,便借了幾文錢,到街上買了兩條鯉魚,準備煮給母親吃。母親見兩條鯉魚眼睛在流淚,便對兒子說:“我不想吃 。你趕快把它放到河裏去吧。”

    兒子不願意。

    母親說:“你不聽我的話就是不孝順,我的病也好不了。”

    兒子一 聽 ,不敢違拗 。隻好拿著魚向河裏去    了。

    母親在後麵說道:“你從河裏舀盆水回來,我口渴了。”

    兒子答應著走了。

    兒子把兩條鯉魚放到水裏。魚在水裏不肯遊走,頻頻向岸上點頭。

    兒子舀了水,回家讓母親喝下。從那以後母親的病便一天天好了起來,一直活到一百零二歲,兒子也娶了個賢惠的媳婦。

    據說兩條鯉魚從此在石家門前的河裏住了下來。久而久之那裏便形成了鯉魚塘。塘邊長滿了蘆葦,鳥兒在那裏做窩下蛋 ,魚兒在附近水裏繁衍。

    吳方塘據說是吳氏家族的風水寶塘。這裏不準人捕魚 ,不準人擺渡,不準人洗澡。直到五十年代,政府在這裏疏通水道 ,才變私為公。

    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 ,人們往往喜歡傍水而居,乘舟出行。所以在河湖兩岸,聚居的人就比較多。 因此六塘河兩岸就有“井兒頭”、“大新”、“史集”、“汪集”、“莊灘”、“巴集”、“魏圩”、 “錢 集”、“宋集”、“劉老莊”、“徐溜”、“塘溝”、“李集”、“響水”等數百個村莊和集鎮。 流域人口總計有二十餘萬人 ,流域麵積約二萬平方公裏。

    六塘河水來自駱馬湖,水質很好。不僅適合飲用,而且可以灌溉兩岸土地,消除水患。人們還用以養鵝、養鴨、養魚。單以河裏的魚蝦來說,就養活了兩岸不少人,河裏麵終年都有魚船捕魚。有時運河水大,還可從劉老澗分洪流入六塘,減輕運河壓力。

    六塘河就像人一樣。脾氣好的時候,與人為善。增補兩岸人們的衣食;脾氣不好的時候,就會危害人們的生命財產。

    每到沂蒙山區山洪暴發,駱馬湖水暴漲,六塘河水就泛濫。人們便驚慌失措,夜不能寐。防洪築堤, 日夜不停。

    清道光二十二年楊工決口過運河,穿過六塘河向北衝成一條小劉河。衝毀數百家,死傷上千人。

    據說還有一次是人為造成的水災。 一個夏天,六塘河漲水,眼看就要破堤決口。住在河北岸的史大老爺,為了保護自己的家產,便派了家中的兩個長工,拿著鐵鍬,從河堤的上遊,開了一個口,放開河水,河水從汪集南、石圩北、 單樓西、魏圩南, 向東北方向衝去。又造成許多人家被衝毀。官府下來調查,由於史大老爺是當地有名的訟師,誰也不敢揭露他,最後隻好說是河堤自己決口。後來好多年,這條被衝開的河道,長滿蘆葦野草,被稱為王大洪。雨水多時便成為沼澤,幹旱時又變成黃沙滿地,大風一吹,沙塵飛起。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裏才慢慢治理成良 田。

    六塘河邊的人與河水的性格差不多,有溫柔善良的一麵,也有粗獷凶狠的一麵。 一個偉人曾經說過:“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分成左中右。”即先進的,中庸的,落後的。同飲一河水,思想不相同;同住一個莊,貧富不相同;同是一個娘生的,善惡不相同。既有先天的基因,也有後天的訓育和努力。

    有差別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鬥爭;有鬥爭,就有傷亡;有傷亡,就有仇恨。

    六塘河綿延八百裏,上麵隻有兩座橋。一座在泗宿交界處,一座在怵灌交界處。其餘地方要想過河,全靠船隻。 所以六塘河上渡口很多,差不多每隔三、五裏路就有一個河渡口。渡口船老大對本地人渡河不收錢,但夏秋兩季要按時按刻收糧食。收得不多,也就是三五斤而已。對於外地人從此過河那是一定要收錢的,要錢不多,也就是幾分錢。許多渡口執行起來都比較靈活。如十歲以下小孩是不要錢的,對實在困難的沒有錢也就算了。但也有渡口比較霸道,不給錢就不讓渡。例如史拾渡,船老大往往把船開到河中心才開始要錢,不給錢,船就不走,甚至要把人趕下船去。有一次,竟然把一個人的棉襖扒下去了。結果不久就傳出這樣一個民謠:“寧繞十裏路,不走史拾渡。不是扒棉襖,就是脫棉褲。”

    據說,有一次從裏仁張莊來了兩個背著口袋的姓張的大漢,從史拾渡過河。船老大照舊把船開到河中心停下收錢。

    大漢說:“我們是到河那邊幹活的,身上沒有零錢,回來再補行嗎?”

    船老大說:“不行,現在就給,沒有錢你們就下去!”

    大漢說:“在河中心,我們下哪裏去?”

    船老大說:“下水裏去!”

    那大漢一聽,大聲說:“我今天哪兒也不去,就在你船上住下了。”

    說完,從袋子裏掏出一把小鋸,照著船幫子就鋸了下去。

    船老大一見,拿起船篙就向鋸船的大漢打了下去。誰知另一個大漢伸手就把船篙抓住,船老大想抽抽不回去,便放下船篙向鋸船的大漢撲過去, 卻又被那個大漢緊緊抓住胳膊,隻聽得船老大嗷嗷大叫:“好漢,請快放手,不要鋸了,我渡你們過河去。”

    大漢說:“早這樣,不是好了嗎?”

    鋸船的大漢,見了也就停下手來。船老大忙拿起船篙撐著船向河對岸行去。

    那大漢說:“聽說拾渡惹不起,船到河心把錢擠。不看你們莊上拾老幾,今天一直鋸到底。”

    船到河岸,大漢從腰中拿出十文錢,放在船上說:“今後擺渡不要霸道,不要欺人!”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