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對《孟子》“有恒產者有恒心 無恒產者無恒心”理解不同,因而爭論不休。
既然古為今用,那麽當今關於恒產,現代人們爭議對此定義和解釋很多,很多人說恒產就是房產,地產。關於恒心,人們會說,有了永久產權,人心才會安定。
命題太大,恒產太廣,我隻想講一點“安居樂業”。就業就是恒產,安居就是恒心。
農村暫時不論,因為現在中國城鎮化,城鎮就業問題直接關聯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有工作就有錢,有錢就有房,有錢就有車,有房有車就能說對象,結了婚生了子依然不愁就業掙錢,也就安居樂業了。
有時候不要把事情看的太宏大,老百姓生死之間的過程最重要,老百姓沒有錢路,無處就業掙錢,就如同釜底抽薪,房車老婆變成子虛烏有,哪還能安居。
再簡敘一下中共政府對恒產恒心的影響及作用。
最好的例子莫過於中國1983年和1997年嚴打。社會混亂的始作俑者正是中共政府自己,他們管理無方,導致大量失業。尤其是年輕人就業無望,被政府斷了生路,無法賺錢成家生子,他們不鬧事誰鬧事。政府搞所謂的改革開放,卻又摸著石頭過河,自己懵裏懵懂,如同驚弓之鳥,社會上稍微有點騷亂,便“亂世用重刑”,多少可憐青年被政府的網羅兜住,命喪黃泉,可悲。然而,隻要集權體製還在,這種悲劇還會發生。
我們的古人聖賢啊。
白話《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問怎樣治理國家。孟子說:“治理百姓的事是不能鬆勁的。《詩經》上說:‘白天去割茅草,晚上把繩搓好;趕緊上房修屋,就要播種百穀。’老百姓中形成這樣一條準則,有固定產業的人會有穩定不變的思想,沒有固定產業的就不會有穩定不變的思想。如果沒有穩定不變的思想,那麽違禮犯法、為非作歹的事,沒有不去幹的了。等到他們陷入犯罪的泥坑,然後便用刑罰處置他們,這就像是布下網羅陷害百姓。哪有仁人做了君主卻幹陷害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賢明的君主必定要恭敬、節儉,以禮對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賦稅有一定的製度。
原文《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雲:‘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