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非黑即白的思維,似乎那樣讓人很容易的去判斷對錯。
但是,看了挪威電影《血戰納爾維克》讓我有點茫然,但是又覺得恍然大悟。
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挪威電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占領了挪威的納爾維克港口,是因為豐富的瑞典鐵礦石資源就是通過這裏運送到德國。為了爭奪鐵礦石資源,英德雙方對納爾維克展開了爭奪。盟軍中的英國派出軍艦和戰機對納爾維克的德軍進行攻擊。與此同時,英國也派出特工在納爾維克活動,力圖掌握德軍的火力部署以便對此進行有效和有力的打擊。
在這種多方力量的拉鋸戰中,有這麽一家卷入這場複雜的鬥爭中。
丈夫托夫特是挪威軍隊中的一名下士,妻子英格麗德是當地最豪華的皇家大酒店的員工。因為會德語,英格麗德因此被德國住納爾維克的領事時不時拉去擔任翻譯。同時,出於對英國特工的同情,英格麗德協助當地的地下反抗組織把正在被德軍追捕中的英國特工藏匿到一個為德國人所不知的山中小屋中。但英國人被英格麗德營救後不但不報恩,反而以可能向德軍告發英格麗德為英國人工作而威逼英格麗德為英軍獲取相應的情報。
處在“中立”地位的挪威軍隊也試圖阻止德軍獲得鐵礦石。因此在一次行動中派托夫特去炸毀德軍運輸鐵礦石必須經過的一條鐵路大橋。結果炸橋失敗,托夫特反而被德軍俘獲。說來也巧,英格麗德在逃亡的路途中恰好看到了托夫特被捕的情形。為了營救丈夫,英格麗德向領事求情,希望他可以幫助把托夫特解救出來。領事也嚐試著幫助解救托夫特。然而,在一次法軍進攻德軍的戰鬥中,托夫特獲得了解救並加入法軍與德軍的戰鬥,解放了納爾維克。
在此之前,他們的孩子在一次英軍的空襲中被爆炸的彈片擊中而受傷。因為醫療條件差,彈片未能取出來導致孩子的傷口感染並發燒,危在旦夕。在這種情況下,英格麗德再次求助領事,領事告知她:我無能為力,因為德軍軍醫都在忙於搶救德軍傷員。萬般無奈之下,英格麗德在非常糾結的情況下說:我知道英國人在哪裏。。。。。。
就這樣,英格麗德救了自己的孩子一命。。。。。。
與此同時,托夫特也隨著解放納爾維克的法軍回到自己的家裏。夫妻相見,本來是喜出望外的好事。但是,英格麗德告訴他,她和孩子不得不離開這個小鎮因為德國領事告訴她德軍即將對納爾維克發動毀滅性的空襲;同時,也是由於她告發英國人的事情已經“東窗事發”而不得不離開這個自己生活多年的地方。托夫特得到這個晴天霹靂般的消息,變得異常憤怒,痛斥自己的妻子的“叛徒”行徑。英格麗德在痛苦萬分情況下說明自己完全是為了救兒子而不得已為之。。。。。
妻子說:我告發了幾個英國人。
丈夫說:他們是我們這邊的。
妻子說:他們不是我這邊的。
丈夫說:他們救了我,不然我就不會站在這裏。
妻子說:我兒子差點被英國人的一顆炸彈炸死。而且那顆該死的炸彈炸死了你的爸爸。
丈夫說:那不是背叛的理由。
妻子說:難道我要眼看著我兒子沒命嗎?
電影結尾時,英格麗德在奔赴逃亡的碼頭上被自己的左鄰右舍唾罵著並被推到在地。。。。。。就在她欲哭無淚時,丈夫托夫特脫掉軍裝,穿著一身便裝來到身邊,扶起妻子,兩人默默無語的乘船離開納爾維克。。。。。。
這個電影讓人深思:在生與死,“正義”與“邪惡”,親人與“戰友”,親情與友情,青史留名與“遺臭萬年”之間做什麽樣的抉擇才是正確的抉擇?
在所有的重大變革發生的時候,明確堅定的選擇“對”與“錯”的人畢竟還是少數,做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會常常在“對”和”錯”之間糾結,猶豫,彷徨。。。。。。事後諸葛亮誰都可以做到,但那都是於事無補的“小聰明”。也許,多一些對小人物的選擇的理解和尊重,這個世界或許會更真實和合諧,盡管也許不是想象的那麽美好。
在這裏,我不想,也沒有能力給各位看官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能引發大家思考,也算是拋磚引玉吧。期待更多“正確”和“不正確”的答案。